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的故事
1、铁肩担道义故事概括
(1)、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2)、王律:李大钊刚满四岁的时候,爷爷就教他识文断字、背诵诗歌,还用硬纸片做成两寸见方的识字卡,用这自制的教学工具给孙子开起了学前班。做爷爷深信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他的心里对自己的小孙儿是怎么疼也疼不够,可为了让他学知识、长本事,教他念书的时候还得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来,完不成学习任务就得挨罚,要说这也真够难为这老爷子的。
(3)、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 (2) 。
(4)、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5)、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6)、1916年5月,一艘从日本开往中国的渡轮上,一位青年手扶船舷,站在甲板上。他留着平头,一张偏方形的脸上,眼睛里投射出热情与坚毅的目光。他就是李大钊,在日本留学的三年时间里,他身在海外,却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帝制,可是,整个国家却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中国的路应该怎么走?哪里才能找到光明?李大钊常常思考着这些问题,彻夜难眠。
(7)、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8)、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9)、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10)、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1)、注:(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12)、《唯物史观》课程试卷,李大钊亲笔题写“玖拾伍”分
(13)、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14)、4月28日,敌人用绞刑杀害李大钊等20位革命同志。李大钊同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缓步登上刑台。行刑时他面对十九位即将遇难的同志,发表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演说:“我们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全国各地。这种子需要用鲜血浇灌,他们会开出艳丽的花。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15)、拼音:tiě jiān dān dào yì
(16)、明代吴文泰和丁逊学春日踏青,吴出上联,丁答下联。
(17)、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18)、郑龙很快在组织部中以铁面无私和勤勤恳恳,工作认真出名了,而这时李翀却来找他了,说是要重新讨论工作分配的问题。
(19)、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d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d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20)、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2、铁肩担道义事例
(1)、铁面无私,对待下属也总是一切从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官!
(2)、时间转到1922年,李大钊亲身投入到战斗的最前线,作为北方区委的负责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大罢工。在罢工之前,他和工人代表彻夜长谈了解情况;罢工之中,他领导工人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最艰难的坎儿上,他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表启事,公开谴责镇压运动的刽子手,为工人兄弟争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
(3)、每一位同学都珍惜当下,以渺小启程,以圆满结束,用我们62朵小花绽放出25班的盛世繁花。今天我们以25班为荣,明天25班以我们为荣!
(4)、1918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使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后,李大钊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
(5)、当时是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几经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6)、解缙略一思索,便对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7)、李大钊、王光祈等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于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其宗旨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开展讲演、学术讨论等活动,出版有《少年中国》等刊物。
(8)、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9)、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后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10)、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
(11)、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2)、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13)、留日的经历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一次,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看到馆内许多从中国掠夺去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14)、小解缙听了,冷笑了一声,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相爷,便接着对道:
(15)、黄兴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16)、陈天华 《绝命书》 以死报国,反对空谈救国。天华曾谈及自己能为国做的无非两件事,“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就愿意以身相殉。
(17)、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8)、为了更能深刻体会这些展品的意义,我们深挖展品背后的故事,并推出了以文字、图片、声音联合呈现的“看珍贵展品,讲红色故事”系列。
(19)、离开永平府中学堂后,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20)、李大钊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系统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一人。
3、铁肩担道义的完整句
(1)、俞樾把自己和妻子改动的字作了比较,认为“冷”、“飞”二字比“有”、“无”准确有神。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秀孙说明上次怎样给对联该字一事,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慢慢地说:
(2)、流光溢彩,情深意暖,海棠花开。有这样一个班级,它独立自强,铿锵芬芳。它是唯一一个由不同组合组成的团队——高2023届25班,它是由8位才子和54个女汉子组建的团体,一个有苦能挨、有喜能享、有责勇担、巾帼不让须眉的存在。
(3)、有一年元宵节,乾隆与群臣猜谜,出一猜谜联,只有纪昀道出谜底,为“猜谜”。
(4)、世事变迁,总有一些故事可以耐人寻味;流年轮转,总有一种巧合仿佛早已注定。上一系列的传奇终结在李唐王朝,这一系列的故事开始于燕赵大地上顶天立地的一位李姓名人——李大钊。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是旧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新时期的领路人。
(5)、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他说,李大钊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收入并不低。但是他生活俭朴,把大部分收入用于d的事业,或用来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以至于当年北京大学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家中断炊。
(6)、这时候,李大钊的学名叫李耆年,字寿昌。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7)、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8)、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的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幅对联。妻子看了一会儿,要求俞樾进行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两字,作为回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9)、李大钊奋斗了一生,拼搏了一生,为的就是解放的事业,可是要刨根问底,给他的革命生涯找出开端,这个时间点又该定在哪呢?几乎所有研究李大钊生平的论著都把这个节点定在了1915年,他参加留日学生考以斗争,反对“二十一条”的时期,可是这样的论断一定可靠吗?难道在这之前,这位革命的先行者一直默默无闻吗?难道,他眼瞧着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一直袖手旁观吗?他在根脉所系的那片故土之上,曾经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其中的故事我们待会儿接着说。
(10)、李大钊领导成立了北方地区的中国共产d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和中国北方地区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11)、提到法律,人们头脑里就会闪现出“法网无情”、“铁面无私”等严肃的字眼;踏进法院,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法律的尊严,法庭的神圣不可侵犯。
(12)、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李大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
(13)、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4)、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d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5)、王律:李大钊开眼看世界,是中国头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也没忘了故乡故土,时刻把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系在心上。1919年,李大钊听人说起了开滦煤矿里矿工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立刻提笔写就了一篇名为《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的文章,他愤笔吐衷情,向世人发出了呐喊:“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
(16)、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d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d组织。
(17)、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18)、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19)、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认为图书馆已不仅仅是藏书的地方,而应是教育的机关。李大钊先生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他重视增加副本,扩大藏书量,鼓励开架式借阅方式;严格规定图书的借阅数量及期限,以加强图书的流转。
4、铁肩担道义的典例
(1)、李大钊,中国共产d主要创始人之一。38年的人生,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也在后人特别是家乡人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2)、这事逐层上报,一直报告给了当时的北平市委书记彭真。他当即指示把这座绞刑架送往北平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如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在那里妥善收藏。于是,这件文物就成了新中国编号0001的收藏,摆在博物馆展厅里最醒目的位置。 如果不是看过展品前面的文字介绍,每个人都很难把这个面目丑陋的刑具和革命先驱李大钊联系在一起。谁又能想象得到,当年反动派在搜查过程中,只从李大钊夫人的身上搜出了一块钱和一枚金戒指。这一块钱和一枚戒指是李家当时全部的家当,就连大钊先生遗体下葬的棺椁衣裳都是朋友们帮衬着解决的。
(3)、莲子(怜子)心中苦;梨儿(离儿)腹内酸。相传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临死之前金圣叹作了这副对联。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
(4)、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5)、1926年3月18日,北大、师大、燕大等校和社会团体数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国民示威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和所谓“八国通牒”。会后两千多人组成的请愿团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前往执政府请愿,但遭到卫队开枪屠杀,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八”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