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式歇后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文案精选11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4-18 07:51:38 浏览59

谐音式歇后语

1、谐音式歇后语怎么说

(1)、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怀里揣马勺——诚心(谐音字为“盛”→“诚”)

(3)、通过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4)、蜘蛛拉网——自私(谐音字为“自丝”→“自私”)

(5)、我们追溯歇后语,追其渊源,注其含义,不过是想让我们如今能体会的乐趣,长久的流传下去,令后人欣赏。

(6)、1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7)、《三国演义》就不同了,多和人物有关,以书中人物入歇后语:

(8)、可是这首《新添声杨柳枝》却一反常态,非但没有悲悲切切的情调,反而还让我们在猜谜语之余会心一笑。也许,你忍不住要问了,难道温庭筠写这首词真的只是游戏之作吗?

(9)、喻物类歇后语用某种事物,或物件或动物作比方,当了解了所比之物的性质时,便能领会它所指的意思。

(10)、可是,温庭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丑和别人的嘲笑,就放弃对自己才华和学养的修炼。温庭筠从青年时代就以才思敏捷、才情绮丽著称,辞章律赋擅名一时,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温李”。温庭筠的才华高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别人参加科举考试都是聚精会神,绞尽脑汁要写好诗赋文章,可温庭筠呢,在考场上潇洒得很。他还有一个外号叫“温八叉”,每次考试,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一篇律赋就洋洋洒洒写成了,所以别人就叫他“温八叉”。唐代考试中的律赋要求很严格,“每篇限以八韵而成,要在音律谐协、对偶精准为工”,可这种难度对温庭筠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他自己考试显得轻轻松松还不算,他还有工夫有余力帮别的考生当免费“枪手”,“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一天可以帮邻铺的好几个考生答题。为啥别人憋一天憋不出来,温庭筠却可以一天帮好几个人写呢?就是因为他才情高吗!

(11)、   ②歇后语可分两类:一种是推理式的,还有一种是谐音式的。

(12)、歇后语: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13)、    齐、楚、韩、燕、赵、魏、秦“战国七雄”-“七叔舍烟找围裙”

(14)、好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品读一下温庭筠这首不失幽默和优雅的《新添声杨柳枝》吧:

(15)、和尚的房子——妙(谐音字为“庙”→“妙”)

(16)、1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谐音字为“龟心似箭”→“归心似箭”)

(17)、当然,少被提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下里巴人,而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显得不是那么另类,自然也不是那么值得学习了,这类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歇后语。

(18)、外甥打灯笼——照旧(谐音字为“照舅”→“照旧”)

(19)、10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谐音字为“尾发乱系”→“违法乱纪”)

(20)、      小组讨论,填写使用谐音的注意指南。

2、谐音式歇后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    拉胡子过河——(             )

(2)、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3)、谐音歇后语,则是在逻辑式歇后语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4)、“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两句用桃核的形状,来表达失恋的遗憾,真是绝妙的比喻。正是因为这两句实在是太传神了,后来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还忍不住东施效颦一下,将这两句进行了改写,改成这个样子:“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说实话,黄庭坚也是一个大才子,但他这几句词改得实在是蹩脚得很,太俗太赤裸裸,比起温庭筠的含蓄来,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5)、不说别的,就算是很多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或者本身就为中国人,都很难将中国文化学完。

(6)、炒咸菜不放酱油 —— 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7)、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成为“歇后语”。

(8)、钟馗嫁妹——鬼混(谐音字为“鬼婚”→“鬼混”)

(9)、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10)、1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11)、一说到中国的文化,很多人一定会说到的就是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等,又或者就是各个朝代的主流文学。

(12)、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13)、可幸好,高雅难容它,但自有熙熙攘攘的十里烟火,做它的归处。

(14)、歇后语的分类多种多样,但主要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而另一类则是谐音式的。为了方便查阅,往往将谐音式的归为一类,而余下的则将其分别归为喻事类、喻物类和故事类。

(15)、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16)、    三九天送皮袄——(           )         

(17)、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当然也就有自己的歇后语。

(18)、虽然这一类诙谐风趣的词,我们平时读的可能不是很多,但其实词本来就是休闲娱乐的产物。我还举一个例子,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薛宝钗填了一阕描写柳絮的《临江仙》词,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将原本显得轻薄的柳絮,一下子就写出了豪情壮志的味道。

(19)、共郎长行是歇后语的谜面,谜底则是后面的“莫围棋”,这里的“围棋”也是谐音,谐什么呢?谐的是“违期”,违反的违,意思就是错过约定的日期。所以这一句“共郎长行莫围棋”连起来翻译就是,我要和你一起远走高飞,千万莫要错过了约定的时间啊!

(20)、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谐音字为“想入飞飞”→“想入非非”)

3、谐音歇后语十则

(1)、小碗儿吃饭——靠天(谐音字为“靠添”→“靠天”)

(2)、    (1)分组选择教材中5句歌后语中的任一句,创设语境,编一个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3)、闭门造车——自作聪明(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赁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4)、我只能老实回答说:它的确就是游戏之作。其实这是温庭筠和他的一位好朋友在酒席上行酒令时填的词。唐代的酒令艺术是非常发达的,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唐宋词的产生,和唐代酒令艺术的繁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温庭筠的这首《新添声杨柳枝》就是在行酒令的时候,和另外一位词人比赛的作品。那位词人叫做裴諴,据记载啊,裴諴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足情调、善谈谐。”意思是他很有情调,说话很幽默很风趣。跟古人比起来,当代人的酒局有时候是挺乏味的,要不就是不找边际地互相吹捧一番,要不就是狠狠地斗酒非得灌醉几个人才算罢休。真像古人那样吟个诗、行个酒令的酒局还真的很少见,不是当代人不爱玩,实在是当代人玩不了那么高雅。如果你看过《红楼梦》,一定会记得,《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们聚会是一定要行酒令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连鸳鸯、袭人这样没读过书的丫鬟都能够说上几句诗词曲赋,就更不要说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些多才多艺的诗人了。

(5)、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谐音字为“粒粒在目”→“历历在目”)

(6)、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7)、唢呐里吹出笛子调——想(响)不到一块;想(响)的不一样

(8)、只要地球在转,我就搞笑不断。“非常事情”,非常可乐!

(9)、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10)、如果有人问我,最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我对朋友的要求可能标准有点高,但我想我的答案应该会让很多人表示赞同吧。我最愿意和“三有”的人做朋友,哪“三有”呢?有情、有义、有趣!

(11)、张飞妈妈姓吴——无(吴)事(氏)生非(飞)

(12)、这首词同样运用了谐音,一尺深红指的是荷花,曲尘是指酒曲上生的菌,颜色淡黄,这里使用曲尘来代指柳叶。“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说的是柳枝柳叶是旧物,不如荷花的新艳。桃核是有两半合起来的,所以叫“合欢桃核”,而“里许元来别有人”的“人”和桃仁的“仁”谐音,暗喻对方心中已经另有意中人啦。“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真是让人无比遗憾和痛苦的事儿,原本以为两个人心心相印,就像桃核的两半一样天衣无缝地紧紧贴合在一起,没想到桃核里面居然还有核仁,没想到他心里早就有了别人啦。

(13)、10精装茅台——好久(酒)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14)、他参加的几次比赛,都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了。

(15)、初步学会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谐音歇后语。

(16)、1补锅匠栽筋斗——倒贴(谐音字为“铁”→“贴”。)

(17)、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比如用“祸兮”代替“祸福”(《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最初的歇后语形式使用得到很大的范围限制。

(18)、当然,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可以用这些话骂骂人,但不可经常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还是具有很多不好的影响。

(19)、    唐僧的书——(               )

(20)、10拉胡子过大街——谦虚(谐音字为“牵须”→“谦虚”)

4、谐音式歇后语有哪些

(1)、这件事可是绣花姑娘的手艺——千(针)真万确。

(2)、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谐音字为“虾”→“瞎”)

(3)、这么看来,骂人的歇后语多是跟现实的逻辑情况十分符合,所以才会有简单易懂的道理。

(4)、《辞海》中注释道: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也可以前后文并列。

(5)、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  

(6)、因为很多歇后语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或者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不见得能接出后半部分。

(7)、水仙花长得十分像蒜,而蒜有不开花,所以水仙不开花,难免就有装蒜嫌疑。因此“水仙不开花——装蒜”,按照其生活习性,进行逻辑推理,就能知道其后半句是什么。

(8)、地里已经种了芝麻,现在再把黄豆撒进去,就是将芝麻和黄豆混合起来,仔细想来,可不就是两种作物杂混合在一起种吗?

(9)、    林黛玉葬花——(              )     

(10)、盐店里谈天 —— 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11)、1饭锅冒烟——迷糊了(谐音字为“米糊了”→“迷糊了”。)

(12)、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学的只是主流文化,对于一些如俚语等占比不大的文化,其实我们学习的很少。

(13)、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14)、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朝,但其实歇后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那么“歇后语”为什么叫做“歇后语”呢?这是因为歇后语往往将一句话拆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半部分是比喻或隐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揭示,就如“引子”与“谜底”一般。在一定的语意环境中,人们往往先说前半部分,“歇”去后半截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15)、2)长官:听说你在战役中表现勇敢,一刀就砍下敌人的胳膊,你怎么不砍下他的脑袋呢?士兵:我看见他的时候,他就没有脑袋了。

(16)、1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17)、4)老板,钱对你来说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讲了三个多小时了一分钱都不少!

(18)、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谐音字为“颠倒试飞”→“颠倒是非”)

(19)、歇后语: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20)、    唐代大诗人李贺才华横溢,童年即能词章,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等到他要考进士的时候,与李贺争名的人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他应进父讳不举进士。礼部官员昏庸草率,致使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参加考试。仕途失意的李贺,年仅27岁便郁郁而终。

5、谐音式歇后语是

(1)、    ①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像谜面,后半部分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2)、1寺后有个洞——妙透了(谐音字为“庙透了”→“妙透了”)

(3)、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如果要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还不行,得先送给他一只鸡。

(4)、歇后语: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5)、墙上栽菜——无缘(谐音字为“无园”→“无缘”)

(6)、1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7)、外婆死了儿子——没救(谐音字为“没舅”→“没救”)

(8)、扁担吹火——一窍不通单赁主观想象处理(比喻什么都不懂。)

(9)、    (2)各小组选1位代表进行班级大闯关。(随着闯关,显示答案)

(10)、1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谐音字为“九文九文”→“久闻久闻”)

(11)、歇后语: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12)、在大唐盛世那种对各类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高度包含和宽容的一个时代,歇后语似乎也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文化,我们以诗词分大家,以文章传千古,可仔细想想,确实没有所谓的“歇后语家。”

(13)、但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就知道下半部分的谜底是什么,同时也知道别人说这句话是在嘲讽人。

(14)、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15)、原因无他,很多人或许能学到“博”,但要学到“精深”的程度却很难。

(16)、歇后语: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17)、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18)、如此,骂人的达到了骂人的效果,而听话的人也知道别人在骂自己,从而收敛自己的不好行为。

(19)、    大年初一翻黄历——(         )

(20)、皮皇帝的妈妈——皮太(谐音字为“皮太后”→“皮太厚”)

(1)、1)某空降部队搞夜间空降训练,一伞兵不慎落到一正在看月亮的老太太院子里。伞兵走过去问:大娘,这是什么地方?老太太颤抖的说:这是地球。

(2)、诚然,它们的确十分耀眼,代表我们中华文化也没有不可,但其实在这些主流文化之外,还有一类文化,它们跟普通的百姓息息相关,但却很少被提及。

(3)、歇后语是一种俗文化,我们形容歇后语,说它也叫俏皮话。考究歇后语,发现它起源于唐代,然后流传于市井。

(4)、                        见鸡而作

(5)、《战国策》中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歇后语形式。

(6)、即便是除了这些之外,更多人提到的也是譬如刺绣、书法、绘画等这些易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可以说,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代表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

(7)、扁担无钩——两头滑(比喻圆滑,怕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

(8)、了解谐音避讳、同音假借等用字方式,产生利用谐音记忆的兴趣,并有所掌握。

(9)、歇后语是汉语大家庭中一朵宝贵的奇葩,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与成语、谚语一样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10)、闭着眼睛进山洞——难免碰壁有谐音的歇后语拓展一婊子骂娼———路货色(比喻都是同一类人。)

(11)、歇后语,和诗文一样,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和诗所代表的高雅不同,歇后语更多的,是一种俗文化。

(12)、歇后语发展至今,也有了它自己的“故事线”。

(13)、1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适宜(谐音字为“郑何氏”→“正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