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箴言
1、佛门箴言
(1)、持诵“咩”时,可以消除饿鬼的痛苦;那些出生在饿鬼之路上的人会遭受寒冷、炎热、恐惧和疲劳,并且经常因为他们不健康的业力召唤而遭受饥饿和对生命的渴望。在念“咩”的时候,练习者会想到饿鬼的痛苦而感到难过。他会将他的功德回报给他们,祈求他们的痛苦能被消除。
(2)、梵语涉及古代语言和字体,这些语言和字体必须理解才能正确应用。
(3)、孙猴子在王莽篡汉的时候,被压到五行山下,当时是公元6年。
(4)、照常理来说,下届每年出生的妖精数不胜数,有什么稀奇。
(5)、二有些人面前,你越想靠近,你表现得越在乎,就会点燃他的傲慢和不在乎,也就越显得你没价值;有些事面前,你越想解决,你表现得越迫切,往往会适得其反,结果会越糟糕。属于你的,或者你能得到的,不要轻易言弃,不要让记忆中有太多遗憾和悔恨;和你无缘的,不要盲目追求,不要随意丢弃你的自信与尊严。
(6)、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7)、原来莲华上如来经历无数世界,学习此咒不得结果。及至西方极乐世界,谒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乃请观音菩萨传授,当时大地震动,天雨宝华,种种神变瑞相现前。莲华上如来获咒后,普度众生无量无数。
(8)、现在佛系产品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车内有佛系吊坠,身上有佛系配饰,衣服上有佛系字画,很多人的家里也摆上佛系塑像,烧香礼佛,难道家中张挂佛系内容的书画作品就不行了吗?
(9)、看看,吃唐僧的时候,还要歌舞助兴,真会吃。
(10)、在藏地,更是有一种刻有佛像或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它们大小不一的集垒起来成为“玛尼堆”,是高原上最具灵气的一种石堆。
(11)、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12)、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13)、总是活在过去拿什么拥抱未来。记住,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
(14)、唵:白色之平等性智光,净除在天道中之骄傲及我执,断除堕落、变异之苦。
(15)、就像“为人民服务”,本来是写给人民公仆的,一般雕刻在政府机关的影壁墙上,提示公务人员时刻牢记宗旨,不忘初心。但是老百姓也喜欢这句话,于是戴在身上,挂在家里;就像道家的“道法自然”,通常镌刻在宫观的墙上,写在宫观的明显处,提示人们尊道贵德,但被大众接受,于是拿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制作成书法作品,张挂在家里;就像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通常写在寺院的明显处,提示人们以善为本,慈悲为怀,也被芸芸众生接受,于是拿来作为警句,提醒自己修善积德。
(16)、梵天,是指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17)、纹身前务必找个懂行的朋友看看语句的意思,生僻字体很容易出错。
(18)、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19)、太后:礼佛之人多用檀香,后宫少用此香,怎么你倒识得?
(20)、9赵国有山,山有高有低,那高山未必成峰,那低山未必不成脉,你以山高相比,何不放眼看去,山高山低,皆是山!
2、佛经中10句最经典名言
(1)、甄嬛有眼色,又礼数周全,太后很高兴,夸道:很好,的确很懂事!
(2)、人生是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美丽心,才能示人。
(3)、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4)、恐怕是唐僧母亲毕竟是改嫁强盗刘洪为妻,在当年的伦理观念中这是不能接受的。
(5)、呢:黄色之自生本智光,净除人道中之无明及贪欲,断除生、老、病、死、贫苦之灾。
(6)、念珠一般有108颗珠子和一个佛塔构成。之所以佛珠用108颗珠子穿起来, 不是其他数字,是因为108在佛教中代表无量的意思。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当然还有手链 , 根据珠子的规格决定珠子的数量,这里之介绍挂珠。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有念经文念佛号最低108遍都是这个意思。
(7)、太后:日日抄经,你自己得空的功夫倒是少了。
(8)、唐僧师徒过女儿国时,街上妇女围着他们鼓掌呵呵,人种来了,人种来了。
(9)、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10)、从字面解释,是“如意宝啊,莲花哟!”一句感叹语句,是一句未念完的佛经,或是表现出赞美观世音、憧憬幸福的心情。
(11)、太后:可是哀家记得如今不是蜀锦进贡的时候呀!
(12)、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13)、甄嬛:皇后娘娘是一国之母,皇上应该多去陪陪她!
(14)、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执着。什么是执着?就是你太在意你的感受,你总想抓住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总想留住跟你不同路的人,你总想别人会跟你一样的付出,结果事与愿违,该失去的终究失去了,该离开的终究离开了。一切皆空性。放下的好。
(15)、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种子,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16)、过去的事不要去想,因为你无法改变过去。将来的事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无法决定将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人必须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其余的,都是妄念。
(17)、是啊!你们人类在修道之上,真的是得天独厚。我们狐族千余年艰辛修练,你们中资质好的,却只要个几百年便胜过我们了,就像上官那个老家伙 ……
(18)、(2)受持者若精进的修持,可将凡夫之身口意转化成佛菩萨之金刚身口意,甚至可将肉身修练出舍利子。
(19)、华妃虽推辞一番,还是戴着金步摇得意洋洋地走了!
(20)、太后:雪下得这样大,树枝都压断了,你这孩子,心倒静,哀家瞧你也很少讲话。
3、佛经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1)、叭:蓝色之法界体性智光,净除畜牲道中愚痴,断除闇哑苦。
(2)、人生知止而乐。“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不生内变,必招外忧。人生在世,做人不必苛求,做事不必完美,乐不可享尽。为人做事懂得适可而止,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是一种余地。
(3)、生活总是艰辛,日子依然漫长,你和我,都是时代洪流里非常微茫的存在。但是,再渺小的个体也要活得敞亮、自在,散发着光芒。愿你出走片刻,归来不再彷徨。
(4)、本来真性是玄机。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5)、一说其实孙悟空不是不愿意做事,而是搞不清这些妖怪的背景,怕又是什么高层的家仆或者宠物,一棍子打死了会得罪人。
(6)、“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7)、那么为什么学佛人都带个念珠呢?那是因为念珠是用来念咒语的,用来计数的。像藏地的修行人, 一天咒语不断,一个咒语都念诵几万遍还认为不够,除了干活做事之外, 只要闲下来手就开始拨动念珠, 念诵咒语。现在念珠很多是带有计数器的, 你每念一声都是记录和保存, 这样就知道自己一天的功课咒语念完没有。也是很方便的。
(8)、?:红色之妙观察智光,净除饿鬼道中之悭吝,断除饥渴苦。
(9)、0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如果你不快乐,那就出去走走,世界这么大。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
(10)、他在342岁时曾经因寿终被黑白无常拖入阎罗殿,后来几次上天庭,时间都不唱,大概花费了200多年。
(11)、=================================
(12)、一旦事情穿帮,刘洪自然死无葬身之地,而唐僧母亲在社会舆论攻击下,也难以活命。
(13)、(吽)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渡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到佛的境界。
(14)、俗语有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结交什么朋友有利于身心性命,在切磋琢磨中可以相得益彰,也是一门学问。《过去现在因果经》说:“真正的朋友主要有三大表现:第看见朋友犯下过错,第一时间奉劝他们改过,或以方便法门让他明白问题所在;第看见朋友道业精进、好事连连,也打心底为他感到欢喜;第看见朋友深陷苦难绝境,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绝对不会弃他而去。”这才是真朋友,也叫益友、诤友。佛经还说:“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我们应当努力结交益友、诤友,远离恶友、损友。
(15)、佛曰: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6)、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17)、为什么一个石猴却能引起玉皇大帝亲自的关注?
(18)、甄嬛:臣妾年轻鲁莽,幸好有太后恩泽庇佑,皇后与众位姐姐又肯教臣妾,才不致失仪。
(19)、母亲殷温娇因为怀孕没有自杀,后来生下唐僧装入盆内丢入水中,被金山寺老张收养为僧。
(20)、10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4、佛语箴言什么意思
(1)、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2)、18年后,唐僧知道自己身世,去找到母亲,随后找到外公也就是当朝宰相殷开山,派兵剿灭了刘洪。
(3)、如果你感到委屈,证明你还有底线,如果你感到迷茫,证明你还有追求,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还有力气,如果你感到绝望,证明你还有希望,从某种意义上,你永远都不会被打倒,因为你还有你。
(4)、黄眉怪偷了弥勒佛的宝物,名字很怪,叫做人种袋。
(5)、唐招提寺的建筑、雕塑,直接传播了中国建筑(完全是仿唐式木结构的殿堂,处处讲究对称)和雕塑艺术的精华,金堂的主佛卢舍那佛像是最巧妙、宏伟、森严的干漆像,雕刻风格独特、精巧,是天平时代最有水平的雕像。鉴真为了塑造佛像,曾传授过‘干漆法’(又称‘夹紵法’或木心干漆)这种雕塑被称为唐招提寺派,对日本佛教寺院的雕塑佛像的影响很大。
(6)、叭(bēi):蓝色之法界体性智光,净除畜牲道中愚痴,断除闇哑苦。
(7)、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8)、天城文(देवनागरी/devanāgarī),又称“天城体”,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常用于印度教,印度佛教、及尼泊尔佛教。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字母,用来拼写印地语、梵语、尼泊尔语等语言。
(9)、吽:黑蓝色之大圆镜智光,净除地狱中之瞋恨,断除热寒苦。
(10)、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1)、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人讨好我,送了多少奇珍异宝,可是……”她抬起头,凝视著张小凡的眼睛,轻轻道,“就算全天下的珍宝都放在我的眼前,也比不上你为我擦拭竹子的这只袖子。”
(12)、人生路上常有风雨,凡事需要坚强不屈。当你在内心找到一种可以忍受一切痛苦的坚强力量时,成长历程就出现了飞跃。简单,是内心里的从容和淡定,人生苦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也没必要过于看重利弊得失。你越在乎,就会在得失之间徘徊越久;如果你看淡了,心宽了,那些所谓的得失也不过如此。
(1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4)、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15)、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16)、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17)、现代汉语读音: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18)、释尊在过去世,未成佛之前,曾得莲华上如来传授此咒,而成佛后,亦曾传授此咒多次。惟当除盖障菩萨请求传授,释尊却云:“印度波罗奈大城中有一法师,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
(19)、结果铁扇公主以为就是他老公,搂搂抱抱,亲亲我我,吓得孙悟空坐卧不宁,骗到芭蕉扇以后立即跑路。
(20)、“唵”解除了天界众生的痛苦,天界众生长生不老,幸福美满,所以少想死亡和来生。在他们生命的尽头,他们的身体失去光泽,他们发臭,他们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被他们的朋友抛弃。在念这个音节的时候,修行者会想到天上众生的苦难,并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5、佛 箴言
(1)、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更无价的是六字大明咒用是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
(2)、六字大明咒可去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且如同诸佛菩萨亲临灌顶,更无价的是六字大明咒用是六种智慧来对治六道众生不同的烦恼:
(3)、藏传佛教认为,常持诵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罚、非时死之恐惧,寿命增加,财富充盈。所以,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的景象。
(4)、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5)、(唵)表示佛部心,代表法、报、化三身,也可以说成三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
(6)、到了犀牛精一伙就更厉害了,要把唐僧的肉一块块割下来,配合香油来烧烤,一片片的吃。
(7)、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8)、六字箴言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箴言”。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9)、悉昙体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梵文书写文字,最早是用来书写佛经的,并且随着佛经传播到了西藏,中国,日本。
(10)、佛家六字箴言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多用梵文或者藏文字母书写、描画、雕刻在各种建筑物檐枋、天花板、门框、大小宗教器具、山岩、石板上面。
(1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