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立志原文
1、王阳明立志原文翻译及注释
(1)、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2)、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3)、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4)、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5)、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则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迫,即是借助外力,君子理应规劝别人向善,这就是“责善”。
(6)、在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中,王阳明提出:“夫学,莫先于立志。”“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
(7)、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8)、眼看着国不成国,王阳明却不顾父亲的督促,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心读书,终于有一天,他在家里偷了一匹马,策马狂奔,出了关外,远离京城,他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面对广阔的大地,寻找救国的道路。
(9)、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1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1)、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12)、这是王阳明的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3)、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4)、 为了向龙场诸生讲述“勤学”的道理,王阳明挑明了自己对于门人弟子的遴选标准:不是聪明、机警、敏捷,而是勤奋、执着、谦虚。他还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两类人加以评判:一类是妒忌别人长处,讳言自己短处,自吹自擂,说大话欺骗人,即便这个人的天资禀赋极高,同辈中人还是讨厌他、鄙视他、嘲笑他;另一类则是坚守谦虚、静默的为人风格,把自己看作无能之人,坚定志向,努力实践,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优点而指摘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明白自己的短处,忠厚诚实,和乐平易,表里一致,即便这个人天资禀赋愚笨,同辈中人还是喜欢他、赞慕他、敬重他。王阳明希望龙场诸生向后一类人学习。
(15)、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16)、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17)、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wǎngliǎng)潜消也。
(18)、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19)、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虽然是一次任性之举,但是这一次任性对于他的人生却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和影响。
(20)、王阳明对为学先立志格外看重,也不厌其烦地向其亲朋好友宣讲他的立志说,在《寄张世文》中他这样写道:“故区区于友朋中,每以立志为说。亦知往往有厌其烦者,然卒不能舍是而别有所先。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2、王阳明立志原文注音版
(1)、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耳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2)、坚持的时间长了,人的志向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做学问以立志为根本,志向立起来之后,做学问也就成功了一半。
(3)、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4)、你等为学,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才会取得更大进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父母;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君主。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恭敬和谦让,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恭逊之容。你等应该以此勉励,遵记教导,千万不要出现像“伯鲁之简”那样的情况!
(5)、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6)、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7)、 这时,朱守谐还是不能领悟王阳明的意思。看到学生的困惑,王阳明又补充说:“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为了把“立志”与“为学”(勤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说得更为透彻一些,王阳明又列举《孟子·告子上》篇中的“学弈”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8)、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9)、责善的要点在于“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诫,态度委婉,对我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最忌极力职责,另其无地自容,更不用说那些以揭发别人短处,彰显自己正直的人了。
(10)、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11)、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著我求学的人,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各位试著观察同学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
(12)、以王阳明本人来说,处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的父亲王华还是状元,他虽立志读书学圣贤,却也不得去不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会试他没考中,当同考的人为落第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反而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第二次会试,王阳明又没成功,直到第三次,他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
(13)、改过之人,最忌认为改过无事于补,信任也无法重修,便沉浸在羞愧猜疑的心理中,只有不因此自卑,才可以充分改过就善。
(14)、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5)、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16)、译文: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
(17)、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18)、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19)、世上的一些人为什么会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平庸低下的人,都是因为一辈子没有立起来一个志向。所以北宋教育家程颐说:“遇到有圣人志向的人,然后你一定要和他一起共同学习。”人要是真心有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就必然会认真思考追究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内心纯良清澈而无一丝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良知清澈,私欲消除。这样我想成为圣人,也只需要去做“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要想内心的良知显现,就必须要念念存天理。要想存天理,就必须去探求思索“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想要找到可以践行的方法,就必需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的总结,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获得真知,而分享给出来利益他人,这些功夫都是不能够自欺欺人的。
(20)、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3、王阳明立志全文
(1)、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2)、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3)、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
(4)、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听了这段话的王阳明,后来说出了“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9)、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读书学圣贤”如何才能实现?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先立志。
(1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2)、白话:自己求学首先需要的是树立志向。志向已经梳理,那么学问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志向,依次努力。自己的志向如果不够坚定,最终没有办法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13)、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1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15)、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16)、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17)、天资聪颖的人,往往如此,依靠着一点小学识自以为足够受用,这些都是心灵上的毒瘤,侵蚀得他们轻易被打败,只有勤学、谦逊的人,心中光明,立足长远,可以成大事,谋大业。
(18)、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成为圣贤。“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教条示龙场诸生》第一条讲的便是立志:“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启问道通书》中他也主张:“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他的《忆别》诗中也有:“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
(1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20)、原文: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
4、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1)、 王阳明引用徐积劝人“为善去恶”的话语,其目的是告诫龙场诸生,要主动开显自己的“良心”(良知),振奋自己的精神。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悟道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废却多少辞说。”王阳明所引用的“为善去恶”语,恰与其晚年所提良知心学“四句教”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相对应。
(2)、王阳明十二岁时在北京长安街街头散步,遇到一个大仙模样的人对他说:“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3)、于是,王阳明深入居庸关,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登长城,看古迹,思考战略,经略四方,从最初的做圣贤到后来的平天下,他的志向已经在心中悄悄成熟。
(4)、王阳明曾说:“求圣人之学而弗成者,殆以志之弗立欤!”但立志又不是那么容易,“夫立志亦不易矣”。外在的困难是要面临科举考试的挑战,因为处在科举时代,读书人读书学习不可能回避科考。
(5)、所以说立志就是人生的根本核心,而且最重要的是立志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6)、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8)、原文: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