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三十而立原文及拼音(文案精选11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5-23 09:18:52 浏览59

孔子论语三十而立原文

1、孔子三十而立全文

(1)、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人生,在青年时代都是被动的,小孩子自出生以后,不管是在幼稚园也好,在学校也好,听话的就是乖娃娃,不听话的就被贴上不乖的标签。对孩子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总带有一点强制性,青少年的学习总带有一定被动性,他是被动的进入社会的调教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被动的。即使到中年了也不行,还有种种社会里的规矩节制着你,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到了就从一种不自由状态进入自由状态了。为什么呢?家庭里的责任到这个年纪也应该完成了,已经成了老太爷,大家都来孝敬你了。在先秦两汉的时候,一个人如果年龄上了皇帝是要赐几杖的,而且逢年过节还要派州县官来送点火腿之类的慰问一下;六十岁的人也会有乡干部、县干部送一些慰问的粮食,七十岁送肉已经成为那时的一种规矩了。所以人活到老应该享受,随心所欲。从以往精神上的那种被动,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自在,这是青年人、中年人所难以达到的。所以一定要饱经人世沧桑,看破世间种种情态,在世间的因果规律之上,达到一种“升华”。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开悟了,大彻大悟了,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

(3)、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4)、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5)、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人生一大悲: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在70岁之后,还遇到了两次。而且都是自己的挚爱,一个是继承了自己血缘的儿子,一个是继承了自己学问的,最得意学生。孔子的悲伤,可想而知。

(8)、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9)、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木工蔡荣》:“﹝ 荣 ﹞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

(10)、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11)、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

(12)、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13)、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

(14)、“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纷纷搬家”,

(1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7)、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8)、孔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立志要作学问,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根据他的人生阅历,到了三十岁而“立”。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并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后人往往把"三十而立"中的"立"解读为成家立业,这可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数,言行得当。在现代社会,在30岁的年纪,自我人格完全独立,并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相对明确的认知,具有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1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20)、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

2、孔子论语三十而立原文及拼音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这也是在恋爱中,女生都不喜欢,妈宝男的原因。他连为自己负责都做不到,那怎么可能做到为妻子,为未来的孩子负责呢?

(6)、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7)、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8)、我的理解是,30岁,孔子完成了经济与精神上的自立。我们当代人也差不多,30岁,毕业了好几年,有了工作,经济上不再依靠父母。

(9)、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10)、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1)、而不是,20岁已经死了,只不过到80岁才埋葬。也不是“我有10年经验,其实是把1年的经验,用了10年”。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同本义(ageoverseventyoreighty)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5)、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

(16)、《为政》对为政之道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概括与总结,有宗旨、有纲领、有细目,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有关政治性质、理想、实践环节的理性认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儒家道德政治的鲜明体现,言简意赅,胜义迭呈。

(17)、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19)、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

(20)、  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能有新的理解,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论语三十而立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3)、这一点在我身上,比较明显。小时候家里人,脾气不怎么好。一遇到不随自己心意的事,自己先“炸掉”。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行为惯性,在谈恋爱的时候,给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媳妇,带来了很大烦恼。

(4)、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5)、孔子笑了笑说:“男人该来的自然会来,来了也不怕;不来也别傻,受点风浪就像怀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岁来了,别以为成功的区别,仅是拥有和没有,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能视为零,此‘一’是一无所有。”

(6)、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7)、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8)、到此,你会发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其实挺难得。在经济上独立,同时摆脱社会的惯性,原生家庭的惯性,不依靠别人,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且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9)、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10)、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11)、(读解)这一段大家都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孔子在这里对他一生的经历作了一番总结。这个总结结合了他自己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存在若干个阶段性。看起来是在讲人一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篇既然是放在“为政”里面,就是在与为政者谈个人的修为。在古代社会里,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个人的修养应该定位到什么程度上,如何来检验自己的一生?当自己处在某一个年龄段的时候,我们怎样来检查自己、审核自己。这里孔夫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之中,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有识之士,基本上都遵循着孔夫子的这几个年龄阶段来对自己进行规范,进行要求。其中所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都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代替实际年龄的一种说法。那么孔夫子的这段话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1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4)、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17)、但是在古代教育,只有小学和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立志做官,从政,才会选择继续学习。15岁就站到了人生的是在路口,是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还是选择其他谋生手段了,比如,选择种地务农,或者经商。(士农工商,商人被排到职业末尾,那是汉朝之后的事情了,在春秋战国商人的地位还是挺高的。)

(18)、第最爱孔子的子路,在卫国被杀。死的特别凄惨,被卫国叛乱者,乱剑剁成了肉泥。当消息传来时,一生喜欢吃肉的孔子,从此不再吃肉。

(19)、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

(20)、   《为政》是《论语》第二篇的篇名。《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4、论语三十而立什么意思

(1)、第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也去世,读《论语》孔子一直都是很淡定,颜回死去,为数不多的,我们见到,孔子痛苦悲伤的时候,嚎啕大哭,“天丧我,天丧我”呀。这就像,因为意外,儿子离去,父母一边哭,一边说:这可让我,以后怎么活呀?

(2)、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

(6)、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你想想,所谓的领导是什么?领导不就是能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负责的人嘛?

(7)、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8)、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2)、孔子三十岁能够达到自立,就像我们学到的赖以生存的能力,学有所成一样,要能够自立。

(13)、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4)、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5)、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16)、    这是孔子讲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17)、(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18)、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9)、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20)、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

5、孔子论语30而立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3)、冷静下来,遇到事情,难道不应该,想办法解决吗?你不光不想办法解决,还总大吼大叫的发脾气?啥毛病呀?

(4)、  不过,仅仅从强调温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来理解“温故知新”,当然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温故”与“知新”的关系,以及“知新”的重要性。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曾经撰有专文论述“温故知新”。他说:“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不温故而欲知新,其病也妄。”意思是,温习了旧有的知识,但是没有新的理解,这属于平庸;如果想不通过温习旧有的知识而获得新知,那就属于狂妄了。也就是说,“温故”而“不知新”是有可能的,“不温故”而想要“知新”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要说,我不“温故”但我“知新”了,那是狂妄,不是真正的“知新”。人类知识积累和创新的基本规律正如同朱熹所说“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就是用已知求未知。所以“温故”本身不是目的,“温故”的目的是“知新”,这样人类的认识才能进步和发展。

(5)、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6)、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对于今人而言同样如此,三十岁不一定非要有成就,四十岁也同样可以怀疑人生。人们需要的,只是日新月异,只是在通向终点的路上,不断探索。明天就应该比今天更好。

(8)、员工们负责做事情,做得好了,是大家的;做的不好了,领导来负责。这才是领导呀。可是如果一个人连为自己负责都做不到,那还谈为别人负责呢?有好处是自己的,做的不好,都会员工的,这样的领导,你敢跟着他吗?

(9)、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1)、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13)、当然这个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时代还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在春秋时代,能活到五六十岁的人并不多。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生活条件、物质条件都不足以使人民健康长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三四十岁左右。像孔夫子这样能够活到七十三岁的又有几位呢?自他出生到逝世的这七十几年中,鲁国的国君前前后后就换了四位。不像我们今天,物质条件、医疗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都在七十来岁。这真是个奇迹,不要说在古代中国,甚至在四十年、五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我们当年下乡的时候,在农村见到四十几岁的妇女看起来都觉得是老太太,四十几的农村汉子个个都是半老头子了。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六七十岁的人看上去和四十岁的壮年人没什么区别;特别是一些女士,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美丽,青春期都延长了,都是沾了社会发展的光。

(14)、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15)、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16)、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7)、这句话第一个字,是“吾”,这个字,非常重要。

(18)、“五十而知天命”就说得有些厉害了,为什么呢?“天命之谓性”!孔夫子的一生中对性与命是很少提及的,他讲得多的是仁、义、礼、乐、忠、孝这一套思想,性命他是看得很淡的。但是为什么这里要说“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中庸》,知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为什么五十岁才能“知天命”,而三十就不行?我多年来都在一些寺庙的佛学院上课,也遇到一些青年的法师们,有些就认为自己已经知天命了,我说未必。知天命在理论上很容易,比如现在学生物学、学医学的人,他们也许已经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构造,了解人类的生命是怎么回事;但这种了解只是知识层面的了解,还未达到经验层面。哪怕你是修道的、学佛的,对“命”的感觉仍然是一种知识,还没有一个实际体验。

(19)、《旧唐书·魏謩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伏希陛下照鉴不惑。”

(20)、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2)、「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5)、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6)、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

(7)、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8)、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9)、这一番话无论是对仲由而言还是今人也罢,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人生的三十岁不仅仅是数字的递增,更多的与日俱增的成熟度。所谓“安身立命”按照孔子的标准而言,三十岁要有安身之处,要有处变不惊之姿,更要有洞察世事的眼睛。

(10)、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中庸之道,做很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到合适的极致。

(11)、而四十岁呢?“四十而不惑”。严格地说,三十岁以后,开始慢慢步入中年,事业有成,正是自己建立功勋,闯荡事业的时候。到了四十岁,当然事业可能尚未完成,但是通过在人生路途上十年的坎坷和跌打,对于社会上的种种关系,前因后果,经过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波涛的历练,就会处于一种“不惑”的状态。三十岁以前,可能人生的经验还不够,面对着某些事、某些人,可能还不能决断,还有些执迷。但真正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对这一套基本上就比较熟练了,就不会有感觉上的盲点和误区了,心如明镜,就不会迷惑。

(12)、◆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执行力

(13)、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4)、在30岁之后,就不应该再怪原生家庭啦。如果没有精神的独立,一个人依然会沿着,原生家庭的惯性而继续前行。

(15)、孔子又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记住了吗,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还有何物啊。”仲由说:“老师,我脚下有一片秋叶。”孔子说:“男人大小的风浪都已经历过,也该通透练达了,察微小世事,识全盘大局。所谓见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还是波折,此‘一’是一叶知秋。”

(16)、《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