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
1、论语经典名句50条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篇第四》。
(2)、君子做人行事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会私底下与人勾结,谋取私利;小人则相反,臭味相投,喜欢互相勾结,只顾个人利益,却不会顾及道德大义。
(3)、(孔子在河边说:“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日夜不停留。”)
(4)、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5)、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6)、(卫灵公)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7)、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8)、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9)、只有那些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够公正的爱护好人,憎恶坏人。
(10)、(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1)、出自先秦·孔子《论语·阳货》。色厉内荏是指外表很严厉,但是内心却是十分的空虚。
(12)、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有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改正了,大家都仰望他。这是孔子学生子贡的话,是颂扬君子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态度。
(13)、(述而)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15)、(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6)、“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7)、“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8)、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1)、(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一个人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的事情,便不会去做坏事。
(3)、(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7)、“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8)、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9)、(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10)、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11)、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完整地收录了何晏的《集解》和朱子的《集注》,再加上黄氏自己的按语,下语精到,要言不烦。当然,如果不嫌《后案》篇幅稍大,直接从《后案》开始读也是可以的。
(12)、(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13)、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4)、出自《论语季氏》。不怕财富不多,就怕财富不平均;不怕人太少,就怕不安定。
(15)、(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16)、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7)、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8)、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19)、生活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人,说话很好听,很讨人喜欢,对谁都是满脸堆笑,但是很虚伪、很假,不是发自真心的,这样的人很少是为人厚道的,要敬而远之。
(20)、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3、孔子论语中的名言
(1)、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3)、(里仁)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5)、(宪问)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6)、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7)、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8)、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9)、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应当能够致力于最根本的事情,国家确立了治国做人的根本,国家的制度便会应运而生。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这便是仁字的表现。
(10)、白话文释义: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1)、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2)、(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3)、不要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去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孔丘《论语·公冶长》
(15)、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6)、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出自《论语·学而》。并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是担心自己不能够了解别人。
(18)、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一部巨著了,资料收集的巨细无遗,非常适合准备研究《论语》者细细研读,这当然需要极大的毅力了。
(19)、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2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孔子的论语名言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2)、(尧曰)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3)、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推荐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黄式三的《论语后案》。
(6)、(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7)、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8)、(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9)、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0)、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1)、孔子认为孝道的关键是态度,一定要恭敬顺从。如果只是给父母点钱,能养活父母就行了,那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2)、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篇》。
(15)、(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16)、出自《论语·子罕篇第九》。君子善于寻寻渐进的教导学生,广泛的博学,来丰富弟子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自我,我想要去终止学习,这也是无法做到的。
(17)、问题:如何才能每天都收到这样的文章? 答案:只要点击标题下说彡道四关注即可
(18)、(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9)、“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0)、 . . . . 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 . . .
5、论语20章原文
(1)、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2)、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情况比较类似,相对适合研究《论语》者。
(3)、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4)、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5)、 微丽人生. . .. . .
(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7)、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8)、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9)、(述而)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2)、(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3)、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14)、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之民之父母
(15)、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1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