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一句一译
1、论语十二章原文一句一翻译
(1)、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4)、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5)、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6)、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7)、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8)、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11)、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2)、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13)、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15)、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8)、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19)、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20)、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1)、《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4)、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5)、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6)、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9)、试译:孔子说:“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谄媚。眼见公义受损而不挺身而出,是没勇气。”
(10)、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又能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13)、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1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6)、译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啊,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9)、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20)、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论语十二章翻译一句一译及注释
(1)、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6)、大意: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7)、字词解释:饭:吃饭,名词作动词水:冷水,肱:胳膊,于:对于。
(8)、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9)、 好的文学作品和科学定理一定具有普遍性,能够接受事物发展的本质。一部经典,流传的越久,彩球,有可能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下去,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就如同常青树,总是会长出新的叶子。
(10)、试译: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要提问。有人就奇怪:“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后说:“那些做法是礼吗?”
(11)、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12)、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13)、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4)、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6)、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出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17)、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4、论语十二章翻译一句一句翻译
(1)、文中的第二章,文曰:曾子曰:“吾日③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3)、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4)、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7)、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9)、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 ”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0)、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
(11)、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12)、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3)、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4)、(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买书)(我要听网课)
(1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6)、(赏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17)、试译:鲁定公问:“君王领导臣下,臣下服事君王,该怎么做?”孔子说:“君王领导臣下靠礼,臣下服事君王靠忠。”
(18)、(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9)、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2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5、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试译: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想说的话他自己先做到,别人就会跟从他。”
(2)、大意: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3)、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4)、《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5)、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6)、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7)、试译:孔子说:“《关雎》这套曲子,快乐而不放荡,哀愁却不伤痛。”
(8)、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9)、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10)、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11)、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12)、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1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4)、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5)、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16)、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7)、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
(19)、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20)、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范文来了!|2021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汇总:范文、素材……
(5)、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6)、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7)、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8)、大意: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9)、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10)、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6) 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5)、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16)、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17)、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8)、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19)、《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其地位自不待言,专家们的翻译自然都是经反复揣摩、精心推敲后做出的。近日教《论语>十二章》时,觉得有几句的翻译还是可以讨论讨论的,尽管自己都觉得这有点大不敬,或没事找事之类的……
(20)、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