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篇书法作品欣赏(文案精选13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7 10:31:05 浏览59

古文名篇书法

1、古文名篇书法作品

(1)、看出神韵也是需要资格的,而这个资格恰恰就是“形质”!一个连形质都没有心得的人根本就不懂书法,这和一个没见过女人的人写情色小说有何区别?给我感觉古人说这句话也是一种扒虾行为。

(2)、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3)、楷书快写,左右结构下,这套楷书快写教材很适合你家孩子快速提高卷面分。

(4)、    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5)、作品要求:书法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国画风格不限。书体、形式、字数均不限。 请自行拍摄作品图片,拍照时尽量保证作品平整,确保图片质量清晰,图片质量太差的不予登载。

(6)、     史上抄袭最成功的一首诗,没人记住原作,却没有人不知道这首诗

(7)、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家所重视,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董其昌则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故历代书家都非常注重用墨这一书法技法的运用与研究。

(8)、以上选本,可说基本囊括了先秦以来,到建国前的古文类好文章。

(9)、再谈谈这篇文章:《兰亭序》文词精美绝伦,文采跌宕起伏,神采飞扬,读起来朗朗上口,文中优美的意境和遐思让人感慨时光的飞逝,仿佛斗转星移之间流转于时空万里“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文辞优美,意境高远在古代文学史上成为名篇,而且《兰亭序》被古人收录到了《古文观止》之中,可见这篇文章在古代的影响之大和地位之高,所以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当之无愧,是别人无法超越的一座高山,是所有书法爱好者仰望的灯塔和标杆,而王献之所书的书法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被保留下来的非常少,都是流传千古的书法名篇。

(10)、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

(11)、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

(12)、枯墨飞白、枯笔、渴笔是书者运用枯墨进行创作时较常出现的三种笔法(形态),能较好地体现沉着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见人以扫帚刷墙成字得到启发,便心领神会用于书法创作中,之为“飞白书”,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亲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额,现收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枯笔,指挥运中笔毫墨干用笔迅猛磨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法。渴笔,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枯墨用法,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裂秋风”。

(13)、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乱起,正气崩解,不见尽忠报国之士,反多无耻降敌之徒,士风不振,大义不存。

(14)、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15)、而且,唐诗易记,五言七言,对仗优美,写着写着,诗便入心,自个张口便可背出来,再练字时,便无须看书了,心中有诗,手中有笔,心到手到,那可是练书法的高境界了!

(16)、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

(17)、六朝以前古文,动辄载道,毕竟过于僵硬。晚明文章,虽然不免圆滑,却不得不看,以为调试。

(18)、▲苏洵《道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洵《道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洵《道中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洵《陈元实夜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赵孟頫是一剂治疗粗糙荒率的良药,但那是写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问题时的事,是后话。

(20)、小可容貌可以歪瓜劣枣来形容,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是男神,虽然五官不端,但神采和刘德华一样!”

2、古文名篇书法作品欣赏

(1)、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唐楷100例

(2)、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

(3)、一边写诗练字,一也轻吟诗语。不知不觉中,你会走进唐朝诗人们的世界,领略到大唐的风光,和诗人们共舞文墨,岂不快哉?

(4)、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5)、《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选六百篇》,陈延嘉、王存信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    《局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8)、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

(9)、使字与字呼应明显,保留了可视的笔画的运动轨迹,如蛛丝般细。

(10)、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11)、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12)、当然,天长日久之后,写诗爱诗,受其墨染,你也能张口吟几句自己的诗也不足为奇了!

(13)、 柳公权的楷书成就之高,以至其后一千年来,在柳体一路中再无名家.所谓:“自古学柳无大家.”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献之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

(14)、薛稷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张怀瓘称:"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15)、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大名,举国皆知,本文不作累述。

(16)、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行书和草书成就相当高.是一位影响及其深远的大书法家.后世尊其为"书圣".几乎可以说,王羲之决定了其后2000年的书法发展方向.   其作《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2〕颜真卿

(17)、 苏轼同时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居北宋书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苏轼书法早年学徐浩、柳公权,中年又学颜真卿、杨凝式,最后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精于行书及楷书。苏轼的行书与黄庭坚的清劲、蔡襄的温淳婉媚不同,而是笔墨丰肥圆润、浑厚爽朗;因其修养广博,故“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天真平淡,格调俊逸,以气韵见胜。其作《黄州寒食帖》用笔浑厚遒逸、跌宕多变,富有情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书风之影响至今不绝.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  

(18)、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19)、     一首哀伤凄美的唐诗,心上人被抢走,这首诗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20)、而这本《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选六百篇》,对一般读者而言,无疑是很好的替代读物。简体横排,所选全为散文,选文精到,注释切实,且有意在《昭明文选》之外,沧海拾珠增补遗漏,予人以切实的益处。

3、古文名篇书法图片

(1)、唐代官员铨迭,"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择人的有一个标准就是楷书水平要高。

(2)、《晚明二十家小品》,同题选本,还有名作家阿英(钱杏邨)编选的。其实也还不错,完全可以参照。只是,个人觉得相较下,选文还是略显粗糙,也许这位革命作家彼时实在挺忙的吧。

(3)、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唐楷100例

(4)、释义: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

(5)、但是,如此另一个问题也出来了:若要学好古文,坊间选本已经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吾辈如何择取?

(6)、牵丝可以调节字的平衡,但字有左倾之势,但见二字的牵丝往左拉,拉稳了重心。

(7)、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8)、浓墨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黑似漆”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隶、正、行书之创作皆宜使用。宋代苏东坡作书善用浓墨,东坡居士谓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观其书迹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力透纸背。使用浓墨时,注意应以墨不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须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9)、赵孟頫的字,总体上来说调子文雅平正,精微精准。看笔法不难,但字法的机巧微妙变化,极难。且只适宜写小字,一放大那种华滋温润的感觉就没有了。

(10)、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章草200例

(11)、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

(12)、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魏碑100例

(13)、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14)、这种文学选本,虽然看似平淡无奇,还是今人所选,可选文委实还是极为精到的,不好小觑。而且,它不只是停在选文上,同时也很重视“知人论世”观念的疏浚,所以行文中,参照了当下许多史学研究成果,去论释选文。

(15)、咱们看一看吴海萍的《自书告身帖》,有一些转折还不错,比如说尚字,第一个出现的国字,可是其余的折写的就明显不好,书字的折突兀,礼的折整个没有了颜体的味道。

(16)、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魏碑100例

(17)、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18)、这短短124个字的信中,曾巩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道来,读来意味深长。

(19)、唯一还得吐槽的,是这部书真的偏贵了。554页,竟然定价在158元,我几次想买都没买,只能看看电子版。

(20)、《历代名碑名帖集字古文系列》是一套以历代经典碑帖为基础,通过集字完成的书法教育临摹丛书。该系列以王羲之《兰亭序》、陶渊明《桃花源记》、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曾巩《墨池记》、张岱《湖心亭看雪》及《心经》为主题内容,以集字组合的形式向广大书法爱好者展示了历代名碑名帖在经典名篇的形象,为广大书法、碑帖爱好者和专业书法家学习临摹创作提供便利,对于书法学习创作鉴赏都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4、古文书法欣赏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此说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2)、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3)、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5)、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6)、《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调子太平,几乎没有节奏,字形大小正侧变化也微乎其微。

(7)、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李清照。

(8)、    他是一个“暴君”,人人皆骂;他写了一首五言诗,人人都夸

(9)、硬笔书法每日打卡,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

(10)、对初学,建议还是从米芾《蜀素》《苕溪》二帖入手。毕竟笔法丰富,笔势爽快,风格特点突出明显,易于感悟学习。

(11)、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12)、书中每篇作品,均含括原文、注释、评析3大部分。原文都有可靠的版本依据,且多择通行本中的善本;文中的难字、僻词、僻典、地名、官名及典章制度等等,一一作注,省却了读者许多翻检之劳;且评析文章,虽不求面面俱到,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的特点,也还是作了既简要又亟需的剖析。

(13)、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

(14)、《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15)、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16)、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17)、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唐楷100例

(18)、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其中,其实“唐宋文”一块是缺出的。这里面的原因,既是我本人不太喜唐宋文章故,也是因时下唐宋文选本,鄙意也着实难得其选,只好暂付阙如。好在近人高步瀛编选《唐宋文举要》三册,风评一直很好,网上也是铺天盖地,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购置一套。

(19)、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写《局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20)、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狠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5、古文名篇书法作品图片

(1)、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章草100例

(2)、再有就是很多的细节处理,比如鲁的四点,撇与钩的写法,感觉没有味道,不到位的感觉,悬针竖的收笔也是功力不够的体现,缺乏笔力也没有稳定性,所以悬针竖成了老鼠的尾巴了。

(3)、施蛰存的眼光、学问,都无需怀疑的。其特殊点在于,他不仅旧学深湛,同时还是新派文人,可谓旧学新知兼收博取。是以,以他的才情、见识,去观照去筛选那些晚明小品,很自然地能不负众望,明眸善睐,灵心善感,更能洞烛幽微,选人不及,所以反倒能后来居上。

(4)、    杜牧为歌姬绿珠写下这首诗,将跳楼写得如此完美,却令人心碎

(5)、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6)、     李清照很“撩人”的一首词,短短几句,满满是少女心思!

(7)、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    史上骂人最狠的一首诗,痛骂了14万士兵,却成千古名作

(10)、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长卷,一般来说,很少有写的特别出色的。因为要考虑通篇的前后一致,协调统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写成,就不能任性放胆写,多大的家都一样。比较一下宋元明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作品,大件都显得相对拘谨,而手札,短文绝大多数则写的极为精彩。

(11)、全国历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品精选——唐楷100例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14)、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15)、 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竖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16)、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以文章著名于世,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

(17)、毛笔欧楷教程,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独体字+合体字+创作实践

(18)、 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今天我们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从碑帖中能看见他的书法:

(19)、田蕴章和田英章,只不过在我看来是临写欧体字比较形像而神非的书法爱好者,他二人临写欧体书法没有任何超越欧体之处,更没有成为开辟一代书风的书法巨匠,相反所书字体拘谨,小气,笔画呆板僵硬,毫无生机与情趣,失去了欧体的严谨,精美与险绝。二人既没有轰动书法界的惊世佳作,也没有任何脍炙人口的美篇巨著,何以和书法史上的二王相提并论,不客气地说二王犹如天上耀眼的星辰,二田就是地上的萤火之光,二田与二王没有任何可比性,至于说千年之后能否超越二王那是痴人说梦,无稽之谈。

(20)、王茁中山王篆书楹联100幅(51—100)

(1)、牵丝有时也和主要笔画一样粗。把二个单字的二笔合为一笔,既是笔画,又是牵丝,简省流便。

(2)、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3)、学欧阳询楷书的看过来!这部敦煌遗书或许给我们重要启示

(4)、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

(5)、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金、元纸币,明、清纸币。

(6)、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7)、《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8厘米,长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示谢意。

(8)、唐代最大贡献是"立法″,强调笔法、字法、章法。整个时代形成尚法为审美标准,对书法家们以楷书的书体为表现裁体也是一个因素。

(9)、书法用墨主要有浓、淡、枯、润四法为主要墨法。

(10)、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11)、不怕笑话,当代人选编六朝以前的好文章,我所见还真以此本最佳。

(12)、《局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13)、所谓“诗以言情,文以载道”,对于文学,过去的中国文人,一生的用功方向,“诗”以外就是“文”了。足足有数千年,几乎所有一流的才智之士、饱学宿儒,都将他们盖世无匹的才华、奇瑰无方的聪明,寄托在文章之上。朝吟暮咏,相伴而行,积蓄膏渟,欲辟新机。

(14)、征集范围:书画机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   附书画家个人艺术简历、个人艺术照片或生活照、作品照片10幅左右。

(15)、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6)、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17)、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18)、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虽然康熙有些言过其实,但董其昌的书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董其昌是可以与赵孟頫比肩的扛鼎书家.在其之后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影响的书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所无法比拟的。张旭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草楷俱佳尤长草书。

(19)、《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20)、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单就我所见,现今市面上那些古文选文,满意的确实绝少。或泥沙俱下,或畸轻畸重,或滥竽充数,看似插书满架,纸新墨浓,其实还浪费钱。省事点,直接买《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经史百家杂钞》吧,繁体竖排乌压压一片,碰面就是什么“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逼格固然够了,可委实晕头晕脑,能耐性读完三五页的,只怕也得是985高校的中文系博士生。这类选本,选文并非不好,核心弊端在远离现代人,对多数读者都不实用。

(2)、想当初,现代白话文运动肇始时,彼时那些大佬,周作人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意在为白话文的合理性寻找“传统资源”,另外也想为这新兴文类“补充营养”,几乎都不谋而合地盯上了晚明小品,大谈特谈。

(3)、硬笔书法中级教程,字根练习+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百字通关

(4)、“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浩劫’”。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却写出了大唐第一猛诗

(7)、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

(8)、     杜牧失意后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经典,最后一句令人深思

(9)、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和王羲之能够对立,并且掰手腕的颜真卿,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能够开一条新河的伟大的书法家,其风格以雄强浑厚质朴为面貌,突破了二王的清秀,率真俊美的风格,颜真卿所述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也是能和兰亭序一较高下的另一件作品

(10)、下面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王献之的中秋贴局部,仅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欣赏,二田书法作品就不展示了,要看二田书法作品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网上查找!

(11)、硬笔楷书教材,80个偏旁部首                   

(1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3)、作品中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的,陈绎曾《翰林要决》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用墨好比人体气和血的关系,血靠气推动,气依血而生,气行则血畅,血畅则身健。说到底,书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直接控制,若书家对水的控制能力较强,对水墨技巧能够熟练掌握、恰当运用,必会使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