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风格特点
1、孟浩然的诗的风格是什么
(1)、朱熹(1130~1200),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风格特点: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3)、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舟中晓望》
(5)、 雅者,正也。唐人对《诗经》雅正传统的继承,从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开始,到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的自觉继承,再到柳宗元创作《唐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复古潮流。孟郊当然也是弄潮儿之他很多诗中表达了追求大雅的文学理想。如“章句作雅正,江山亦鲜明”(《赠苏州韦郎中使君》),“新声唯雅章”(《赠万年陆郎中》),“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答友人》),“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自惜》),“苟非圣贤心,熟与造化该”(《赠郑夫子鲂》),都表现了孟郊追求贞正纯净的雅正文化传统,这正是他乐府诗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观因素,也是他适应文学潮流的正确选择。
(6)、 天上去不了,孟郊就会徘徊在湘妃庙前,寄托自己的理想。如《湘妃怨》:
(7)、⑴在观物方式上,王维是在静态中观察景物,物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角;而孟浩然则是以旅人的眼光来看山水,自然物象在诗中往往具有流动感。
(8)、⑵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9)、(解析)“一种壮怀能蕴藉”其实已经点明了本词的艺术风格:“壮怀”主要是指悲壮的情怀,而“蕴藉”则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点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10)、 有时候久雪遇晴,也会产生乡愁。如《途中遇晴》:
(11)、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12)、 地点还是建德江,时间依然是薄暮,依然有明月相随,但情境由于有猿鸣的渲染,又有风急浪高的惊险,遂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独特况味,于是产生了当年王粲登楼时“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感慨,因此要将夺眶而出的两行热泪寄到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仿佛在朋友们的一番唏嘘感叹中,诗人也寻求到一种虚幻缥缈的慰藉。有时候是独特的时间节点,如《除夜》:
(1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4)、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5)、 这是孟郊自制的乐府诗题,内含深广的忧愤。前四句概括严峻的现实:胡涂的管理者在养植芳草时,把蒿草与兰花一起锄掉,如同狂飙掠过秋林,弯曲的正直的同时被摧毁枯萎。接下四句先点明嘉木最怕钻心的蠹虫,哲人最怕莫名的诬陷,然后以屈原被谗言诬陷沉江自尽而靳尚这样的谗佞却被当成“良谋”的国士,多么荒唐的忠奸不辨、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啊!接着四句表明自己善良的愿望:希望清流浊水分途异趋,鸱鸮与鸾凤远隔而居。当然这样的纯粹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因而结尾喟然而叹:湘弦在手,却没有知音,只能徘徊在歧路之上,发出孤独的哀鸣。
(16)、 有时候是季节寒暖的变换也产生远离家乡的不适感。如《早寒江上有怀》:
(17)、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18)、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当如苏东坡的诗词,豪放雄壮,像一位手执铜琵琶的关东大汉。
(19)、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20)、(文言文)语文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45例
2、孟浩然的诗的风格特点
(1)、《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2)、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清”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3)、☆风格特点: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4)、-------------唐-------------
(5)、 孟郊的乐府诗虽然不可能都是为母亲而发,但他对母亲的理解却是最深刻的,既有无限悲悯的同情,也有热情洋溢的赞美,更有温馨恬柔的依恋。如那首千古绝唱《游子吟》:
(6)、 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
(7)、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8)、 孟郊生活在一个道德沦落的污浊乱世,心中却追求高古雅洁的境界,尽管自己具有磊落峻洁的人格,但世道人心却往往令人沮丧。首先,知音难觅的感伤。如《伤哉行》:
(9)、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豫州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长子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
(10)、 这种乡愁除了与旧游友人分享,还需要与亲人们分享。如《入峡寄弟》云:“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孟浩然年轻时期生活较为惬意,跟兄弟们闭门读书,从未出远门进行过冒险的活动,但一旦踏入江湖,那种艰辛就难以言表,在三峡的旅行就经历了这种况味,所见的景象是千峰耸立、万壑奔流,几天几夜都能闻到凄厉的猿鸣,引发思乡的归恋,却乡梦难成,遥想兄弟们天各一方,星散难聚,加上深秋的露珠寒冷侵袭肌肤,更是苦不堪言啊!
(11)、 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人过中年的孟郊感到空前的孤苦无依。如《长安道》:
(12)、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13)、 然而,华忱之校订影印宋刻《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入孟郊乐府诗均分为两卷,虽未说明,但有将第一卷视为古乐府(53首)、第二卷视为新乐府(13首)的意味,比郭茂倩《乐府诗集》一共多出34首。其篇目是:《长安羁旅行》、《送远吟》、《古妾薄命》、《静女吟》、《归信吟》、《山老吟》、《小隐吟》、《苦寒吟》、《猛将吟》、《湘弦怨》、《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边城吟》、《新平歌送许问》、《杀气不在边》、《弦歌行》、《覆巢行》、《巫山曲》、《塘下行》、《临池曲》、《车遥遥》、《空城雀》、《闲怨》、《古意》、《黄雀吟》、《婵娟篇》、《南浦篇》、《清东曲》(以上见乐府卷一)、《和丁助教塞上吟》、《古怨别》、《古别曲》、《乐府戏赠陆大夫十二丈三首》、《望夫石》、《寒江吟》(以上见乐府卷二)。
(14)、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15)、 显然,郭茂倩认定的孟郊乐府与当代学界确认的相差很大,其中有九篇带“吟”的诗都被郭茂倩舍去,令人费解;而今人所收录篇目似乎又过宽,包含了一些赠答之类的唱和作品。再加上孟郊乐府诗创作的本事难详,因而创作时间及地点也难以确定,以致华忱之、喻学才、郝世峰等人也只勉强将其中16首作了系年。
(16)、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生于光州光山,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17)、 总体上看,孟郊大部分乐府诗给人“托兴深微,结体古奥”的印象,在反映自己生活理想及人生态度时多作古乐府,在描绘现实生活图景、对社会现实有所指向时则作新乐府。前者可见孟郊追慕古风的创作倾向,后者则显然受到了中唐时代以新乐府反映现实的风气影响。
(18)、 古乐府:《有所思》一首(卷鼓吹曲辞)、《巫山高》一首(卷鼓吹曲辞)、《折杨柳》二首(卷横吹曲辞)、《长安道》一首(卷横吹曲辞)、《怨诗》三首(卷相和歌辞)、《湘妃怨》二首(卷琴曲歌辞)、《烈女操》一首(卷琴曲歌辞)、《出门行》二首(卷杂曲歌辞)、《伤哉行》一首(卷杂曲歌辞)、《妾薄命》一首(卷杂曲歌辞)、《羽林行》一首(卷杂曲歌辞)、《灞上轻薄行》一首(卷杂曲歌辞)、《游侠行》一首(卷杂曲歌辞)、《游子吟》一首(卷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卷杂曲歌辞)、《乐府》三首(卷杂曲歌辞)。
(19)、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0)、 孟浩然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宦海沉浮的大风大浪,也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那般血雨腥风的天荒地变,他在四十岁之前主要在家乡隐居读书,采樵垂钓,或与知音好友弹琴赋诗、悠游山水。他的《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说:“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携策返吾庐。”写的就是一时真实的情境和真切的感受,一方面刻画好友张子容隐居地的幽静闲寂的景象:白鹤岩的青岩边,幽人居处前的河水与钓台空寂无人,山林涧壑也没有打柴钓鱼者的身影,庭院里高耸入云的青松在孤寂的岁月中逐渐变得苍老,那片丛生的几经风霜欺凌的苦竹因缺少主人的照料而变得荒凉稀疏,一切都呈现出人去物衰的苍凉况味,对孟浩然来说,从前与好友隐居山林、弹琴赋诗、躬耕渔樵、笑傲烟霞的日子已经随着友人的离去永远消逝了;另一方面则抒发了自从好友从宦之后,自己依然不愿追求功名而甘心隐居遁世的人生理想。孟浩然这种怀抱“经济策”却依然“返吾庐”的选择,来自他对襄阳隐逸名流庞德公人生归趣的追慕,他的《登鹿门山怀古》云:
3、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
(1)、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2)、(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3)、☆风格特点:雅俗并陈,音律谐婉。凄婉缠绵,儿女情长,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
(4)、 据《后汉书》载,这位庞德公是东汉襄阳人,尝隐居岘山,不入城市,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刘表几次以礼延引,皆不就,后携妻子入鹿门山采药,遂不返。庞德公的归隐不仕,是由于生当乱世,既不能有所作为又不愿身染尘世的污泥浊水,遂隐遁避世以保全性命姑且保持高洁的操守。而孟浩然则不同,他出生在一个和平稳定并逐渐走向昌明鼎盛的年代,沐浴着盛世的雨露阳光,受到蒸蒸日上气象的熏陶,照理说应该激发出干一番事业的宏伟愿望,而他在一次参加进士应举落榜后便再次选择归隐,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是“为了一个渊默的理想”而隐居,或许就是人们理解的“以全高尚”吧。在盛唐时期流行隐逸之风的背景下,孟浩然的归隐就有了一种澹然超旷的风韵。
(5)、韩孟一派追求奇险,下字用语欲出人意外,“务言人之所不敢言”,要求“笔补造化”(李贺《高轩过》),达到“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韩愈《荐士》)的艺术效果。如“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猛将吟》)”,一个“脍”与一个“蓄”,将满腔的愤怒和刚决的意志表现出来了。又如“古镇刀攒万片霜,寒江浪起千堆雪(《有所思》)”,一个“攒”字,新颖独特,将万片霜花积聚在大刀上的严酷写出来了,给人惊悚的感受。还有“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杀气不在边》)”中的“浮”“荡”二字,“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湘妃怨》)”中的“丧”“碧”二字,“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古离别》)”中的“役”“柔”二字,都奇警且富于表现力。尤其那个“役”字怪异,将春花烂漫时节,人们目不暇接的惊喜感表达出来,又让人产生一种劳累疲惫感。
(6)、(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41002)
(7)、(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8)、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9)、 孟浩然长期隐居读书,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潇洒自在,由于受儒家读书入仕、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他也会在品味孤寂况味的同时,悲叹命运的不偶。如《抒怀贻京邑故人》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体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他的远祖来自邹鲁的孟子,世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饱读诗书,接受庭训,自强不息,工于词翰,但已过而立之年,却命途舛误一事无成,面对双亲日渐衰老,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自己过着衣食不足、箪瓢屡空的困苦生活,因此不愿固守这种窘况,想干谒求达,希望长安旧友们能够提供帮助,让我能跟你们一起振翮翻飞。诗中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和境况,表达了干谒出仕的愿望,但更多还是隐居孤寂难耐的况味。又如《晚春卧病寄张八子容》:
(10)、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11)、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12)、☆风格特点: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3)、⑷语言方面,孟诗的语言平淡简朴,王诗的语言清秀工巧。
(14)、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7)、☆风格特点: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18)、 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说: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可见孟郊的创作方法是刻意搜求尖酸怪异的意象,呕心苦吟地锤炼诗歌语言,追求庖丁解牛那样的迎刃而解的简捷结构,并且想象出人意外,新颖诡怪。
(19)、 孟浩然与朋友交往,注重一个“真”字,展现真性情,抒发真情感,袒露真襟怀,总之以真诚为本,绝不虚饰狡猾、心机难测,给人爽朗豪迈、胸襟坦荡的感受。如名作《过故人庄》:
(20)、 深秋的清晨,诗人行舟江上,见黄叶飘落大雁南飞的景象,忽然体会到北风的寒冷,于是情不自禁的思念家乡,而襄阳的山水却远隔在空阔无际的楚云之外,旅居作客他乡,思乡之泪似乎已经流尽了,而自己所乘的一叶孤帆依然在天边飘荡,更加惨沮的是自己还是像当年的孔子那样不知津渡何在,前途依然是一片迷茫,就像眼前的大海一般茫无涯际。这种乡愁中融入了孟浩然追求仕途的失意,遂显得深沉。
4、孟浩然作诗的风格特点
(1)、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2)、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3)、 此诗是表现女子忠贞于爱情的诗,最显眼的就是全诗由九个“结”字构成一个指向“贞操”的辐辏结构,第一个“结”是核心,接下来的八个“结”是依次展开对爱情的理解,表达获得一份真爱的愿望。又如《古意》:
(4)、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6)、☆风格特点:(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7)、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
(8)、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9)、 隐居的孤寂,如果加上疾病的折磨,就会更加难耐。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张子容的,此时子容已经出仕从政了,只有孟浩然还在家乡寂寞隐居,南陌春天将尽、芳草衰歇了,而自己依然北窗卧病,园林草木茂盛,花鸟虫鱼自得其乐,而我则只能遥想故友,吟哦别离的诗句。一想到世途都是“自媚”欺名盗世,而自己孤傲高洁却没有人理解,就不得不悲叹自己空有贾谊的才华,却只能空老山林双鬓如丝的命运,一腔奔涌的情怀付诸东流,岁月时光飞驰而过,更担心身死电灭,理想无法实现,而这诸般苦况除了对知己倾诉,又能怎样呢?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品味到在孟浩然的隐居生涯中,其实包含了对命途不通的深深忧虑,并不是一个“孤寂”能够概括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孟浩然,他的隐居或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10)、 题目是由乐府杂曲歌辞《轻薄篇》加上独特的地点“灞上”而成,主题遂由本意讥讽“乘肥马、衣轻裘,驰逐经过为乐”变为讥讽为了功名利禄奔走趋竞的社会现象。长安简直就是一个竞逐场,人们从朝到暮都是急匆匆地奔走,在灞水桥头及浐水之滨,即使亲戚相见也顾不得打声招呼。而孟郊自己不幸也被裹挟其中,虽然明知这些人都是轻薄之辈,但自己又不得不跟在其后奔走,即使白了头发也不能停歇下来。这样的奔竞,实在是有违本愿,而陷入其中却难以自拔,这就写出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也是千百万读书人奔走名利场的真实写照,表现了孟郊内心深处的矛盾状态。又如《长安羁旅行》:
(1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12)、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