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
1、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
(1)、(2017年山东卷)《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3)、(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5)、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师:出了结合历史背景我们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下面我请同学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7)、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同样是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9)、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1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1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16)、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7)、孔子说:“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答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8)、(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朗读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2)、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3)、(答案)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吾止也 吾往也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4)、(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7)、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孔子说:“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因此,你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
(11)、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12)、附:聊尽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13)、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14)、鸿门宴 | 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
(15)、(3)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16)、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17)、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8)、孔子本人是《诗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诗经》文化的守正者和传播者,他坚持先王时期的德化之治与西周时的礼乐制度,更是以《诗经》为教学书目,整部《论语》共有约18处谈及了《诗经》,有的是直接谈论,有的是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有的是借用《诗经》中句子借题发挥。从《论语》的《阳货》篇可以看出孔子重视《诗经》的原因。这个部分虽然短小,但信息量却非常大。几乎囊括了孔子对于《诗经》价值的绝大多数看法。
(19)、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2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论语十二章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1)、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2)、(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6)、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此句意思是君子懂得道义,而小人则更多关注利益。由此可见“仁义”之于孔子和儒家的根本意义和重要价值。“仁”是儒家学说中第一重要的概念,那么“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论语·颜渊》中知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行动合乎礼仪,就可以称之为仁者了。所谓合乎礼仪,就是凡事不合于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1)、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12)、(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1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4)、(3)《论语·里仁》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7)、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9)、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20)、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书电子版
(1)、钱钟书《围城》 钱钟书的讽刺不是对社会的批判,而是一种文化批评。这种嘲弄从文化上掂量出这两种人物的狭隘和偏激。表面上个个挂着教授、学者的头衔,但真正要从知识上追问他们的学问,却一个个都露出了丑态。方鸿渐的博士文凭是买来的;与大学教授沾不上边的李梅亭,偏偏是中文系教授。正是基于人性立场对人性的不足、弱点和丑恶的揭露,以及对文化的批判,《围城》的艺术价值更有其独特性。
(2)、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
(3)、孔子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4)、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6)、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10)、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1)、①小子:指学生们。②观:观察力。③怨:讽刺。④迩(ěr):近。
(12)、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4)、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8)、(5)《论语·里仁》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0)、魏嘉懿:我来解读第五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5、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教案
(1)、(3)《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3)、文中阐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例如,无论是贤达的人还是不贤达的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6)、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寓意: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8)、寓意:时光匆匆易逝,应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9)、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0)、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8)、师: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19)、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那么,在古代,君子还有以下几种意思。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5)、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进行驳斥和劝诫的两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3)孔子说,教学过程中,不到学生他实在弄不明白、表达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启发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9)、(6)《论语·里仁》中强调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答案)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讽刺时政)。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4)、(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之:代词,学到的知识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老葛朗和他的女儿欧也妮这两个人物形象。老葛朗台已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出名的吝啬鬼之而欧也妮是巴尔扎克创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1)、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没有尽力为别人?你对朋友诚实吗?你复习了老师教的知识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张正翰: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6)、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7)、(2)《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8)、5以“仁”的精神,贯彻于政治生活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做到尊五美、屏四恶。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既深且巨。
(9)、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10)、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2)、(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3)、生(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焉、弘、毅、省。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
(16)、 时间的脚印 | 藤野先生 |飞天凌空 |回忆我的母亲
(1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19)、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20)、孔子说:“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