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名句解析
1、王阳明经典语录及解读
(1)、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3)、1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4)、人生风景虽素淡,但静中有日月,善里出欢颜,日子平淡,好在我喜欢。
(5)、以为读了好多的书就能一窥阳明心学?有可能门都不能入。
(6)、我说:你就别给我来这一套谦虚的路子,你就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嘛。
(7)、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8)、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9)、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10)、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3)、我们要轻轻的走路、用心的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的思想、广大的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
(14)、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5)、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16)、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17)、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9)、《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20)、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2、王阳明全集名句
(1)、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2)、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1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5)、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6)、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7)、身外之物不可迷恋,不属于你的东西,也不能留下。王阳明一直在强调用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事,不要让所遇的东西成为自己内心的一个羁绊,不能让名利和欲望,牵制了自己的内心。现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物质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内心心灵的一个愈合,王阳明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适当的解决方式。
(8)、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9)、(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0)、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11)、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12)、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13)、《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1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5)、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社会环境。
(16)、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17)、所以,读完这本书,你会获得一个感悟:再小的个体,再小的行为,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点不一样。
(18)、怎么珍惜,就是要谨慎地对待自己,不要过度消耗,也不要刻意过度索求。凡事都想想会付出什么代价,要相信生命力的自然运转。
(19)、这个健字,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它可以说是万物运转的状态。不过大家一般理解就是必须奋斗必须加油撸钱,干活不要停,哈哈哈。
(20)、“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3、王阳明经典名篇
(1)、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3)、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4)、爱读书、玩豆瓣的人都知道,豆瓣评分超过0分的,就是好书了,5分以上的更是经典,要是能0分,那必须要人人都读。而这个评分,就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5)、尤其现在的人为了一点钱和工作,或者所谓梦想全面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把作息搞得一塌糊涂,这完全都是逆天而行。
(6)、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7)、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8)、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9)、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0)、1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1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3)、1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14)、而王阳明从学习朱熹的理学开始,“格竹子”失败后,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他没有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所以才有了后来惊天骇俗的“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15)、第二次是王阳明传承弟子更加“有教无类”,但更进了一步,连贩夫走卒也能根据心学让自己心灵进步,依据心学的方法和道路寻求幸福,不再因为客观的环境而困扰。
(16)、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18)、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9)、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20)、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4、王阳明经典名句解释
(1)、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繁华落幕,我陪你落日流年。
(2)、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3)、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1心所安处,才是良知。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
(5)、如果你能时时刻刻回到最初的那一刻,你就能深刻体会这种生命力。
(6)、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
(7)、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8)、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0)、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11)、好多人看到 “为天地立心......” 这句话后,基本上心学是啥,后面就不想知道了。
(12)、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3)、山中贼,是指山中的匪患。今江西省赣州崇义县,在五百年前就是匪患比较猖獗的地方。阳明先生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剿抚结合,选用精兵,声东击西,立十家牌法等方式,在短短数月,就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所以,他完全有资格说,破山中贼易。
(14)、凡事总要稍留欠缺,笑着面对生活,不抱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那样的人生才完美。
(15)、书山有路,智慧中华,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源长。百业千行,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丽词佳句,美不胜收。现仅从个人喜爱的,自感能够激人奋进方面的美文美句,粗作回忆整理出来,以
(16)、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1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8)、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9)、1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20)、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2)、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3)、《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这个境界是比较高深的,通常我们说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一种体现。
(6)、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7)、如果你能搞得精准,你也能从12个时辰里面和天地运行法则一一对应。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唯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王阳明的心学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减少了受外界影响的烦恼。而孔子的儒学则要求每个人按即有规则做应该做的和必须做的事。如果做的事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被认可的。
(11)、只不过一般的人都不可能做得这么精准。有一些老一辈的尤其是住在村里山里的人。他年纪越大就越自然的融入到了自然法则当中。
(12)、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1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4)、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5)、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6)、最好的生活,是拿一生珍重地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深情与真意。
(17)、稻盛和夫刚进社会时,正碰上经济危机,虽然是大学毕业,有一技傍身,可一时也难以找到称心的工作。
(1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9)、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20)、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1)、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3)、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4)、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5)、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