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辟句子及其译文
1、文言句子及翻译
(1)、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战国策·赵策))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天眼恢恢,疏而不漏。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5)、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6)、《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7)、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9)、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11)、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12)、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1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4)、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16)、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17)、(《诗经·大雅·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增广贤文》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0)、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
(1)、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乐府诗集》 音乐机关 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3)、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6)、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7)、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 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
(8)、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9)、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10)、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1)、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3)、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14)、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15)、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16)、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17)、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18)、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9)、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 , 。
(20)、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3、文言文精辟句子及其译文大全
(1)、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2)、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突然遇到狂风大作,船将翻沉。僧、道十分恐慌。急忙把经书抛入江中,求神救助。
(3)、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4)、(《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屋漏更遭连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6)、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7)、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8)、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9)、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0)、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1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12)、①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②上下两片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13)、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14)、答: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15)、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1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 。
(17)、(《孙子兵法·谋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19)、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2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