陶行知论教育(文案精选11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5-17 09:06:15 浏览59

陶行知谈教育

1、陶行知谈教育出版信息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力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

(4)、遭遇此题的选手来自广西,大学学历,现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本以为她答此题应如囊中探物,关键是与选手的职业密切相关。可是参赛选手眼前一抹黑。显然这是不能用“人人都有知识盲点”加以原谅的。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居然不了解陶行知,或许只是偶然现象,但从中也暴露了时下教师队伍的浮躁病。不是吗?整日作出研讨教育的姿态,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却没有踏实一读陶行知,那些教育的真理不就在先生的言行里吗?如果我们不回避现实的话,就得承认,眼下的教师队伍里真正以陶行知先生为镜,用陶行知先生的“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的施教宗旨和师德修养自勉和勉人的实在不多。

(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7)、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追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一边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像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8)、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9)、如果非要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超越杜威和王阳明,也是说的通啊!以我研修布点法多年的体验看,一个时代的有关教育思想的概念、假设和理论,在以后的某个特定时候必将被更健全的观念、更精细的程序和更完满的理论体系所取代。

(10)、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普通儿童之特性,大多都富于好奇心。

(1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2)、《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13)、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14)、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5)、《陶行知全集》共12卷。第1至4卷为(论著);第5卷为(教材);第6卷为(英文著译);第7卷为(诗歌);第8卷为(书信);第9卷为(书信人名索引);第10卷分上下为(衙备忘);第11至12卷为(补遗二)。

(16)、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是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

(17)、    在此,以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每天四问,谈谈做教育,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18)、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1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20)、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陶行知论教育

(1)、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头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2)、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3)、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5)、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就要预备碰钉子。假使钉是铁做的,我们的头皮就要硬到钢一样,叫铁钉一碰到钢做的头皮就弯了起来;第二是要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烧化掉。

(6)、    我觉得每个正直努力的人在社会中都值得尊重,也有很多人说,这个社会最应该尊重的是军人、医生、教师。军人保你安居乐业,医生助你平安健康,教师则是教书育人,助的是思维提升,教的是文化德行,行的是万世功德,但是如果本身做的不到位,那么所谓的尊重自然而然就不成立。

(7)、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殷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我们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

(8)、“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

(9)、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10)、  上海某程亲子园事件,很多家长是流着泪看完视频,甚至很多人都不敢看视频。作为父母,我相信每位家长看到这类事情,除了伤心,还有的是对虐童者的愤怒,管理者的麻木的控诉,以及对于机构和主管部门的愤慨。其实虐童事件不仅仅此一件,类似新闻也不止报道过一次。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控诉与愤慨声讨之声不乏。甚至有的网友苦笑道:某程不仅坑用户,连自己员工都坑,坑到了极致。

(11)、英勇的民主战士是怎样培养出来的?第一套功夫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第二套功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有了这些德性,无论遇着什么关口,也会胜利的通过。

(12)、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13)、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4)、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15)、我们对于他,就只能听其所需,不能订下死规。学校里教育儿童,也像这样,不能下死规强迫一律,不但学校是要如此,就是社会上的工作亦莫不要像这样。

(16)、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7)、郭沫若也曾陶行知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宋/庆/龄更是评价他为“万世师表”。通过众多名人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对我们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1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

(19)、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20)、“新“”字的第一个意义要“自新”;第二个意义要“常新¨;第三个意义要“全新”。

3、陶行知谈教育:教学合一总结

(1)、“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2)、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余下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3)、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4)、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我们要想草木长得茂盛,就要我们天天去培植他,灌溉他;我们要想交结个很活泼的朋友,就要我们自己也是活泼的。

(5)、“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6)、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段话读来似曾相识,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7)、   第四问,也是最重要的一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人要学习,不只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学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如果你有了学问,却没有道德,那么日久见人心,必将不能长久。作为幼儿园老师,你要有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要有强烈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不仅仅是监督下的行为,更是无人监督时由内而外的发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仅是自己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句话很好。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所谓Kill人放Fire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这类人的确存在但不代表此类人不会被报应。正如上学时候每个人好像都丢过车铃盖,可能只是一只车铃盖被偷,但是小事无德,不积小德,最终每个人都把别人的车铃盖拿走,这其实也是一种循环,不信因果,是无德之人不修德的根本。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0)、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1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2)、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13)、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旳人不用手,不教用手旳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旳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旳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1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15)、有人说,生活既是教育,那末,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又何必要我们去办教育呢?他这句话,分析是对的,断语是错的。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

(16)、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17)、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精神有三点:学生求学须具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18)、让我们先从《四颗糖》的故事走近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理念。

(19)、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

(20)、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4、陶行知谈教育:1.教学合阅读感想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陶行知(1891~1946)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改革家、诗人、坚强的民主战士,是中国20世纪推动现代化的先驱。他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手脑并用,勇于创新,对祖国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从《全集》中可以看出,他涉猎的领域很广,诸如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国际交往、科学普及、民族团结、宗教信仰、新文字推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等,均有精辟的论述。

(3)、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5)、社会即学校的意思是社会其实是就是一个学校,社会是教育的范畴。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扩大到整个社会,而不是只局限与一部分。我们既要注重学校的教育,也要注重社会的教育。同时一个人在社会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而且学习也不能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环境。

(6)、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的好些吗?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

(7)、“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

(8)、我们做教师旳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9)、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从故事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博爱存心,和光映面”的温暖,不仅会被他的爱心、同情心与理解力所感动,更为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所折服。

(10)、陶行知又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其诗的大众化“独开风气之先”。《全集》中收入他的诗800余首,仍未搜齐。当然最突出的仍是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他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民主教育以及他的崇高师德在今天仍深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现在重读陶行知,更有反思教育现状、研讨未来方法与道路的重大现实意义。

(11)、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12)、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者受人制裁,劳心者变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

(1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时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空间,不把他的功课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4)、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5)、我们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所追求的朴素的表现。我们的校容要井然有条,秩然有序,凛然不可侵犯之威仪。什么东西摆在什么地方或只许摆在那个地方,应该怎样摆,也只有那样摆,而不许它不得其所。

(16)、陶行知认为,教育孩子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17)、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是生活的,传统的学校要收学费,要有闲空功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那末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吗?等待黄金时代从天空落下来吗?不!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愈深,愈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18)、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结合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而社会即学校的核心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19)、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オ学校有“三不是”:不是培养小专家;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是干这特殊的教育。

(20)、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5、陶行知谈教育:1.教学合一读书心得

(1)、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    “生活即教育”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因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老先生还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如把书本、文字和读书当成教育本身,以为读书之外无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试想,如果过的是少爷的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能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也不能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有是随地吐痰的恶习,虽天天写卫生的笔记,也不能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这些都形象地说明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

(3)、    为什么把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健康是我们的一大财富,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去实现理想,去寻找幸福,不然的话,一切都是空的。我常说,做老师看似是脑力活,实际上是体力活,因为思维的框架一旦构建完成,实际上组合知识是比较轻松的(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天赋)。健康的体魄是传道授业的基础,因为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对不断出现的教学挑战,有效的实现传道授业的目的。另外,针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所谓的健康,我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健康,还有个重要的意思,就是心理健康。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谁都要面临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个压力舒缓不了,压抑久了,必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一旦出问题,其实比身体健康出问题更危险。身体健康出问题,受伤害的只有教育工作者自己,而心理健康出问题,则是害了学生。我们纵观教学问题,尤其是幼儿教育问题,所有肇事者几乎都有心理健康问题。无处发泄,以孩子作为宣泄对象,把本身良好的师生关系撕裂,一位应该受尊敬的老师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恶魔和噩梦。上海某程亲子园这东西(当然它也不是东西),打骂孩子,而且喂孩子吃芥末,这种行为,只能解释其心理不正常,因为正常人对待可爱孩子,柔软心疼尚且不及,怎么会如此兽行?!做教育,不是招招所谓的专业能力就行,一旦心理不过关,所谓的专业能力一文不值!如此心理不健康的垃圾,一定不会教出心理健康的孩童。所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身体健康同时,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害人害己!作为教育工作管理者,在审核下属教育专业能力的时候,一定尽心审核考察其心理健康水平,否则用人不当也是害人,尸位素餐则是彘狗不如。

(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5)、陶行知先生一身致力于教育事业,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和“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典范。代表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等。

(6)、第“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7)、后来,他又先后发表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民主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对创造教育进行了论述。

(8)、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9)、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0)、生活与生活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如果行动不在生活中取得主导的地位,那末,传统教育者就可以拿“读书的生活便是读书的教育”来做他们掩护的盾牌了。行动既是主导的生活,那末,只有“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才可说得通。我们还得追本推源的问:书是从哪里来的?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

(11)、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旳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旳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旳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1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3)、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1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教育名言

(15)、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

(16)、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17)、我们要想草木长得茂盛,就要我们天天去培植他,灌溉他;我们想结交个很活泼的朋友,就要我们自己也是活泼的。

(18)、陶行知的一个理论:陶行知的“一个理论”就是指生活教育理论,这也可以叫做陶行知重要思想的一个大总称。

(19)、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倣,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侯,还是要沉下去的。

(20)、学校即社会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

(1)、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布点法关于人类教育成长的演进历程观点更验证的陶行知的教育观点正确。布点法认为:婴幼儿与儿童世界认识世界,必须依赖养育者的教育,学习的最基本目标应当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受教者向养育者学习语言与认识周围世界是交织在一起的。布点法的这种对人类教育的演进历程分析和陶行知的观点尤其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想和。

(3)、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4)、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5)、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我努力将陶公的教育精髓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我也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学习了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公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6)、活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精神的教育等多个内涵。

(7)、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8)、人能习于勤,亦能习于惰。人之有惰念,不难芟除之;所可惧者,既由惰而因循,复由因循而长惰。

(9)、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10)、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11)、知情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感情教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是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12)、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容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14)、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15)、我们做事不能一天做到晚,一晚做到天亮,中间必定有空闲的时候。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所以古时教育,注重闲时的修养,现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闲时的消遣方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

(1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17)、《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一书分为两个部分,共收录陶行知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3篇。

(18)、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