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典片段摘要
1、《孟子》中的经典文段
(1)、A.有品德 B.有理想
(2)、(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但无论是课内的教学活动的情境还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情境,都不等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它们本质上都有一定的虚拟性。尽管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也必然是“语言运用”的情境,但它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以及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情境的区别是明显的。(1)语言运用的目的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运用”都是为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情境的形成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的情境”都是因为实际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境都是课程设计者和教学实施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和设置的。
(4)、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过错,然后加以改正。只有自己身心端正了,才会赢得天下人的心。
(5)、第一层(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此句置于冠首,犹如红线串珠,统摄全篇。
(6)、 宋明理(心)学曾被指责为宋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但同样的学术却让日本繁荣强盛。对此,有人认为,主要因为中国是文人士大夫文化环境,日本是武士文化土壤。谈谈你的看法。
(7)、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正确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对落实任务群教学至关重要。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主要有生活情境说、语境情境说、学习情境说、课堂情境说和知识语境说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本文以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生活情境;是基于具体任务完成创设的,而不是相关文本和知识的简单呈现;是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设计的,而不是由课程专家统一“批发”的。因此,它必须体现必要性、切合性、明确性和驱动性等特征。
(8)、 孔凡成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并将其分为情境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五个类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释》,《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11月刊)
(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10)、(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11)、问:(1)太公阴符应是什么样的书,与现世流传的《阴符经》是否相同?
(12)、《孟子》一书里还说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意思相近。孟子的这种思想,与《庄子》中所说的“内圣外王”以及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当为王”的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道德高的、有学识的圣贤应该掌握政治上的权利。
(13)、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4)、全d要更加自觉地增强____、____、____、____,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5)、(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6)、(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17)、A.康有为 B.孙中山 C.熊十力 D.章太炎
(18)、(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19)、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2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2、《孟子》精彩片段
(1)、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那样好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2)、23:俗话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我说,中午若睡,晚上不寐,前崩后溃,终会劳累。孔子曰:如此会残废。孟子曰:孔子说得对。现代子曰:爱睡不睡!
(3)、 禅师问慧海和尚:“开悟的人是怎样的?”慧海和尚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请解读慧海和尚的回答。
(4)、13:子曰:眼中无鬼,心中有鬼,是为鬼。孟子曰:孔子曰得对。我曰:明天是万圣节,为了证明你心中无鬼,就爽快地请一回客吧,我给你做证人。
(5)、先生:读经典要读到自己的身上来,要读出自己的生命!
(6)、(1)荣维东.20世纪上半叶我国作文课程内容考察(J).语文教学通讯,2017
(7)、(译文)孟子说:“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 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场景限制和驱动力,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和引导性。这个情境一方面提出了任务完成的条件和要求,同时也应该能够驱动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一种激发功能,能够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冲动和激情,能够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生活情境。同时,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只是提供条件和限制,还能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支架和帮助。而笔者见到的许多任务群设置的语言运用情境都不具有任务驱动的功能。本来就是一道语序排列的题目,可是有位命题者却将其变成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有关于“小说”的一段话,被一位同学将句子的顺序弄乱了,需要重新排列,下列选项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关语句略)。很显然,这里的“情境”是非常虚假的,因为它对后面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毫无意义,当然也是没有必要、不合实际的。
(9)、 北宋新学代表人物是_____,北宋理学五子是______,明末清初四先生是_______,清末民初四先生是_______,民国时代“教授的教授”是______,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熊十力、_____。
(10)、先生:凡遇问题,不要躁动,静下心来思考,彻底思考,保持一颗清明的心,追求智慧的人生!
(11)、(译文)孟子说:“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在《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语文建设》2019年第11期)一文中介绍了新教材设置情境的基本方法:(1)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前边的引入语都是创设的情境。通过较多的描述引出相关学习任务,这些描述设置的就是具体的情境。(2)把单元导语视为教材提供的整体学习情境。单元导语一般由三段组成,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3)把课文视为教材选择的具体学习情境。文本情境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小说等)、写作意图等,二是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理解的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风格等。
(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4)、38:子曰:唯发财与升官难仰也。近之唾手可得,远之遥不可及。孟子曰:如何近之?子曰:甚易,择吉时把短信发一发,向朋友问个好,可近矣。
(15)、本刊网址:http://zyzz.ywbks.com/
(16)、(仁则荣,不仁则辱。(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幅著名的对联就是从孟子这里来的。
(18)、(8)无论是柏林本人、自由主义者,亦或港台新儒家,都对“积极自由”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性,认为积极自由很容易在政治上导向集权主义。台湾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民主政治只能建立在“消极自由”的基础之上。港台新儒家虽然不否定“消极自由”,“反而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欠缺的,应当加以吸收。但是他们强调:在理论上,消极自由必须预设积极自由;而在实际效应上,单是提出消极自由,并不足以对抗极权主义。参见李明辉:《徐复观与社群主义》,收录于氏著《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162页。本文在对积极自由将导致的极权这一说法,持同意的观点。但是,同时认为王道政治中具有消极自由的诸多因素,因而不完全同意港台新儒家的全部观点。
(19)、A.计划、控制、组织、领导
(20)、越是生活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之中,人就越会得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在环境的逼迫下,人的潜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而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人就很容易颓靡堕落,走向灭亡。
3、孟子经典片段摘要200字
(1)、无论从眼前的应试还是学生的未来发展看,整本书阅读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与方式,但严峻而现实的学业负担却让师生不得不对此望而却步。整本书阅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必须做这件事?该怎样做?
(2)、第就君主而言,“义利之辨”强调的是位于权力顶端的君主应在所从事的政治事务中,首先遵从“以民为本”的原则,以民之利为己之义,实行德政。梁惠王的提问是以“何以利吾国乎?”开始的,他的提问直接了当地说明了他要从孟子那里获得“利国”的策略。而孟子对此问题的解释,则并不是从“国”的角度来看的。在孟子看来,对于梁惠王而言,“吾国”与“吾”在利益上是可融通的。梁惠王所要求的对“吾国”的利,从根本上等于对自己的利。站在以君为对象的立场来看,孟子的“义利之辩”可以被具体化为:对梁惠王自己的好处是“利”;有损于梁惠王、甚至不利于梁惠王但是却有利于百姓的是“义”。义与利之间存在着价值上截然的分判,这也就使得君的政治抉择只有非此即彼的一种优先性。如果君不能以“义”为原则,则会导向民的反叛,最终引向政权的颠覆。
(3)、1923年,胡适为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了《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再一次融入了他的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该课程纲要的课程目的中第第二条分别为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和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由此目的出发,要求学生用精读与略读两种办法来学习多部名著,上课由老师与学生讨论答问。又附了建议的名著书单,其中所列多是《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等整部小说,或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这可以理解为是要学校或教师选择该作者的整部作品研读。另外,还规定毕业最低阅读限度的标准为:曾精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曾略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
(4)、下列各项可被计入GDP的的是( )。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关于大人的下列论述,出自《周易》的是______,出自孟子的是_____,出自王安石的是____,出自王阳明的是___。( )
(7)、14:子曰:唯发财与升官难仰也。近之唾手可得,远之遥不可及。孟子曰:如何近之?子曰:甚易,择吉时把短信发一发,向朋友问个好,可近矣。
(8)、 《三体》里,歌者用______降维打击其他星系。一开始没有发挥作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0)、(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1)、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在古希腊,有个哲学家为了专心思考,自己把眼睛刺瞎了。为的就是不受外界杂乱信息的干扰!
(12)、(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孟子经典)
(13)、另一方面,对于民而言,积极自由使民有了“人皆可为尧舜”的“成己成物”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民提供了“发于畎亩”的举贤能的机会。所以,孟子在谈到民之义时,尤其强调教化之于民的重要意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对于民心的感化,使愚夫愚妇皆可从教而化,从而由此得以理解仁义和实践仁义。这里的教或政,并不是指具体的、特殊的某种教或者政,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善教”、“善政”。所谓“善”,即是符合天道的正道之本,即是圣王之道。因此,民所获得的教化,看似是具体政治制度的约束,实则是来自“道”的约束。换言之,当君王所行的教或政并非源于仁义之道的善教、善政,民则可以选择以道为参照,而不以具体的外在的干预来强化自身偏好。“道”作为外在的普遍的积极约束,使民的行为有了消极自由的可能。
(14)、可以把教材所选的篇章作为阅读整本书的契机,借助课文可以延伸读原著、读同时期、同题材、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如学习《小狗包弟》,我向学生推荐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我规定每天读一个人的故事,学生每天自选九个人的故事。我要求学生读后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人的故事,再写读后感。学生畅所欲言,不但读出了人性的复杂,也从中锻炼了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加强了审美修养,是学生心智成熟的过程。
(15)、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界定问题的能力甚至比回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是青年人可塑性的重要潜质和极为宝贵的思维品质,也是人生成才成功的核心素质。请您分享几个有自家心得的问题。满分30分。要求如下:
(16)、(出处节选)《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
(17)、(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8)、 说明骨气具有阶级性,这是对骨气作阶级分析。
(1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气魄和勇气。为了道义,为了真理,即使前面有千万人阻挡,我也会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4、孟子经典段落
(1)、没有人喜欢小人,而不尊敬君子。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凡事以道义为最高原则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一个自私自利、不讲道义的人,一定是很少有人帮助他。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3)、由此,不难看出,孟子王道政治的阐述,并非是观念层面的建构,而恰恰是从历史经验中所总结的一种理论。换言之,孟子的关于“义利之辨”的陈述,预设了两个相对的政治对象,但是他又通过“义利之辨”原则的普遍化,尝试克服了两个对象间的差异性。但是,应然层面的统一性并不必然导向实然层面的统一性。理想政治形态下的“以民为本”和现实政权中的“以君为本”的主体二重性,只能通过“义利之辨”的落实才可能得以超越。
(4)、如推荐学生阅读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让学生将书中的精华整理记录下来,这里有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推荐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该书谈论的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对中学生有现实意义;培根的《论读书》则告诉大家“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布朗的《学会提问》让学生懂得思维也是可以被训练的,掌握批判性思维,或许不只是要做到想问、懂得怎么问,还要敢问。
(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6)、(1)可以自取副标题,篇幅不限,以800-1000字为佳;
(7)、(译文)(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8)、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法不能够自己实行起来。
(9)、5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0)、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11)、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2)、 神秀法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惠能法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一回事吗?水平有无高下之分?如何才是修行正道?
(13)、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4)、 统编高中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大多也是如此。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个任务:
(15)、 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于1940年完成,经查尔斯·范多伦1972年增订修改的非常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成的四个渐进的层次。
(16)、若同时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经济后果可能是( )。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18)、(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19)、(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0)、二是研读名著的立意。多读有益的书籍,可以用人类智慧武装我们的头脑,增强我们洞察生活的能力和理论的透视力,概括力。读书愈多,知识越丰富,出言立意也必然高远,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正是写出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5、孟子经典片段摘要怎么写
(1)、(译文)(孟子)说:“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2)、所学《孟子》的三段选文,围绕着一个主题:为人在世(虽然孟子不是对普通民众提出的标准,但我们今天可以转化它,吸收它),要力争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女性同样可以做“女汉子——女中豪杰”。解读这样文字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进行道德的教化与传承。
(3)、34:孟子:警者,所以救人,拆弹,剿匪也。
(4)、四是研读名著的语言。书上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悉心加工的语言,研读书籍,可以使我们熟悉语言的基本规律,掌握大量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材料。书读多了,仔细揣摩多了,下笔也就会流畅了。
(5)、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6)、(摘 要)课堂“诊断”,可有三个维度:价值取向,方法手段,程序步骤。第一个是核心,后两个为第一个服务。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在于促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为此,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作用。除了主导、组织之类,更重要的作用是“给学生些什么”:给学生“自读”以至“合作”都难以得到的东西,给学生自己根本意识不到所缺而又必要的东西,以“金针度人”之花,收“茅塞顿开”之果。
(7)、苏秦持股:“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盍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一》)片段。
(8)、(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一般而言,“义利之辩”可以从“公义”和“私利”的对举角度来理解。宋明儒学对此更是从“人心”、“道心”等维度给予了多重论证。但是,回到政治哲学的层面,如果可以还原出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则会发现,即便是公义和私利,在角色不同时,它们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
(11)、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
(12)、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14)、(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5)、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设计,而不应由课程专家统一“批发”
(16)、过渡就不太好:实际上不是“搁置”,而是换一个角度。其实不妨这样过渡引导:孟子说“难言也”,而刚才的两位同学却能从不同的角度给“浩然之气”下一个定义——虽然还不是很完整。为什么?因为实际上孟子在讲如何“养”之的过程中,还是把他所谓“浩然之气”的内涵说清楚了——我们就从他的话语中选取相关信息,来完整地解决什么是“浩然之气”的问题吧!
(17)、所谓“有得便有失,有失也有得。”凡事不能求全,要想面面俱到,结果只会面面俱失。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有所不为,要想成就一件事,就要舍弃一些东西。
(18)、A.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19)、 再如第二单元《窦娥冤》一课的“学习提示”:
(20)、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如果在会计处理当中某一项支出应该费用化,但是实际上资本化了,那么会导致R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