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史铁生的评价(文案精选7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5-19 08:40:41 浏览59

著名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

1、名人对史铁生评价

(1)、    《红楼梦》说:"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太史公也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一个人绝权易,绝钱易,甚至绝色都易,但是绝名却难,作家尤其如此。当别人想法设法、挖空心思去"争名"、"夺名"、"盗名"、"追名"、"混名"、"骗名"、"买名"时,史铁生对名却是唯恐躲之不及。

(2)、这为中国作家协会的著名作家,北京人,早年下乡,落下残疾,回城后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不幸的是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他顽强拼搏,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3)、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4)、文本确定之后,重点是进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阅读体验,笔者建构了“整合主题——深度探究——综合表达——互动评价”的教学流程。设计这样的程序,是想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和程序,为自主阅读提供清晰的路径。“整合主题”着眼于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之后遴选有研讨兴趣、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具体表现为设计读书节史铁生展板主题。“深度探究”期望学生在聚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文本和作者生活进行有理有据、有发现、有创见的探究,基于《我与地坛》,又结合其他作品,做到广度和深度的结合。“综合表达”意在不仅给课堂交流对话甚至辩论等口头表达创设更多的机会,也给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以重视,提升表达的严谨和缜密度,给予学生“写”的训练。“互动评价”则意在提升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阅读、思考、研讨到表达和倾听等各环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实现学习的真正“在场”,也希望通过这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5)、斯多葛派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自杀的,像著名的芝诺,70多岁上吊而死。还有90多岁自杀的,活得不耐烦了就去死。他们把自杀看作是人的特权,动物不自杀,神也不能自杀,只有人能自杀。自杀是自由意志的表现,能够自杀体现了人的尊严。

(6)、陈希米是史铁生的读者,有轻微的小儿麻痹,1989年两个人结婚。史铁生因为脊髓瘤双腿残疾之后,变成了高位截瘫。朋友何东曾开玩笑地问过他俩:你们之间到底该算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每一次陈希米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直都是恋爱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恋爱关系,即使是亲近如何东,也是直到亲眼目睹史铁生临终的全过程才明白。史铁生发病之后,被紧急送到朝阳医院,正在美国的学医的朋友力主开颅手术治疗。手术的医学效果会有两个:一是和不手术一样,一是史铁生变成植物人。陈希米冷静地决定,不手术。给刘海若治过病的名医凌锋来了,决定紧急把史铁生运送到宣武医院,让他可以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在宣武医院,妻子要按照史铁生的意愿完成一系列的捐赠手续。每次希米离开铁生去签字,在医学上已经无可抢救的铁生就会全身颤抖,而希米回来,像安慰孩子一样,说:“你别闹你别闹,我不是在这儿呢嘛?”他就会安静下来。当陈希米趴在史铁生身上签完所有捐赠手续之后,她平静地说:“人,没有得到爱情时,会感觉自己痛苦;但如果人遇到了真爱情,面对此时此刻,难道不比没有得到爱情更痛苦吗?”

(7)、岁月留给史铁生的不只有痛苦,还有内心的坚持和勇气,以及乐观的态度。

(8)、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

(9)、史铁生出版的书跟高产的作家比起来并不多,六卷本的文集,再加上新近的《扶轮问路》《妄想电影》,还有未出版的几万字,总共不过两百多万字。但他绝对算得上真正地“用生命写作”的勤奋者。他曾说自己,“主业是病人,副业是作家”。可以说,是主业成就了他的副业,甚至,他副业的“创收效应”也包括了弥足珍贵的爱情和婚姻。

(10)、群文阅读的优势体现在,师生聚焦一个主题,结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多文本整合到一起,进行自由阅读思考并交流讨论,阐述自身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师生互动评价,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群文阅读以最大的真诚,充分的信任给学生创设了丰富的阅读资源环境,搭建了一个激发兴趣、促进表达、锻炼探究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习惯的平台。在不断宽广的阅读视野中,学生各展所长,在不断优化的阅读习惯中沉淀了人文情怀,实现各自意义上的成长。

(11)、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活着只是你还没死,而生命除了活着外还包括爱情和自由。这令我想起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12)、这个愚顽的铁生,从未纯洁到不喜欢这两样东西,况且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

(13)、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

(14)、从此,你就“站”起来了,你的心站起来了,这甚至要比身体上的“站”更伟大,你不断地去感受,去细细品味,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15)、著名作家韩少功是史铁生的好友之他曾经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过高度评价,称“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后来史铁生戏称这句话已成为这篇散文的广告语,比散文传播得还广。 

(16)、《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体合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

(17)、惟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18)、2019年9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了笔者的一节“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研究课。本节课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思考、交流与表达的习惯,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9)、现将书中的十大经典语录摘录赏析如下,也许对爱好写作,特别对人生的未来充满期许的简友有所指引和启迪。

(20)、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2、对于史铁生的评价

(1)、学校将开展“精一读书展”活动,本次活动将重点推荐学生喜爱的余秋雨、梁晓声、铁凝、肖复兴和史铁生等五位当代著名作家,对五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介绍,同时用短语或一句话概括作家独特的精神力量,并把它作为展板主题。现已确定好余秋雨、梁晓声、铁凝、肖复兴四位作家的展板主题如下:

(2)、民间信鬼神,也只是一种功利的手段,最后是为了功利,而不讨论生死的问题,不讲灵魂归宿的问题。祥林嫂在鲁迅那里问了一个问题,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鲁迅无法回答,他在中国传统资源里找不到任何答案,只好说:“我也说不清”。

(3)、在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清明节,史铁生的生死哲学值得我们深思。

(4)、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5)、我记得,当爱情到来之时,此一铁生双腿已残,他是多么地渴望爱情呵,可我却亲手把“不能进入”写进了他心里。

(6)、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7)、有时,你听着优美的歌声,会猛地把桌上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时你会狠狠地捶打自己两条可恨的双腿,向所有的人倾诉:“我可活什么劲!”

(8)、一个人双腿瘫痪,觉得自己一无所能,只能拖累人家,那么还要不要活下去,要不要自杀?这就把人逼到了绝境,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你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9)、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0)、追思会上,主持人张越几度哽咽。妻子陈希米却显得冷静和坦然。她说,讨论生死是他们的日常话题,史铁生曾说,我要在能够坦然死的时候死,在你能坦然接受我死的时候死。她说,她今天做到了。

(11)、史铁生说: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着,肩上和心里感到它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什么才能使我们成为人?什么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扩展?什么才能使我们独特?唯有欲望和梦想!

(12)、失落的古园在时光中渐渐消逝,我听到那头传来一声叹息。

(13)、▲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

(14)、摘要:学习任务群是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多种因素的主题任务的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本文以史铁生作品群文阅读为例,以“读书节为史铁生设计专题展板”为情境任务,通过“图解人物心路历程”“探究群文主题”和“走进作家精神世界”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讨论,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认知的建构,在情境学习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15)、史铁生对老庄哲学的评价不高,甚至颇有微辞。在他看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毛病大了”“我想这无,应该是指的空”。

(16)、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

(17)、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为史铁生的展板确定一个反映史铁生的精神世界的主题,并说出你的理由。为此设计了如下情境任务: 

(18)、  邵然,江苏省宜兴中学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语文兼职研训员,宜兴市“邵然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无锡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主持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设计研究”。

(19)、史铁生认为,“人在把死给安置了以后就开始想生,生的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爱:爱情问题、性爱问题。”可以说,史铁生把他对于情与爱,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中最孤独的感动和最冷静的思考,都浓缩在了《我的丁一之旅》之中。

(20)、但对残疾人爱情权利的歧视,却常常被默认,甚至被视为正当。

3、他人对史铁生的评价

(1)、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了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失去了雄浑;巨浪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这是你交给我的,也是你一生最真的写照,你用坚强与乐观唱出了生命的凯歌。

(3)、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 

(4)、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在距离六十岁生日只差四天的时候,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猝然去世。消息传来,我顿时如雷击一般,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5)、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6)、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7)、史铁生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1983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8)、作者:邓晓芒,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9)、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

(10)、当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他其实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既然“有生于无”,可见“无”是能够“生”的,无就是生。

(11)、也许是自古老天妒英才,才会制造出各种困境来为难这些才华横溢的天才。而能走出困境成材者,一定拥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苦经历,以及常人无法企及的吃苦的精神。我们作为他人生活的读者与观众,太容易只被其表面风光吸引,而忽视风光背后的泪水。

(12)、 梦想使你迷醉,距离就成了欢乐;追求使你充实,失败和成功都是伴奏;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13)、但是后来我看到他在小说的新版序言里有这样的话,说“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他小说里面的福贵,最后什么都失去了,所有的亲人都死了,没有任何活着的理由了,但他自己还活着,而且活得很自在,每天唱着小曲,跟他的老牛为伴。余华竟然认为这就活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有篇短文批评他。

(14)、我庆幸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要点:没有理由!你没犯什么错误,谁也没犯什么错误,你用不着悔改,也用不上怨恨。

(15)、作品曾多次获奖。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在12月31号3点46分逝世,享年59岁。

(16)、▲史铁生对命运独特的看法 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

(17)、现在科学家里面也有很多人相信灵魂不死,还有人给灵魂秤出了重量,说一个人的灵魂相当于21克,死了以后再秤一下,尸体上少了21克。

(18)、1989年,右腿有些微残疾的陈希米和双腿残疾、多病缠身的史铁生结婚了。史铁生的朋友姚育明形容陈希米是美丽温柔又明朗——“简直是尊右腿轻残的维纳斯,气质仿佛滤过的透明的水。”他替朋友感叹幸运,说史铁生实在是福分不浅,有陈希米做了他的新腿。

(19)、你对死亡是那么的坦荡,哈姆雷特因畏惧与死惧来的一切而忍受不公正、不平等。而你则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你知道因为没有所有所谓的“公道”,我们才更丰富、独特。你把死亡当作节日与假期,你用智慧与悟性找到人生的诗意。

(20)、与你为邻,我在成长,学着坚强,给生活一张笑脸!

4、名人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

(1)、谈到史铁生,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我与地坛》中那个身残志坚的他。在一次文学访谈中,史铁生,这个生于中国北京的散文家、作家,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文学态度:“面对灵魂的写作。”

(2)、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中至强;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了当代精神的高度;他又是一个千百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接触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让我们生活在艰难和痛苦中,仍打心底里宽厚地微笑。”确实如此,他用生命、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每当我为学业繁多而抱怨之际,耳畔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的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必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苦难,不要抱怨人生有太多的曲折,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就会失去了狂沙的飞舞,就会失去壮观。”,是阿,我这点困惑算什么,坦然面对,迎难而上,是出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是对生活真谛的亵渎。不经风雨无,怎么能见彩虹呢?于是我又重整旗鼓,走进学习的新天地。

(3)、死是一件无法急着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能完全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基督教里面也讲到,善和恶,善是存在,恶只是存在的“缺乏”,恶不是一个什么东西,只有善是一个东西,恶只是善的缺乏。

(5)、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6)、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

(7)、史铁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作家,以学校“精一读书展”为契机,发动学生为史铁生设计展板,是真实情境下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在场”的主题阅读吸引学生专注于史铁生作品阅读,增强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8)、《我与地坛》里写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9)、但那时候不行,那时候真他娘见鬼了,总觉着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对他人的坑害,坑害一个倒也罢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们的长袜跳丝,经经纬纬互相牵连,一坑就是一大片,这是关键:“不能”写满了四周!这便是残疾最根本的困苦。

(10)、我们今天也讲,人要有尊严地死,自杀就是一种有尊严地死。如果史铁生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今天就没有史铁生的作品了。但是他找到了一个不自杀的理由,或者活下去的理由,同样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就是写作。

(11)、当天的追思会上,包括后来的各种悼念文章里面,描述各自心中的史铁生的词很多:有人赞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有人说他是一代作家的“理想”,有人说他太透彻,以至于对他文学的研究都难以展开。无论哪一种,都在说他的成功,说他与社会的联系。这固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史铁生之为史铁生的关键所在。但是,堆积在这些东西底部的,却是每天的日常。是一个在人生路上行走了六十年,却在轮椅上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日常生活。日常堆积多了,升华出了爱情;日常沉重无比,升华出了文学、哲学和宗教。在描述成功的同时,我更对一个人应对日常的能力抱有最高的敬意。所以,我常想,或许就虚构能力而言,史铁生并不能算得一个多么伟大的作家,但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能够在暗无天日的日常生活中活得有精神品质、有高洁人格、甚至有滋有味的人。

(12)、             梁晓声:正义与善良的回响

(13)、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交流阅读体验,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分别展示本组的交流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小组成员接受同学的提问准备答辩。这个环节是充分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成果和提升阅读质量的环节,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交流阅读的体会与感悟,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

(14)、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15)、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