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
1、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名言
(1)、这时,开始流放,而在流放之初又发现我得了癌症。1953年的秋天,好像我是在和生命最后诀别,活不上几个月了。12月间,医生们(也是被流放的伙伴)证实我最多还能活三个星期。
(2)、而今,在这阴暗而又朦胧的日子里,踏着11月湿漉漉的泥水,我走在围墙另一侧的小径上,这里从前只有一班班哨兵从这个瞭望台走向另一个嘹望台。我在想:我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我这不是又落到他们手里了吗?
(3)、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4)、译丨陈淑贤 张大本 张晓强
(5)、《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1962年第11期发表。小说震撼了整个苏联,索尔仁尼琴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知名的人物。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消息报》上发表《为未来而谈论过去》的评论文章,对《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给予极高的评价。接着《真理报》等全国大报一致肯定《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3年《新世界》又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马特廖娜小院》和《科切托夫卡车站风波》,从而确立了索尔仁尼琴在文坛上的地位。西蒙诺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等老一辈作家认为,索尔仁尼琴虽初次发表作品,但已经是成熟的作家了。
(6)、但是在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2月,他因与友人通信批评了斯大林而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1953年刑满获释,被流放到哈萨克。1956年被解除流放,1957年被平反,宣布无罪,恢复名誉,在中学当数学老师。
(7)、历经20年的深度缄默和隐居,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结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实现了20年前“我将活着回来”的预言,从美国的佛蒙特洲回到了俄罗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责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腐败和物质主义盛行,也缺乏民主。在此之前,索尔仁尼琴早已预言苏联即将解体,并再次预言俄罗斯的私有化政策必将失败。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兰流亡作家康布罗维奇直言索尔仁尼琴浪费了一个作家的生命。
(8)、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9)、波隆斯基(1819—1898):俄罗斯诗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10)、索尔仁尼琴力图发掘自己与俄罗斯的紧密的精神联系,力图回到那个光辉的、伟大的北方大地上的文学传统,他孤独地守着一点“灵火”。面对这样的作家,我们的阅读有时显得过于轻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看到一个名叫索尔仁尼琴的俄国人,他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做了一些属于真理的事情。
(11)、柯尔律治才能和天才的差别就如同泥瓦和雕塑家的差别英格索尔
(12)、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13)、我愿意像茶,把苦涩留在心底,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14)、常有人感叹,活得真累。累,是精神上的压力大;累,是心理上的负担重。累与不累总是相对的,要想不累,就要学会放松;生活贵在有张有弛。心累,使人长期陷于亚健康状态;心累,会使自己精神不振。心别太累,学会解脱自己。
(15)、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16)、我们在锯木柴,我们搬起一截榆树圆木,不禁叫出声来:去年伐下这棵树,用拖拉机拖出,将树干截成几段,再经车船搬运,又蒙上帆布,堆放在地上,但直到今天,这截榆树圆木仍不投降!
(17)、土豆泥妈妈丨你知道自己再不学习,孩子可能就会被自己和这个家给毁了
(18)、先前,我们的教会为这些人列了一个节日——阵亡者追悼日。英国人在马克节追悼先烈。
(19)、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20)、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2、索尔仁尼琴获诺奖作品
(1)、4个相似的小村沿着马路一字儿排开。没有花园。附近也没有森林。一排排纤细的栅栏。多处有粗糙、鲜艳的彩色木雕窗楣。一头几普特重的、威严的猪,在街道中央的水龙头上蹭痒。鹅群匀称的队形突然被一辆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所冲乱,鹅们于是对那车影齐心协力地发出了战斗的呼喊。忙碌的鸡在街道和后院四处啄地,在找食吃。
(2)、1962年11月,索尔仁尼琴经赫鲁晓夫批准发表以劳改营为题材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苏联国内外强烈反响。1963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同年发表短篇小说《克列切托夫卡车站事件》、《玛特辽娜的家》和《为了事业的利益》。1966年1月他发表短篇小说《带围腰的扎哈尔》。1967年5月16日向苏联第4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散发“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
(3)、我没想过要变得多强大,我只希望自己成为那种姑娘,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伤痛,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内心丰盛安宁,性格澄澈豁达。偶尔矫情却不矫揉造作,毒舌却不尖酸刻薄,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4)、高尔基说:“在敌对双方的阵营里,都有英雄和无赖。”
(5)、苏州初二乐乐妈:再次回放了史老师的家长课我总算拿到了“家长上岗证”
(6)、整整十二年,我平静地写个不停。只是到了第十三年时才战栗了。这是在1960年的夏天。由于我写的许多东西完全没有出路、完全无人知晓,我有一种涨满感,构思和行动失去了轻松。在文学的地下状态我觉得空气太少了。
(7)、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的人才是最爱国的英格索尔
(8)、俄国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走完了八十九年的生命旅程,驾鹤西去。他在苦难和赞誉中走完一生。他是几度从死亡边缘挣扎过来的人。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是红军指挥员,荣获过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红军攻入东普鲁士的时候,他所率领的炮兵监听连陷入重围,他凭借勇气和机智率部冲出重围,并带出全部技术设备,立下战功。
(9)、加国新冠日记11:入乡随俗的观察者(骑车规则)
(10)、索尔仁尼琴希望出版他的小说《癌病楼》。《癌病楼》写了九个癌症患者在癌病楼中的不同表现。他们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因癌症聚集到一起。作者通过他们面对死亡的不同表现和在病房中的争论,尖锐地揭示出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残酷现实。这部作品虽然把苏联现实写得残酷和恐怖,但没有超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所揭露的范围,完全可以发表。没发表的原因是作协主席费定的恼怒和作者本人的多疑和固执。
(11)、学了一种营生接着还要学另一种:自己把手稿拍成微缩胶片(没有灯光照明,只能在太阳不被云遮的条件下)。然后把微缩胶片藏进书籍封皮里,写好两个信封:美国,亚历山德拉·利沃芙娜·托尔斯塔娅农场收。在西方我不认识什么人,连一个出版家也不认识,但是我相信列夫·托尔斯泰之女不会不帮助我。
(12)、在此之前只是令我发笑的现代文学出版物,现在又引得我大动肝火。当时发表了爱伦堡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回忆录,我于是给编辑部寄去了措辞尖刻的批评文章,当然是没有人会接受的,因为我当时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从形式上看我的文章似乎是一概反对回忆录作品,实际上我是感到气愤:这些目睹过巨大阴暗年代的作家仍然想要一溜而过,不告诉我们主要之点。而只是说些鸡零狗碎,想要用舒缓的油膏粘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今后也不能够看到真理。他们,这些有地位的作家,不受威胁的作家,干吗这样胆小怕事?
(13)、他开始偷偷写作。1959年完成《第一圈》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并利用假期到各地收集劳改营材料,着手写《古拉格群岛》。他还根据在塔什干肿瘤防治所的经历写了《癌病楼》。索尔仁尼琴不停地写作,但在1962年以前从无出版的念头。
(14)、索尔仁尼琴希望出版他的小说《癌病楼》。《癌病楼》写了九个癌症患者在癌病楼中的不同表现。他们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因癌症聚集到一起。作者通过他们面对死亡的不同表现和在病房中的争论,尖锐地揭示出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残酷现实。这部作品虽然把苏联现实写得残酷和恐怖,但没有超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所揭露的范围,完全可以发表。没发表的原因是作协主席费定的恼怒和作者本人的多疑和固执。
(15)、想把死者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吗?——别异想天开,谁也不会为此提供车厢的。在城里如今也不兴乐队送葬了,如果是个小人物,就只用卡车拉着兜一圈。
(16)、世界正是如此,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17)、陈奎德在他《举世已无索仁兄》的追悼文中说:“索尔仁尼琴最为核心的特征,是他那极富宗教色彩的‘内省’,那种自我批判的深度。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怀疑,自我审视,自我拷问,甚至自我虐待。……这显然同他的东正教信仰有关,广义地说,与宗教感有关。”
(18)、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字数最多: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2008年):俄罗斯作家,单独《红轮》就有500万字/2000万字/5000万字(说法不一)。
(20)、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3、索尔仁尼琴演讲
(1)、但是进攻发生了,不是如二十大那样秘密进行的,而是公开的进攻!像第二十二次d代表大会上这样有趣的发言我已经许久没有读到过了。我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地读这些发言,在一所已经腐朽了的木屋的斗室里,这里藏着我多年来的全部手稿,不慎的一根火柴可以使它们全部毁掉。我读着,觉得我这内心世界的墙壁在摇动,如同是剧场后台的帷幕一样,动荡在加剧,我也晃动起来,心情激动不已:是不是梦寐以求的令人极度兴奋的时刻已经降临?是不是已经到了我应该把头伸出水面的瞬间?
(2)、还有那些为祖国而死的人——你我仍有可能这样去死。
(3)、1962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他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手稿拿给一位难友看。偏巧这位难友认识《新世界》主编、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便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推荐给特瓦尔多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看过大为赞赏,激动得一夜未眠,但苏联还从未发表过劳改营题材的作品,不敢发表。特瓦尔多夫斯基设法把小说捅到苏共政治局,拿给赫鲁晓夫看。赫鲁晓夫也很欣赏,便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能否发表。会议上没有人提出异议,赫鲁晓夫便亲自批准发表。
(4)、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5)、你为什么读书呢?难道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吗?如果读完一页,接着就忘了的话,难道你仅仅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忘性吗?
(6)、这一年秋天,幽居在自己狭小阴暗的住所里身心交瘁,我突然想到:我能不能写一点东西,即使不能出版,能不能给人们演出呢?只要不再藏就行!于是我构思《你心中的光明》,这是一个现代题材的剧本,材料没有民族性;讲的是近十年内一个安定的社会,说是东方社会也行,西方社会也无不可。
(7)、他对于“无赖”的憎恨来自他底层生存的深刻体认,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鼻祖,他本可以养尊处优,但他不愿和人类的罪恶把酒言欢。
(8)、干吗赐给牲口以自由?它们世世代代继承的遗产就是带响铃的轭和鞭子。
(9)、《地下作家》选自索尔仁尼琴的《牛犊顶橡树》。这本书记述1960年代初至1974年这15年间索尔仁尼琴的主要经历、他的荣与衰、飞升和跌落;是他从一个“地下作家”到“英雄末日”的记录。《牛犊顶橡树》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苏联文坛乃至政坛的风云变幻;对于了解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美学价值和政治历史价值。
(10)、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евичСолженицын
(11)、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12)、贸易最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人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交换了思想。英格索尔
(13)、它的身体上又发出鲜嫩的幼芽,这幼芽将是一棵完整的树,或是一根浓密的枝。
(14)、瓦尔拉姆·沙拉莫夫在早春开始时就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他相信了二十大,当时就经由最早的地下印刷的途径发表了自己的诗作。1956年夏天我读了这些作品,激动得浑身战栗:这是个天才,是我了解的那些秘密写作的兄弟中的一员,我当时一点儿都不怀疑这一点。只要可能联系上,我一定会马上向他披肝沥胆,可是我比他还不轻易相信人,而且当时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健康和年龄要求我忍耐,于是我缄默了,继续写作。
(15)、索尔仁尼琴在胜利前夕被捕,1945年6月7日判处八年强制劳改。八年间他蹲过各类劳改营,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劳改犯和看守。他对劳改营的生活、劳改犯的特殊心理和看守的残暴举止都很了解。1953年6月刑满释放,但又被永远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5年他生了恶性肿瘤,再次面对死亡,被当地难友送入塔什干肿瘤防治所。肿瘤已发展到晚期,生还的希望渺茫,但他还是治愈了。几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使他对死亡不再畏惧,立志把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千百万蒙冤受难者竖立一座纪念碑。1956年2月他正式平反,迁入梁赞市,分配到中学教书。
(16)、不知何时起,星期天在我们的墓地里,人们漫步在坟墓间,欢快地唱歌,手提香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心境平和些了,注定要死亡的伤疼感已不再搅动内心。逝者们透过绿色的坟茔似在向我们微笑:“没什么!……没什么!”
(17)、杭州初一仁儿妈妈:那是一颗内心有着光亮的种子
(18)、怀念母校,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留下诸多美好记忆。总是质朴丰满的安师课堂。终身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永远鞭策我们坚持学习,学无止境,学高方能为师。
(19)、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20)、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4、索尔尼仁琴 俄罗斯作家
(1)、做个普通的女孩挺好的。普通的可爱漂亮,普通的生活,普通的爱别人,也只拥有普通的爱。
(2)、卫国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参军,被编入后勤部队。1942年他入炮兵学校受训,结业后任大尉炮兵连长。1945年2月因“政治问题”在前线被捕,判刑8年。刑满后流放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3)、爱是不可以降级处理的,体验过很好的爱,就很难再被一般般的感情所打动,说不出来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告诉她,我亏欠她良多。——《查令十字街84号》
(4)、它像是在说:我不需要您的骨头,我要的只是自由!
(5)、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6)、⊕ 加缪: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7)、文明的历史是人类得到缓慢而痛苦的解放的历史英格索尔
(8)、索尔仁尼琴认为战争的胜利或实行改革,必须真正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不然便无意义。俄国历次战争的胜利对人民生活毫无改善。他不止一次提到赫尔岑举过的一个例子。赫尔岑在赴欧洲途中见到一座不带烟囱的俄国农舍,多少次战争从这座农舍旁边经过,但农舍依然如故,仍然没有烟囱,住在农舍里的人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善。赫尔岑指出这便是俄国同西欧国家的根本区别。在西欧,战争的胜利、改革和革命一定给人民带来某种好处,而在俄国呢,人们的生活同那座不带烟囱的农舍一样,不会因战争的胜利、改革和革命而发生任何变化。
(9)、1970年9月,《癌病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引起的社会反应同12年前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形大不相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没有多大变化,报纸的调门不高,当局也没组织围攻或把他驱逐出境,甚至准许他出国受奖。他没去是担心出去后不让他回国。毕竟是70年代了。
(10)、革命者是地下工作者,这不奇怪。作家竟成了地下分子,这才是咄咄怪事。
(11)、三层楼的图书馆,一楼是借阅图书的地方,二楼和三楼是阅览室,每天在这里读书,就这样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文学。文学作品无穷无尽,每天的阅读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心灵世界,懂得了经典文学作品总是默默发挥着它的教化作用,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是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千百年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最是难忘手抄《诗经》的美好,一边抄写一边背诵,吸吮着古典诗词与现代文明交融中散发的馨香。阅读《论语》,懂得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并根深蒂固地浸润着人类。背诵唐诗宋词元曲,吸引着人类吸吮文学精华,可以更加诗意地栖居于现代文明之中,人类在文学作品中潜移墨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12)、从此,他的小说无法在俄国出版。从1968年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如《癌症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等,都陆续在西欧出版,引起国际文坛的关注。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但索尔仁尼琴却无法亲自前往领奖。
(13)、刚刚克服恐惧,它们又翻过身来,转着圈儿,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拖它们向后,返回失去的祖国!其中的许多蚂蚁复又爬上燃烧的树枝,在树枝上奔走,最后就死在那儿。
(14)、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
(15)、旅馆在奥斯坦基诺,和特殊犯人收容所相邻,我的《第一圈》中描写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我领略到劳改营的最初经验,开始认真从事写作也是在这里。读了一段海明威,作为一种休憩我又在自己住过的收容所围墙旁漫步。收容所面目依旧,还是那样的范围,还是围出来的那不大的地盘,这里曾经收容过许多杰出的人物,这里我们的种种争论和设想泛起过。我在距离高级僧侣方舟般的小房只有十米远的地方散步,周围是参天的千年古老根树,有三年的时间朝朝暮暮,每天每日我都在树下踱步,幻想着遥远的光辉的自由——在另一种光明的年代,在天色大亮的国度。
(16)、 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7)、普特:俄罗斯的重量单位。一普特合38公斤。
(18)、1962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他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手稿拿给一位难友看。偏巧这位难友认识《新世界》主编、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便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推荐给特瓦尔多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看过大为赞赏,激动得一夜未眠,但苏联还从未发表过劳改营题材的作品,不敢发表。特瓦尔多夫斯基设法把小说捅到苏共政治局,拿给赫鲁晓夫看。赫鲁晓夫也很欣赏,便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能否发表。会议上没有人提出异议,赫鲁晓夫便亲自批准发表。
(19)、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20)、“这儿有过一座修道院,是世上的第二座。第一座好像是在罗马,莫斯科的那座是第三座了。在这儿办过一所儿童教养院,孩子们不知好歹,拆光了围墙,砸碎了圣像。后来,集体农庄以4万卢布的价儿买下了这两座教堂,图的是砖,因为农庄想建一个6排的牛棚。我还记得,一块整砖是50戈比,半截砖卖20戈比。只是那些砖块很难撬开,全被混凝土粘成一团。在教堂下面发现了一个地下墓,躺着一个高僧,那高僧已是一具骷髅,但那件长袍还是好好的。我们俩去扯了扯那长袍,但没有撕开……”
5、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作品
(1)、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2)、但是对这一切我都平静地对待:我工作得仍然很好、很卖力气,甚至在没有闲暇时间,得不到真正安宁的时刻也是如此。那些生活有保障、闲适的名作家在广播里唠叨,说应当怎样在工作日一开始时集中精力,排除一切干扰如何重要,使自己处于和谐的环境之中更是事关大局,听了这些话我感到大惑不解。我早在劳改营里就已学会了在押解队伍行进途中吟诗写作;在酷寒的草原、在铸造车间、在吱吱作响的小木棚里我都能写作。如士兵只要往地上一蹲就可以打瞌睡,如一条狗在苦寒时节以自己的一身皮毛代替火炉一样,我已经学会了自然适应环境,到处都可以写作。虽然获得自由(压缩和舒缓人的心灵的法则!)之后,现在我变得有些好挑剔了——收音机、谈话妨碍我——即使是这样,甚至在直接冲向我梁赞住宅窗户的卡车发出来的经久不断的吼声中我还在写一部电影剧本,掌握了我完全不知晓的电影剧本的写作手法。只需要有一两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上帝用创作上的危机、悲观失望和功败垂成的冲击把我折磨得苦不堪言。
(3)、我希望你被打磨,永远光明磊落。我希望你能走过山山水水,写温柔的字,坦荡的爱,我希望你被阅读,不被辜负,你要飘摇着美丽,活得丰盛或庄重。
(4)、当然,不是为了革命事业,仅仅是为了文学艺术而隐入地下,这是可悲的。
(5)、特别喜欢凌晨醒来,发现外面天还是黑的,有着雨声,并且不用工作上课,然后继续呆在温暖的被窝,再睡去这种满足感。
(6)、暴力并非总是公开使喉咙窒息,也并不是必然使喉咙窒息,更为经常的是,它只要求其臣民发誓忠于虚假,只要求其臣民在虚假上共谋。
(7)、日子就是这么的庸常,却有细碎的事物,如太阳碎碎的光芒,洒落其上。
(8)、原野上一棵树,独立秋雨中,枯黄的叶子纷纷飘落。
(9)、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10)、如果谁家死了人,我们总是尽力不写信过去,也不去串门:我们不知道该怎样谈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