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作者简介50字
1、托尔斯泰课文作者简介
(1)、(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列夫托尔斯泰)
(2)、(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列夫托尔斯泰)
(3)、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恐怖”。1868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4)、(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5)、《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童年·少年·青年》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6)、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7)、(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8)、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9)、同时,作者在行文中不断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粗鄙的容貌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更为深刻的东西,反复提示托尔斯泰其就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在“抑”的同时为“扬”做好了准备。
(10)、(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11)、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12)、(37)参见《东正教史》,乐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14)、托尔斯泰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与不要以暴力制恶为基础的教谕。一直到今天为止,关于托尔斯泰主义的评论,仍然有如过江之鲫。至今尚未失却其意义的作品之中,有列宁于一九。八年所作的《托尔斯泰俄罗斯革命的明镜》。
(15)、(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16)、(41)《天国在你们心中》,李正荣 王佳平译,许贤绪校,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76页
(17)、不过这只不过是故事的一半而已,是十六章中的前八章。在第九章中,岁月一跳二十年:时间来到1848年,图尔宾已于先前丧命于一场决斗中,他儿子现在也变成了骑兵队中的军官。在行军至前线的途中,他也抵达了K镇,并且遇到了前一半故事中的几名人物愚蠢的骑兵与可怜的寡妇,她现在已经变成了听天由命的已婚老妇,还有她的女儿,年轻与年长的世代呈对称关系。我们马上便注意到,故事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镜像,只不过一切都颠倒过来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下雪的冬天、雪橇与伏特加,而是温煦的春天,以及月光下的花园;与世纪初在待命的旅舍狂欢的疯狂几年相对的,是十九世纪中期,这是一段安定的时期,在宁静的家庭中打毛衣的祥和无聊的生活(对托尔斯泰来说这是当前现实,不过我们现在很难理解他的观点)。
(18)、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19)、《活尸》(1911)写一个觉醒的贵族因社会制度不合理而离家出走,同时揭露贵族的自私冷酷和他们的合法婚姻的虚伪性。
(20)、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2、托尔斯泰简介50字以内
(1)、新出现的图尔宾是属于较文明的世界,他为父亲遗留的放荡名声感到羞耻。不过他的父亲虽然会殴打及虐待仆人,却与仆人建立一种联系及信任,这个儿子虽然没做什么,却会抱怨他的仆人:他也会压迫仆人,不过是以刺耳、柔弱的方式。在故事的后半部,也有一场牌局,不过是在家里进行,赌注也只有几卢布,气度狭小的年轻图尔宾毫无顾忌地从女主人身上赢钱,同时还与她女儿调情。他的父亲有多么狂妄慷慨,他就有多么猥琐狭隘,特别是他常常不知分寸而且无能。他追求女孩的过程是一连串的误会,在夜间进行的诱惑只不过让他的笨拙勾引显得可笑,就连这样的诱惑导致的决斗,也随着每日例行公事的占上风而告吹。
(2)、C.可憎(zēng)蒙昧(mèi)貂皮(diāo)黯然失色(àn)
(3)、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4)、(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列夫托尔斯泰)
(5)、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6)、“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7)、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8)、这样一来,在为了解救个性而不断地扩展爱的范围的情况下,爱便成为一种必需,便会同某些对象联系在一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然而在基督教的世界观中,爱不是必需的,不会和任何东西联系在一起,而仅仅是人的心灵的一种本质的天性。人去实施爱,不是因为他爱某一东西、某一人时得到了益处,而是因为爱是他心灵的本质,因为他不能不爱。……基督学说向人指出其心灵本质即爱,他的幸福的赢获并非因为他爱这人或那人,而是因为他爱万物之源——上帝,他通过爱在自身中认识到上帝,并因此而爱所有人和所有物。”(51)
(9)、(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0)、(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1)、《活尸》为一部戏剧,托尔斯泰根据一个真实的刑事案件构思完成。剧本通过主人公费佳·普罗塔索夫与妻子丽莎由婚变导致人生悲剧的情节,展示了一个本质上很优秀的俄国人被黑暗社会摧残,最终变成一个无用的“活尸”的可悲现实,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本人的伦理道德观。
(12)、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本文来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13)、(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1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15)、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6)、(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列夫托尔斯泰)
(17)、(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8)、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有着很相似的幸福气氛,但是,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各自背负着不同的不幸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第一章
(19)、其实,托尔斯泰从来都不是一个教徒而更是一位信徒。这样说,不完全是由于他最终被开除了教籍,还在于他自始至终不相信教会告诉给他的关于上帝的一切,他一直都在靠自己的力量寻找着那位最高的权威——他心中的上帝。可以说,他是在追问生之意义的过程中,找到他所认可的新的宗教、他心中的上帝的,而托尔斯泰新宗教观的确立又与他对教会的反感和怀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20)、虽然他对于社会的虚伪和伪善,做强力、直接而且真实的抗议,但另一方面,却又是个托尔斯泰主义者,亦即在公众的面前一面拍着胸脯一面演说:我是个肮脏且丑恶的人,但是我不停地在为完成道德而努力。我已不再食肉,现在只吃炸的米食。
3、托尔斯泰简介500字
(1)、(46)《托尔斯泰日记》,转引自《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陈焱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
(2)、基于此,托尔斯泰拒绝遵循教会为他提供的一切教义、规则和仪式,他指出所有关于神迹的传说都是无稽之谈和自欺欺人的骗术,只有与我们自身对真正的生命和幸福的渴望相关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也就是说,信仰上帝,不是因为上帝是站在彼岸,等待着将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神和末日审判的裁决者,而是因为“上帝就是生命”他活在此世,活在信仰者的心中。人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中介,可以找到与上帝沟通的方式,从而找到上帝,找到生命的意义。
(3)、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4)、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6)、(54)《克鲁采奏鸣曲·东家与雇工》,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外文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11997年版,第514页
(7)、《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
(8)、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距离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距离图拉仅10公里。托尔斯泰家族是古老非常知名的俄罗斯贵族。
(9)、《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
(10)、(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列夫托尔斯泰)
(11)、D.掠过(lüè)颔首(hàn)炽热(chì)轻松愉快(yú)
(1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文艺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3)、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____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14)、(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15)、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16)、所以,像这样到达终极点的托尔斯泰的立场,就如同列宁的评论一般,与其说他是站在基督教无政府主义之上个人抽象观念的立场,不如说他是站在一八六一年农奴解放之后,在没有完全摆脱地主的压制之下,又成为资本主义压迫俘虏的纯朴的家长制俄罗斯农民的立场才对。
(17)、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18)、(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9)、(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列夫托尔斯泰)
(2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4、托尔斯泰的作者简介100字
(1)、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2)、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28~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3)、(49)《复活》,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4)、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d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
(5)、《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
(6)、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7)、(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8)、(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列夫托尔斯泰)
(9)、礼拜的要义据说是,司祭把面包切成小块,放到葡萄酒里,通过一定手法和祈祷,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那手法是这样的,司祭身穿碍手碍脚的口袋般锦缎法衣,从容不迫地高举起双臂,这样举着不动,然后跪下来,吻吻圣坛和上面的东西。不过关键性的仪式是司祭两手拿起一块餐巾,慢条斯理地在碟子和金杯上挥动着。据说,面包和葡萄酒就在这时变成上帝的身体和血,因此这一部分仪式特别隆重。(36)
(10)、在场的人,从司祭、典狱长到玛丝洛娃,谁也没有想到,司祭声嘶力竭地反复叨念和用种种古怪字眼颂扬的耶稣本人,恰好禁止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他不仅禁止这种毫无意义的饶舌和以师尊自居的司祭使用面包和酒所作的亵渎法术,而且斩钉截铁地禁止一些人把另一些人称为师尊,禁止在教堂里祈祷,并叮嘱各人单独祈祷。他甚至禁止人们修建教堂,说要毁坏教堂,还说人们不应该在教堂里祈祷,而应该在心灵里和真理中祈祷。主要是他不但禁止对人进行审判,监禁,折磨,侮辱和惩罚,像这里所做的那样,而且根本上对人使用任何暴力,并说他是来释放一切囚犯,使他们获得自由的。
(11)、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想到,这里所做的一切正是最严重的亵渎,以基督名义所做的一切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谁也没有想到,司祭举着让人亲吻的四端镶有珐琅圆饰的包金十字架,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基督受刑的绞架的形象,而他之所以上绞架,就是因为他禁止此刻这里所做的事情。谁也没有想到,司祭吃着面包,喝着葡萄酒,自以为是在吃基督的身体,喝基督的血,其实他们确实是在吃喝基督的血肉,不过并非因为他们吃了面包,喝了葡萄酒,而是因为他们不仅蛊惑那些被基督认为同自己一样的“弱小者”,而且剥夺他们最大的幸福,使他们遭到最残酷的折磨,不让人们知道基督带给他们的福音。
(12)、因此,无疑的,托尔斯泰著作中的思想内容,与其说就如他的见解体系经常被评价一般,是抽象的基督教的无政府主义,不如说是与农民的热望更加符合的思想。
(13)、托尔斯泰在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时,指出“对人人平等的确认必然是任何宗教的基本特征。”这种平等不同于社会学范畴所说的人生而平等,而是源于福音书中耶稣所教导的“爱”的精神,指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人与人同处于与上帝的关联之中。(47)“因此收税人、妓女、强盗一旦背上十字架走向完美性时,他们的这行动所构成的生命在程度上要高于那些没有行动的虔诚的法利赛人……
(14)、《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15)、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亦即我们的科学、艺术以及追求生活的快适等,全都是欺蒙人类精神自然的要求的尝试。而称之为卫生学或医学的,全都是欺蒙人类本性自然的肉体要求的一种试验。《怎么办》第三十八章
(16)、我们必须承认,在这部由最伟大的战争作家所写的军人的故事中,最重要的缺席者是战争本身。然而这终究还是一则战争故事:关于两代的图尔宾家族,贵族的与军事的,前者是击败拿破仑的一代,后者是镇压波兰与匈牙利革命的一代。托尔斯泰在作为引言的韵文中弹出了颇具争议性的弦外之音,他攻击大写的历史,因为大写的历史通常只考虑到战斗与战术,而忽略构成人类存在的本质。这已经是托尔斯泰于十年后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发展的议题。尽管此处托尔斯泰还未离开军官的世界,但同一主题的发展让他将大批出身农民的普通士兵,变为历史的真正主角,以对立于伟大的军事领袖。
(17)、但是,人一旦发现自身存在着神性,那么,他向神性靠近的过程便是获得真正生命和幸福的开始。“真正的生命在于最大限度地接近每一个人在内心中发现并意识到的天国的完美,在于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意志同上帝的意志的融合。”(45)也就是说,进入天国、靠近上帝,并不是以现世苦难作为代价获取的,也不是通过苛刻的苦修得到的,更不是由人—神的中介——教会提供给众人的,它并不存在于不可知的渺茫的来世,而存在于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18)、器宇:指人的仪表、风度、气概或胸襟、度量等。
(19)、《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复活》
(20)、生卒: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5、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人公
(1)、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2)、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一个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属性,因而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个人性格特征。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在很多的小说和著作之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
(3)、张鹤,笔名书拉密,文学博士、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督教文学与西方文化。出版长篇小说《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中国青年出版社)、学术专著《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镜中之恋——场景文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3部,翻译作品《奇异恩典——约翰·牛顿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新星出版社)等6部。现为职业编剧。
(4)、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