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乱的诗
1、描写战乱之苦的诗句
(1)、姜老师《国际汉语教师证书》2014年10月开始策划,2015年初开班,至今已经快8年,学员口口相传,积累了几万条的好评,实在没时间整理,仅仅截取部分分同学的反馈,给大家真实的参考。
(2)、宁波天童寺冷香塔院,寄禅归葬之处(来源:www.ttscn.com)
(3)、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4)、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5)、读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感受到杜甫个人生活虽然悲苦凄惨,但是他的品质十分高尚,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6)、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7)、值此风雨飘摇之际,僧人忧生忧世的感情与俗人相通,故其诗感人。即便如此,僧人作诗仍有很大限制,比如说,无法歌咏人类最崇高最圣洁的感情——爱情,这几乎是僧诗无法弥补的一大缺陷。历史上有过写情诗艳词的和尚,如宋代的惠洪和近代的曼殊,可那是特例,非僧诗正格。寄禅作为一代高僧,自然不会涉此险地自坠罗网。可偏偏有人故意出难题,以艳诗见赠并索和,寄禅于是回敬:“名士美人幽怨意,云何却遣老僧知?”(《夏彝恂观察以赠沈桂芬诗索和……》)寄禅自恃道力高深,故时也故临险地,比如作《弃妇吟》《前征妇怨》之类,不过此类诗寄禅无论如何也作不好,只因心存训诫,老怕招人笑话,不免要因情见道。如《题苏小小坟二首》:“风流回首余青冢,始信从来色是空”;“美人毕竟成黄土,莫向湖边泣暮云”。话是没说错,可实在大煞风景,全无诗情美感。只有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寄禅居然于此中翻出新意来。事情经过是这样:寄禅作诗误用红叶题诗典故,被人抓住把柄,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辩解:
(8)、乡人摇摇头走了,这动乱的年代,谁人的命又不是如草芥一般卑微渺小呢?
(9)、句意阐释;层次分析;画面欣赏(描述);字词品味;意象解说;手法理解;情感体味;意境探求。
(10)、本是寻常甚至是艰苦的生活,诗人却用“乐”来形容反讽意味十足,耐人寻味。
(1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四首》
(12)、身上的军装已然破旧得不成样子,像极了他那被无休无止的战争蹉跎鞭挞得满目疮痍的一生。
(13)、读了《月夜忆舍弟》,我感受到了杜甫对弟弟强烈的思念之情。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14)、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15)、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16)、当时的镇海节度使高骈在镇压黄巢的农民起义中受到封赏。
(17)、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18)、僧诗要出新意,必须拓展表现领域,不能像宋代九诗僧那样只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中打滚(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可这很难,弄不好触犯戒律。寄禅说得对,“我学佛者非真无情人也”(《〈寄范清笙舍人、杨云门明经一首〉序》)。问题是如何把学佛者之“真情”转化为激动人心的“诗情”。乡情、师情、友情,固然是寄禅的主要吟唱对象,山水情在诗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且更多佳作。学道之人,山水花鸟不只是娱悦观赏的对象,简直是不可或缺的“道友”:“平生好山水,遇胜辄流连”(《九月初六日由沩山越茶洞……》);“休笑枯禅太枯寂,无情花鸟亦相亲”(《天童坐雨呈鞠友司马》)。这就难怪其笔下的山水花鸟别有一番情趣,不少佳句为时人所传诵。如“天痕青作笠,云气白为衣”(《太湖舟中遣兴》);“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梅痴子乞陈师曾为白梅写影,属赞三首》)等。
(19)、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20)、尽管宋人严羽以禅喻诗名扬天下,后世文人也多有承袭其“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之说者,可实际上诗、禅仍然无法合一。最主要的一点是,诗除了“悟”外,还强调“情”,而释家则以“无我”为立说的根基。佛学深不可测,各家解说千差万别,可在通过论证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来显示涅槃寂静的理想这一点上,却是大同小异。这种涅槃寂静的理想境界,可以成为学道的诗人和学诗的僧人永恒的歌咏对象,可这很难成为诗歌的“主流”——诗人毕竟更多执着于红尘千丈的世俗人生。还有一点,这种空寂的境界,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的咀嚼,说实在已很难再有多少新意了。“红泥肥紫芋,白石瘦青山。流水落花去,夕阳飞鸟还”(《山中漫兴》);“松翠近可掬,泉声咽更闻。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访育王心长老作》)——这些诗不能说不精致,也确实颇具禅味,只是不待寄禅吟咏,中晚唐诗人集中不乏此类佳句。
2、描写战乱的古文
(1)、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但是回到临安的他没有得到重用,主和派占领上风,遭雪藏,一生再无机会踏上家乡故土。
(3)、他温柔的目光拂过这昔日庭院整洁、炊火融融的家园,茕茕地立着,形影尽皆化作“悲凉”二字。
(4)、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5)、由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他的诗歌多能反应民生疾苦。
(6)、他的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己亥”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诗歌以此为名,点明了这首诗写的就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7)、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8)、 Wehavenogifttosetastatemanright;
(9)、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此处泛指北方边塞;危旌(jing):高悬的旗帜。
(10)、OnBeingAskedForAWarPoem
(11)、这位也是穷其一生渴望北伐雪耻的志士,且看《示儿》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2)、“贪名”理论上应是有碍于学道,可实际上却无妨甚至有助于寄禅成为“高僧”。是否“高僧”,并非纯粹由佛学界考核评定,这其间达官贵人、诗人名士的推许与品评起了很大作用。以王闿运、陈三立在文坛上的地位,一加吹嘘,不难使寄禅诗名满天下;而郭嵩焘、易顺鼎、樊增祥都曾居要津,又都是寄禅多年诗友,即使政界中人对其也不能等闲视之。可以这么说,寄禅在佛学界的威望,与其诗名及其诗友的显赫地位不无关系。
(13)、没想到后来,又爆发了农民起义,连长江以南也被战乱波及。
(14)、杜甫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家国情怀。
(1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16)、这样曲折的表达,让读者通过一幅图,联想兵荒马乱的场景,如此描写很有画面感,引人入胜。
(17)、当年韦庄正是因为躲避战乱,一路漂泊到了江南,“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18)、在叶芝这里,他无法想象如何用诗歌来为其中一方摇旗呐喊,这其中哪一方是正确的呢?“我们哪有匡正政治的天份……”也可译为“我们没有天赋去摆平一个政治家……”一首以美为追求的诗,该如何去表达政治背后的勾心斗角?
(19)、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20)、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3、有关战乱的诗
(1)、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3)、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4)、“你可知道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声音微微地颤。
(5)、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6)、放翁内心的愤懑不少于稼轩分毫,对皇帝失望,对朝臣失望,对军队失望,万事皆空,大势已去,却在死前告知后人,收复中原之日,记得来我坟前说一声,不然,我死不瞑目啊!
(7)、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8)、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他看见动乱不息,战争不止。人人都打着结束战争的旗号,人人却都在为了战争本身而发动战争。
(10)、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1)、他的家人,他离开了65年、惦念了65年的家人,都已不存于世了。
(12)、他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山林,后来也曾做过建州刺史李频的幕僚。
(1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14)、将军靠着战功封侯拜相,政治家靠着战争逐鹿天下。
(15)、Hehashadenoughofmeddlingwhocanplease
(16)、曹松这首诗以纪实的手法,描写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千百年来的战争实质,力透纸背,沉郁顿挫直逼诗圣杜甫。
(17)、情感体味:如“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分外沉痛。
(18)、读了《春望》,我读出了一个忧心忡忡的杜甫,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中可以看出来。
(19)、总结:这三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无论是写国家破败的战后惨状态还是写个人生活的凄苦遭遇,诗歌中传达出的都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0)、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4、关于战乱的成语
(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的凄惨画面,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2)、我国自秦汉开始,便以“首级数”来计量军功。
(3)、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4)、蓟(ji)门:即蓟城,唐时属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
(5)、他只知道,当他如从前无数个寻常日子一般,熬好了羹粥,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时;
(6)、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所以曹松70高龄还能中举,也是十分难得了。
(7)、课前导入:同学们,唐诗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最耀眼最动人的那一颗。今天我们就来读几首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诗篇,以此来了解杜甫苦难而伟大的凄惨命运,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8)、句意阐释: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9)、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10)、当时叶芝还给另外一个朋友格雷戈里夫人写信,说:“我想,像大多数战争一样,它从根本上说是一场代理人的战争,牺牲掉最好的东西,换来一些最差的东西。奇怪的是,最让我触动的是现在正在被杀害的年轻德国人。”因为他所看到的那些“面容清秀”的年轻德国人,比“足球运动员”一样的英国士兵更能让他想起自己。
(11)、可,那些如他一般被迫离开家乡、甚至战死沙场无人问津的普通士兵呢?
(12)、读了《_________》这首诗,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杜甫,从___________(原诗填空)可以看出来。
(13)、1912年冬,寄禅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图为法源寺春光(摄影:孙鹤)
(14)、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15)、100多年过去,欧洲新启的战事在根本上似乎并没有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野心家,也从没有一个诗人能摆平他们。同样的是,有些人忧心弱者为老弱妇孺流泪,也有些人攀附强权为发动战争者叫好。
(16)、都说孟郊46岁中进士,已经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了,曹松更晚。
(17)、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8)、持律谨严或者学理精深,固然是有道高僧;即使道法不甚高深,可能于乱世中护法、弘法,不也是很可尊敬的高僧吗?前者重在对佛理的领悟,后者重在社会活动能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宗教活动家”。“痴诗贪名”在前者是不允许的;在后者则无碍。倘无诗名,何以结交当世名流并达到保护佛教事业的目的?主持一方大寺乃至筹组中华佛教总会,都并非道法高深就够了。尤其是在这“刹土变迁,新陈交替,困苦颠连,万方一概”的“法难”之际,(《致宝觉居士书》),要使“佛日重辉,法轮再转”,就必须与当道权势打交道,实在无法清高。空谈佛理不见得奏效,讲交情反而有点用处。寄禅后期为护法而南北奔波,靠的也是他的诗名以及历年唱酬奉赠结下的交情。“可怜慧命垂危急,一息能延赖长官”;“只恐空门无处著,白头和泪上官书”(《次秃禅者〈辞世偈〉韵,以纪一时法门之难》)。话说得很难听,可挺实在,处此危难之际,同是“白头和泪上官书”,别的高僧就不见得有寄禅本事大。这一点寄禅颇为自得。一九〇六年高旻寺月朗和尚与德恒和尚争座,请寄禅代为调停。寄禅除托扬州府知府及江都县知县“为高旻作大护法”外,还有本事“托现署藩司朱盐道转求周玉帅,为宝刹护法”,这可不是寻常僧人所能办到的。难怪寄禅复月朗和尚信中颇有得意之色:
(1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0)、而最后一句则通过强烈的对比,“一”与“万”、“成”与“枯”,典型鲜明,掷地有声,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警示意义正如《唐人绝句精华》:
5、关于战乱的诗句有哪些
(1)、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