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意思和主人公(文案精选12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5-23 09:16:49 浏览59

韦编三绝的意思

1、韦编三绝的故事

(1)、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经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在于明理。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有密切关系,“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关的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

(2)、(韦编三绝的反义词):一暴十寒、偶一为之;

(3)、(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4)、竹简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确定尺寸的大小。例如:书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度要求是三尺,用作抄写经书典籍的竹简长二尺四寸,民间书信用的竹简长一尺,这也是为什么古时候人们将书信称作“尺牍”。

(5)、不急,这个得从“韦”字的源头说起。“韦”字的繁体写作“韋”。先看一张网上的图: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说文》释为:“韋,相背也。从舛,囗声。兽皮之韋,可以束(物)枉戾相韋背,故借以为皮韋。”许慎是说:韋,是相违背的意思。从舛作形旁,囗(wéi)作声旁。兽皮的熟皮,可以用来缠束矫正弯曲相违之物,所以借用为皮韋的韋字。

(8)、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了一段趣事:“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皮绳都因为经久摩挲而多次断绝。这里的“韦”是啥东西?牛皮绳。

(9)、许慎根据他所见过的古文和小篆只有两个脚印的“韋”字来作解析,因为两个脚印分列上下,以为是相背而行,所以解作“违背”。把在甲骨文中的会意字“韋”解为形声字。因为春秋时期以来的文献,“韋”用作“制熟的兽皮”,所以把“韋”的借用之义“皮韋”也揭示出来。

(10)、春秋时期,由于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书籍只能用竹子制作的“竹简”来记载。制作竹简的时候需要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接着用火把竹签烘干后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一根竹签可以记载的字数有限,因此像《易经》这种篇幅的书就要用很多竹签,然后再用牛皮绳编联。

(11)、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原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获得新知识。”颜回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孔子点头微笑,表示认可。

(12)、上图为《论语·知道》篇部分简牍,保存较好,字迹清晰。简头平整,简尾处略有残损。此简为墨写隶书,文字端正工整,文意较为完整。

(13)、“圍”,形声字。现存最早的“圍”字,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也就是说,到春秋这个时候,“韋”经常被借用作制熟的兽皮的意思,人们才把“韋”的“围绕”之义,分化出来,新造形声字“圍”。

(14)、(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15)、《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16)、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17)、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18)、“韬”,形声字,形旁为韦,声旁为舀。本义是指装弓箭、刀剑的皮套子,引申指深藏的谋略。《说文》归“韬”在“韋”部,现代部首归“韬”在“韦”部。

(19)、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0)、出处:现代·鲁迅《书信集·致赖少祺》:“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做。”

2、韦编三绝的意思和主人公

(1)、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2)、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作部首时,俗称“韦部”。“韋”为《说文》第201部,为《汉字部首表》第63部。《汉字部首表》还把“韋”作为“韦”的附形部首,只用于收录古籍用字。

(4)、(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5)、你乐此不疲地钻研技术,如果再学习古人韦编三绝的做法,脚踏实地一定能琢磨出其中的门道来。

(6)、“韦编三绝”之“韦”可能为“”的通假字,《说文》:“,束也。从,韋声。”“”指简策的编联形态,特指将简头、简尾以次编联。此外,目前尚无通常认为的牛皮绳编联的简策实物出土。“编联完整的‘一件简’称作‘篇’或‘编’,把它卷起来保存,称为‘卷’”。(伏俊琏《写本时期文学作品的结集——以敦煌写本Дx3871+P.2555为例》)早期“编”同“篇”,指编联完整的一件简策,其可能抄写一个或者几个文本,即后世的一篇或者几篇文章。“韦编”就是将已经整治好的多枚简用绳子分别在简头、简尾次第编联成一件简策,简策书籍为了加固,往往中间多加一条编绳。

(7)、“韩”,最初的写法是“倝”,后来形成形声字“韓”,韋作形旁,倝作声旁。本义是井恒,即井旁的栏杆。今主要用作姓氏。《说文》归“韓”在“韋”部,现代部首归“韩”在“龺”部。

(8)、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从整体上来讲,朱子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就是学习。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

(9)、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

(10)、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

(11)、微电影《韦编三绝》古今融合。首先,将学生日常生活融入其中,力求再现真实的课堂生活。片中讲述了勤奋好学的学生卞辰逸,对圣人“孔子”的崇敬与传承的故事。片中的丁恩泽同学及时发现问题、自我反省,并在同学们的帮助与鼓励下,最终明白了勤奋的可贵。其次,通过演绎孔子与弟子的交流场景,反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谦逊有礼的品格。最后,回归现实,让学生真正体会“韦编三绝”的意义。片中,将成语与地方元素相结合,将校园、孔望山等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景物融入其中,打造别具一格的新“韦编三绝”。

(12)、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

(13)、(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14)、“韋”的“围绕”之义,后来再造了“圍”字。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圍”字的演变。

(15)、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

(16)、(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17)、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18)、(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

(19)、(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20)、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3、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1)、隋田僧亮﹑杨契丹﹑郑法士三人在京师光明寺画小塔,郑图东壁北壁,田图西壁南壁,杨画外边四面,称为三绝。(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杨契丹》)

(2)、《说文》解释为:“圍,守也。从囗,韋声。”许慎解“圍”为“守也”,这其实是“韋”后来发展出的“衛”的意思。而把“囗”当作形旁,“韋”当作声旁。其实,古代的“囗”也读wéi。“圍”的本义,当是围绕的意思。后来,“圍”又引申表示计量单位,如指两臂合围的长度。《说文》把“圍”归在“囗”部。现代部首归“围”在“囗”部。

(3)、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4)、简牍大致分为简牍文书和简牍书籍。就形态而言,简牍文书有简、牍、觚等,简牍书籍通常为简。简牍书籍由多枚简编联成“策”,可称为简策书籍。简策书籍多抄写在竹简上,故又称“竹书”。关于简牍形制,文献中多提及简牍尺寸,已知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汉代,如纬书《钩决命》:“《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再如王充《论衡》:“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二尺四寸,圣人文语”。

(5)、综合上面的辨析,“韋”最初的意思是围绕,然后造“圍”字分化之;后来用作保衞,然后造“衞(衛)”字分化之;也用作违背,然后造“違”字分化之。借用作表示制熟的兽皮,或表示皮绳,如“韦编三绝”,结果流传了下来。今天的辞书,如新中国版《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把“制熟的兽皮、皮绳”这一义项当作“韋(韦)”的本义。

(6)、儒家传统是重视读书、重视学习的。孔子堪称好学的典范,他最重视、评价最高的一个德行就是“好学”。孔子说,忠信的人很多,十里之地就能找到忠信的人,但是要想找到一个好学之人,却并不容易。整个“论语体系”里,孔子把“好学”当成一个非常难得的德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孔子应该是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个奠基人,这么说并不夸张。

(7)、晋代孙康,京兆(西安)人,聪敏喜爱学习。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在冬天的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8)、(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9)、韦编:用熟牛皮编织成绳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10)、(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11)、唐宋之问之父令文富文辞﹑工书﹑力绝人,世称三绝。(见《新唐书·宋之问传》)

(12)、这张图包括三个部分。我们把这张图切分后,一一分辨。

(13)、甲骨文的“韋”(字形4)字有所变化,把脚印改成了古“止”字,或两个或三个,位置也有变换。

(14)、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15)、《说文》归“衞”在“行”部,现代部首归“卫”在“乛”部。

(16)、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在卭笮十余载,沉研《易》象,韦编三绝,赋诗纵酒,以乐当年。”

(17)、《现代汉语词典》给“卫”字设了两个词条,一个是保卫之义,另一个是卫生之义。且在“卫”字后列出了两个繁体字“衛”和“衞”。

(18)、(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

(19)、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删多赠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20)、也许,孔子读《易》到了“韦编三绝”,才实现了将一本卜筮书向“吾观其德义耳”的哲理书的转变,即创作或整理了“十翼”,其为《易》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4、韦编三绝的意思和故事简介

(1)、春秋时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就离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整理古书,并编写了很多著作。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学研究手不释卷。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孔子在晚年的.时侯开始研究《周易》,他为了把《周易》读懂,如饥似渴地反复学习,他读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读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读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古代时人们用牛皮绳把竹简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时侯因为次数太多,结果把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概括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

(2)、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3)、因为《说文》的影响力,很长时间里,都是把“衞”当作正体,把“衛”当作异体。如《正字通》解释“衛”为“俗衞字”。乃至到了新中国版的《辞源》,只收“衞”字,不收“衛”字。但是,《王力古汉语字典》却只收“衛”字,不收“衞”字。

(4)、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

(5)、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6)、指诸葛亮的“智绝”(亦说忠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见毛宗岗评定《三国演义》)

(7)、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匪店棕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

(8)、唐张璪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为之作赞,卫象为之配诗,亦一时三绝。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

(9)、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是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0)、出处: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11)、“韋”的意思,许慎解释为“相背也”,这个意思后来造了一个“違”字。

(12)、(近义词)映雪读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13)、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见《新唐书·李白传》)

(14)、(启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为了读懂《周易》都反反复复地学习,可见要学会一门知识,如果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是不会成功的。

(15)、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16)、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就比较稳定,“修身”也就从外在的行为进入到内在的道德心理层面。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

(17)、三道编绳或为简策书籍的常制。根据武威出土的汉简编纶残留及书写空格,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提出“每一册用几道编纶,因册书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武威出土竹木简,有五道、四道、三道、二道之别”“木简似用细麻绳而竹简可能用丝纶”。研究战国竹书尺寸与编绳的关系,发现尺寸超过40厘米的竹书多为三道丝纶,如可能为战国早期的河南省信阳长台关M1出土竹简古佚书,战国中后期的湖南省慈利出土竹书《吴语》、湖北江陵九店竹书及清华简、上博简竹书等。汉代简策书籍也多为三道编绳,如北大汉简《老子》为三道编绳。

(18)、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

(19)、到了秦汉时期的“韋”(字形16)字,逐渐趋向于定型。

(20)、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能够举一反期待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5、韦编三绝的意思是什么

(1)、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人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儒”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2)、但这里的“铁擿”恐怕不是簪发用具,而是一种形似簪子的铁制长针。分散的竹简需要编缀成册时,可以拿它作为工具,一头系上皮绳,在竹简两端交叉穿联,每联接一片,就要握着铁擿将皮绳收紧一下。

(3)、“韧”,形声字,形旁为韦,声旁为刃。意思是柔软而有韧性。《说文》归“韧”在“韋”部,现代部首归“韧”在“韦”部。

(4)、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是两条办法还是一条办法,就构成了从宋代到明代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人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健全理性的基础上,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的自觉和明澈,就离不开读书。

(5)、绝:断近义词:近反义词解析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6)、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7)、竹简看似简单,制作工艺却较为繁琐。首先挑选质地优良的竹子,将竹子裁成筒状的竹段,削成竹片。然后,将削好的竹片用火长时间的烘烤,去除竹子中的水分和糖类,保障竹片不易发霉或者虫蛀,这个过程叫做“杀青”,此时竹片由青色转变为淡黄色。因为竹子在烘烤过程中水分被逼出来,样子像流汗,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汗青”。这也是为什么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竹片处理好后就可以进行书写,在毛笔没有发明之前,人们都是用刻刀在竹片上刻字的,伴随着刻刀刻字使用的就是篆体字,而随着毛笔的出现,刻刀逐渐被毛笔取代,字体由篆体向隶书转变。书写好后就在竹片上钻上小孔,用不同的绳子将竹片编在一起,成为一卷完整的竹简。

(8)、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9)、(示例)这个人不学无术,却总是油腔滑调的。

(10)、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11)、(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

(12)、简策书籍采用三道编绳的原因,可能是“以策之大小为书写之尊卑”,长度决定编绳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书籍经常翻阅,同时要传之后世,故编联需要更为牢固,其与常见简策文书的时效性短暂、编绳为麻绳二道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郭店楚简《语丛》简尺寸不超过20厘米,但《语丛》却有三道编绳,庞朴认为《语丛》可能为“经”。在汉代尊“经”以前,尽管典籍简尺寸不尽统但简策书籍的编绳大都为三道。汉代尊“经”以后,简策书籍的形制可能为常制,尺寸为“二尺四寸”,三道编纶。

(13)、后来成为簪头发的饰物,古时也叫“揥”(tì)。《诗经·魏风·葛屦》有“佩其象揥。”“象揥”就是象牙做的簪子,平日用来簪发,头皮痒时可以拔下来搔爬止痒。“擿”与“揥”古音相近而义通,故可借作“揥”。

(14)、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是讲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多次将竹简的编绳翻断了。这相当于我们今天说把书翻烂了。

(15)、“違”后来随着“韋”字的简化,简体字写作“违”。《说文》归“違”在“辵”部,现代部首归“违”在“辶”部。

(16)、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17)、“韫”,后起的形声字,形旁为韦,声旁为昷。蕴藏的意思。《广韵》归“韫”在“韋”部,现代部首归“韫”在“韦”。

(18)、上联典出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意思是说黄侃勤奋好学,刚五十岁就读了许多书,下联典出于“东汉蔡邕题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意思是希望黄写出绝妙的著作。

(19)、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也。

(20)、(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肩水金关汉简分类集成研究”(19VJX010)阶段性成果)

(1)、从上图的字形3的甲骨文,到字形8西周金文,逐步形成了“衛”的基本结构。从字形10到形成“衛”的楷书形体。从字形14到形成另一种写法的“衞”的楷书形体。两种写法稍有差别。

(2)、“韦编”的形制与早期出土《易》类文献的物质形态基本吻合。上博简《周易》系目前可见最早的《周易》实物,竹简58枚,涉及34卦的内容,简长约44厘米,有契口,三道编绳。阜阳汉简《周易》的整理者从简头、简尾的形制推测,编绳大概也有三道。马王堆帛书《周易》类较完整的文献如《六十四卦》《系辞》,其形态为横幅界画朱栏,宽48厘米,约同一枚常见典籍简的尺寸,似乎说明受到简策形制的影响。汲冢竹书有最早发现实物《易经》文献形制的记载:“《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汲冢《易经》包括两件简策,分别抄写上下经,其形制可能与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相类。整理者荀勖《〈穆天子传〉序》:“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汲冢竹书《周易》应该也采用三道丝纶“韦编”。

(3)、从孔子所读《易》简策复原的物质形态来看,“韦编三绝”之“三绝”应该是孔子所读简策《易》的三道编绳全部断绝。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因为只有丝纶特别细,才能将不足1厘米宽的许多枚竹简以次编联,而丝纶一旦断绝,重新接上的可能性极小。司马迁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景仰对象孔子的描写,应该不是孔子读《易》时编绳多次断绝,因为一件简策的三道编绳中某一条或两条多次断绝,不会影响孔子继续阅读该书。如果简策仅有的三道编绳都断绝,一件简策将会散掉,而简策重新编联可能会出现错简、漏简等情况,这意味着孔子读《易》到了简策不能阅读为止。这应该才是司马迁笔下孔子读书勤奋的写照。

(4)、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5)、接洪只祝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6)、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7)、根据通行本《易经》5000字左右,以及上下经的字数大体一致,可尝试复原司马迁笔下孔子所读《易》的简策形态:两件简策,分别抄写《易》上下经,每件简策简数约为60枚,三条丝纶“韦编”;竹简左侧有三道契口,长约45厘米(可能为战国常制)或55厘米(约合汉代二尺四寸),抄写文字40字左右。

(8)、(释义)温:复习;故:已经学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成语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启示)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对于学过的旧知识,我们要经常去温习它,这样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体会,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些方面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0)、(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11)、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曾拜许多人为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涉猎十分广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鉆研,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12)、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熟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即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13)、2019年暑期两个月,剧社的王思锦和赵淼淼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辛苦排练微电影《韦编三绝》和《不耻下问》,准备参加“成语中国微电影”活动。

(14)、这个图,揭示“韋”从古文字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15)、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16)、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论语》一上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果从伦理道德观念来讲,“仁”是最主要的,但若从整体上来讲,从后来的学术发展的争论来讲,其核心观念则是“学”。虽然孔子时代的“学”是“六艺”,但也得承认,在这种人文知识的学习中,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

(17)、(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8)、《说文》释为:“衞,宿衞也。从韋、币,从行。行,列衞也。”许慎的话是说:衞,指在宫中值宿、担任警衞的人。由韋、币、行会意。行是表示排列成行来护衞。许慎关于“衞”的字义分析、结构分析,应该都可以认可。

(19)、(出自)明·廖用贤《尚友录》卷四“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20)、许慎的解说,有三个意思:第“韋”的本义是违背之违;第“韋”是形声字;第制熟的兽皮,可以用来缠束矫正弯曲相违之物,“韋”被借用表示皮韋之韋。

(1)、(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韦”作组字偏旁,也可以作音符表音。如“苇、伟、炜、玮、纬、帏、韪、闱”等。

(3)、“衛”,会意字。上图字形1的商朝铜器铭文与“韋”的字形完全相同。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解释为“会巡逻护衛于城邑四周之意,为‘衛’之初文。”也就是说,徐中舒是主张“韋”的本义是“护衛”之义。

(4)、“違”,形声字。从辵(chuò)作形旁,韋作声旁。《说文》解释“違,离也”,意思是说,違是离开、背离。《说文》解释“韋,相背也”,这意思是说,韋是相违背。这两个解释,几乎就是一样的。所以,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认为,“韋”的“口”代表行程目的地,上“止”、下“止”不朝向它,用以会意违离其地之意,“韋”是“違”的初文。

(5)、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誉懂微备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6)、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