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还是妙手(文案精选9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17 10:11:02 浏览59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1、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出自哪个报纸

(1)、儿子心痛不已,劝父亲考虑放弃死劾,杨继盛坚决地说:“为臣尽忠,我只知道兴利除弊,至于死生祸福不是我所考虑”。

(2)、于是,我将目光投注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才发现:每当社稷有倾覆之危,民族有危亡之境,读书人总是冲在“战火”的一线,他们必筑精神“铁肩“在前,他们必斥”辣语“于笔端。古有比干冒死力谏传承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壮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文章也就成了反动派最害怕的武器;忘不了闻一多的”最后的演讲“;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强——原来,读书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3)、公元1555年秋,终被杀害。就这样,杨继盛留下明史上十分有名的二疏——《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与一堆并不太多的文稿后,怀着一颗对皇帝无比的忠心,悲壮地去了。就这样,以自己言传身教并给临洮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一代名臣,以兴学重教开风气之先,以一个知识分子柔弱的肩膀担起正义之责的智者,终于在无可奈何的叹息中,悄悄地去了。那一年,他刚刚四十岁。

(4)、“妙手著文章”一句,是取自陆游《文章》一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李大钊援引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含义,讲明写文章的道理,要有文字修养和认识问题的深度,才能和肩担的道义相得益彰。李大钊是以此为据,才会将“辣”字改为“妙”字,以此尽抒己志、勖勉友人的。

(5)、唯有美食不可辜负|看近代大家如何“吃”出艺术?

(6)、十年间,严嵩曾向皇帝进谗言毁谤夏言,而一向正直的夏言,时时以江山社稷为重,平时会有一些行为会让嘉靖帝丢面子、不舒服。严嵩的谗言,激发了皇帝以往那些不好的回忆,暴怒之下,竟然直接把夏言给开除了。

(7)、于是他提出,要把老爸的灵位搬进太庙里供奉。

(8)、几十年来,严嵩办事之所以如此滴水不漏,并不是说严嵩有多厉害,很多主意都是严世蕃出的,尤其是严嵩上了年纪之后,就更加依靠严世蕃。当时严嵩已经81岁高龄了。

(9)、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他不仅是我d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0)、在南拒马河南岸有一个不大的村子——北河照村,村中有一个不大的祠堂——杨氏祠堂。几百年来,这个不大的祠堂声名远播,其供奉的是被称为“容城三贤”之一的杨继盛。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下咱们容城的这位名人。

(11)、杨继盛儿时家境贫寒,其母早亡,其父另娶,杨继盛生活孤苦,白天放牛,晚间访师问友,深夜秉烛长读,一介寒门学子终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得中丁未科进士。

(12)、对于杨继盛这个人,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13)、嘉靖看了奏折大怒,下令逮捕严世蕃,回京审问。

(14)、这些让人惊呆下巴的情况,也让徐阶大惊失色,他筹划隐忍十几年,才扳倒严嵩,没想到,人家都倒台了,还这么大势力。

(15)、严家被抄家,严嵩贬为庶民,严世蕃被处斩,严嵩的孙子被流放,一家人分崩离析。

(16)、锁林峡,在临洮府城南,林木郁森,四封蔽塞,因以名焉。 

(17)、结果可笑的是,这次复出工作,严嵩又没坚持下来,就上了一年班,竟然因为出差办事恰好遇到宁王谋反,他看兵乱严重,竟然吓得跑回老家躲着去了。

(18)、恍惚间,他的思绪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神童降世,光耀门楣1480年,袁州府分宜,一个姓严的教书先生家里,诞下一个男婴,取名严嵩。

(19)、但是,性格耿直的杨继盛并不以此为惧,他认为严嵩就是祸国殃民之首恶,“严篙不除,国无宁日”。于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弹劾其“坏祖宗之成法”、“窃君上之大权”、“掩君上之治功”、“纵奸子之僭窃”、“冒朝廷之军功”、“误国家之军机”、“乱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坏天下之风俗”等十大罪状。并直言“皇上何不忍割爱一贼臣,顾忍百万苍生之涂炭乎!”

(20)、几百年来,杨继盛刚正不阿,与阉d严嵩斗争被害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其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彰显了一心为民的铁骨铮铮。而今这句诗就作为楹联悬于祠堂门前两侧,横联则为“浩然正气”。走近祠堂,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

2、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还是妙手

(1)、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再度被起用的杨继盛耿直未改,痛恨当权者严嵩,竟上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以他之“微力”,自然一时难以撼动严嵩这座“大山”,他遭诬陷下狱,在狱中惨遭严刑,终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方四十。王夫之说:“直击严嵩,而椒山之死以正”,杨继盛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有其大任在铁肩,辣手著文,直击权贵,哪怕粉身碎骨,又何惜哉!

(2)、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希望便是“力扶泰山,笔遣义怀”,当真正气浩然。文章著于道义,而对于责任的全力承担是亘久且需要亘久的信念。

(3)、杨继盛的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这不同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那些怀才不遇的士子,屡试不第的秀才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而杨继盛30来岁的人,已做到郎官,是登上了山,可谓前途无量,遽而又被推向深渊。在被贬狄道之初,他写的《谪所苦阴雨述怀》,可见其笔底波澜,胸中块垒:“云黯黯兮郁愁结,雷隐隐兮哀怨绝;雨潸潸兮血泪下,水泠泠兮悲声咽;鸟乱啼兮怜人苦,花零落兮谁是主;欲深入兮无永穴,欲高飞兮无翰羽;扪胸问心心转迷,仰天呼天天不语。”凄风苦雨,英雄被困,回天无力,壮志难酬,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4)、可是,我却分明从中看到了一种谦而不卑的内敛。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争的态度,这种“庸手亦当勉著文章”的决心与力量,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与极强的共鸣。在我看来,杨先生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也不宣扬自己的野心,并不是因为他心无大志。

(5)、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6)、“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遭诬陷下狱。下狱后,遭酷刑而不屈,终为严嵩所害。本联为杨继盛在狱中自挽的绝笔联,铿锵有力,是他为人的写照,也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士大夫以道义为己任、不畏权势的荡荡襟怀与铮铮铁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近代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之手。当时,李大钊为劝友人章士钊不要倒向北洋军阀政府,将杨继盛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并手书此联赠与章士钊。结合李大钊的身份与时代背景,本联除了是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写照,“担道义”还意味着救亡图存,“著文章”还多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追寻真理、唤醒民众的意味。在这版的对联中,有对友人的鞭策、亦有对自己的期望,可以说显示了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7)、放眼整个朝廷,乃至皇室,凡是想办什么事,全都要先真金白银地把严嵩搞定才行。只要想平安就得拍严嵩的马屁。

(8)、其他内阁大臣全都目瞪口呆,嘉靖帝则是立刻火冒三丈,训斥了严嵩一番。

(9)、(山川之美古今共谈)•《烟云供养——买鸿钧诗文书画》欣赏之❹——张自忠路六号篇

(10)、临洮,古代称狄道,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耕读传家的农业文化县,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便于文化的传播。杨公椒山的不幸贬谪,恰好造福了一方百姓,这就是所谓的“诗人不幸诗家兴”吧。

(11)、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曹雪芹因何迷醉...

(12)、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杨继盛自书年谱称:祖籍口外小兴州(今河北省滦平县),先祖杨百源迁居保定府容城县,居城东北河照村。

(13)、这严嵩父子俩呢,全都是没啥道德感的人,非常贪财,所以这父子干脆联手搞贪污。

(14)、他看了奏折,毫不犹豫就下令,逮捕严世蕃,好好审一审,至于严嵩,他还是留有一定的情面,嘉靖表示:我相信,你儿子的事和你没关系,你退休回家养老去吧。

(15)、题干中共出现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的对联,共同强调的是“肩担道义”与“手著文章”。“担道义”意味着挑起弘扬道德与正义的重担。“著文章”意味着抒发己见。“担道义”是目标,“著文章”是方式,个体以“著文章”的方式实现承担民族、国家、社会“道义”的目标。

(16)、接下来,严家又出了一件事,严嵩的发妻欧阳氏,也就是严世蕃的妈,病逝了。爷俩伤心欲绝,除了对欧阳氏的不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欧阳氏一死,严世蕃得立马回老家守孝去。

(17)、“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仅是许多优秀中华儿女的真实写照,更是贯穿于几千年的时代精神。故曰:用铁肩担起道义,责任更大更重;用辣手写就文章,真理更远更深。

(18)、于是他赶紧写了两篇拍马屁的文章《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中心思想就是赞美嘉靖帝要给老爸皇帝封号的这个提议。

(19)、扶乩事件之后,内阁次辅徐阶立刻行动起来,他找到下属邹应龙,安排他立刻写了一篇弹劾严世蕃的奏折。

(20)、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最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3、铁肩担道义出自哪篇报纸

(1)、严嵩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全家都把考中科举,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2)、“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不仅是钱穆先生对学生的劝勉,更是以铁肩和辣手为前体的民族精神应有的崭新姿态。每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可或缺,重行动而非夸夸其谈。“文章”应作为实干的反思与推扬,只有如此,肩才能扛起千钧之重,文章才成为文章,社会在这样的精神下稳步前行,直到“绝命联”再次演变出新的含义。

(3)、当时有个能力很强的将军,向皇帝提议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而嘉靖帝是个图安稳,没有什么进取心的皇帝,不会去打一场可有可无的仗的。

(4)、仅仅是多看了几眼,竟然就惹怒了工人,他们当即辱骂了这位文人,文人试图辩解,他们竟然还扔出砖头,砸伤了他的额头。

(5)、严氏父子虽然倒了台,还是不知收敛,行事作风依然如恶霸一般,这就导致他们家的仆人和工人也都一个个张狂得很。

(6)、内阁大臣共有4人,夏言走了,就有了空缺,严嵩立刻被皇帝升为内阁大臣。从此之后,严嵩进入内阁。

(7)、所谓“墓舍”,是富裕人家为了方便上坟扫墓,在坟地里建的简易小屋。

(8)、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9)、谨以本文纪念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担当的历代知识分子们,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中华民族才永立世界东方,生生不息!

(10)、在那个奸臣一手遮天的时代,杨继盛的数篇谏疏无疑给一潭浑水里投去了一块石头,尤其是《请诛贼臣疏》,历数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更是让严嵩及其d羽为之一颤。然而当时严嵩是明世宗(嘉靖)的宠臣,世宗看到了这篇奏疏很是生气,加上严嵩暗中诬陷,世宗更是怒不可遏,下令将杨继盛关入狱中。于是,时年三十八岁的杨继盛被关入诏狱,杨继盛不惜冒死弹劾奸臣,寻求政治清明,在那文死谏武死战的岁月里或许并不少见,但是杨继盛在被锦衣卫毒打之下所展现出的豪杰之气,却是足以震慑人心,彪炳千秋的。

(11)、品读|一位“业余”画家,李可染先生却想用自己一张画换他一张画!

(12)、让人吃惊的是,严嵩干脆辞职了,借口守孝,实际上回老家隐居去了,这一去就是10年之久。

(13)、公元1558年3月份,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儿。

(14)、通过大礼议事件,严嵩得到了相当大的启发,他发现,要想仕途顺,就得揣摩好皇帝的心意,讨得皇帝的欢心,皇帝高兴了,看你顺眼,那你就仕途无忧。至于什么原则呀,什么骨气呀,全都不值一提。

(15)、经过他费尽心机的一番操作,果真把内阁一把手翟銮给整走了,成功独揽大权。

(16)、盲目顺从;相反地,面对着这个不断变革、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逆流而上的勇气和坚信内心正义的底气。我们可以在遇见不公正的事情时,勇于指正,勇于将真相公之于众;也可以在这个社会需要温暖的时候,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7)、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18)、初,继盛之将杖也,或遗之蚺蛇胆。却之曰:“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椒山,继盛别号也。及入狱,创甚。夜半而苏,碎甆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朝审时,观者塞衢,皆叹息,有泣下者。后七年,嵩败。穆宗立,恤直谏诸臣,以继盛为首。赠太常少卿,谥忠愍,予祭葬,任一子官。已,又从御史郝杰言,建祠保定,名旌忠。

(19)、义,是对个人价值的探求,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而付诸行动。所谓“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即是“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义。这是文人在时代背景下对自身能力诉求不满,是在明了能力局限后的自我解嘲,更是在解嘲后燃起的信心与大义。文人即使在文字干涸无力的境地,仍然葆有对大义清醒的认识和不懈追求。所以动心魄,承肩担,感性灵,勉手笔。

(20)、接下来的几年,严嵩费尽心机整夏言,不过都没有成功。

4、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心得体会

(1)、然而严氏父子依然没有惧怕,严世蕃刚被带到京城,竟然受到官员们的款待,连监狱门都没进。

(2)、在今天,临洮提出了“重整临洮教育雄风,再现临洮教育辉煌”的口号,看来所谓的临洮教育的“辉煌”和“雄风”,就是杨公椒山当日的成就。

(3)、反观当下,有些青年打着“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幌子,实则是逃避现实。于是,从“丧系文化”的迅速风靡,到“躺平一族”的不断壮大;从“佛系青年”的层出不穷,到“人间不值得”的颓废之言,他们逃避责任,不敢直面现实,在不断堕落中丧失了激情,也麻木了自己,最终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试想,没有“铁肩担道义”的勇气与担当,没有“辣手著文章”的深刻与犀利,青年一代如何能将盛世坚持下去,如何能让中国不断进步?

(4)、他一直以为徐阶是识时务的,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万万没想到,徐阶这么些年都是装出来的。

(5)、“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6)、至于已经86岁、身无分文的严嵩,被赶回了老家。

(7)、1548年,一心为了大明江山鞠躬尽瘁、舍身忘我的夏言,终究是惹怒了皇帝。

(8)、在给妻子的遗嘱中写道:“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当死而死,则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死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

(9)、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生于明正德10年(公元1513年),幼年家贫,一面牧牛,一面读书,13岁始正式从师,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选调北京任兵部员外郎。明嘉靖二十九年,居于阴山附近的蒙古土默部首领俺答汗,率兵侵犯大同、宣化,要挟明廷,提出要在此两地开设马市。镇守大同的大将军咸宁侯仇鸾,畏敌不战,勾结外敌,以开“马市”为名,与敌媾和。对此,满朝文武自然也有不同意见,但那些老于世故,明于趋避的大小政客们都三缄其口,惟独杨继盛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形成了文字,给嘉靖皇帝递上了《罢马市疏》。也就是这勇敢的一“递”,惹下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故事,使他“结缘”临洮。

(10)、从留存的照片资料看,《开煤山记》摩崖书镌时间为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一十五日(1551年12月15日),即杨椒山到临洮的当年年底。杨椒山撰文并参与完成摩崖,不难看出杨椒山对此事重视和喜悦心情。

(11)、从这份可以看出史料,摩崖的面积约为高3米,宽4米。杨椒山参与了摩崖的镌刻,楷书字是由其姓张的门人所写。

(12)、严嵩之所以吃惊,是因为徐阶这么多年以来,对待严嵩都是一副奴颜婢膝的贱样子,为了讨好严嵩,不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做小妾。

(13)、而反对派的下场就是下岗或降职,本来炙手可热的杨廷和瞬间凉凉。

(14)、(高清细节|值得收藏)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美之极致,北宋山水!

(15)、杨继盛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

(16)、钱穆先生是顺了学生的意思的。而其联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双”与“只”的对举。道义和文章的层次先后一下子鲜明起来:须“双肩”来扛的道义自然是着重,而文章实为道义服务。随着文化教育的逐年普及,能“文章”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而若是文章中早已失去了当年杨员外冒死弹劾权官的那般勇气和风骨,留下的不过是徒然一地废纸;甚至将软弱和污浊传扬。首先文章的内容须合乎道义。然而即使篇篇中充斥的都是正义的呼号,却成为“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也未免落于空洞和贫乏。孔子有云:“有言者不必有德。”如培根这样的哲理大家,对权力名誉、世事万千似是清透,而自己却因深陷荣名泥淖而最终身败名裂。“双肩”和“只手”是对青年人提出的更加具体的要求:承担责任须尽全力,而不可仅仅重于“文章”。文章必在道义之下、在道义之中,合为时而作,合为心而发。

(17)、二是说,严氏父子占了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建造房屋。

(18)、嘉靖帝很迷信,平时会定时搞一搞扶乩的把戏。

(19)、另一方面,严嵩很擅长迎合上意,是那种完全放弃尊严的迎合。在严嵩长年的努力之下,嘉靖帝对他产生了依赖,君臣间甚至培养出了感情,就类似乾隆与和珅那样的情谊。

(20)、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俺答汗再次侵犯大同、辽阳,仇鸾私通俺答汗的罪行暴露,急病而死,被皇帝下诏开棺戮尸。朝廷知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起用杨继盛,调山东诸城县令。他奉诏离任时,临洮百姓千余人依依不舍洒泪相送百里外,杨继盛挥泪与乡亲们告别,场面十分感人。

5、铁肩担道义朱志敏全文概括

(1)、杨继盛的浩然正气深得人心。《明书·杨继盛传》记载,朝审时,人们“夹道指目,劳以酒肉,袖白金而遗之”,以至阻断交通。都说“杨公天下义士,今得见之,幸也。”还有人指着杨继盛所戴刑具说,“奈何不以囊严嵩而囊杨公也”。

(2)、4杨万里,因宋光宗为其提写"诚斋"二字,故称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3)、杨继盛的“铁”“辣”风骨,寄寓了士人面对官场黑暗的不屈和愤慨;李大钊的“铁肩”“妙手”,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智慧和担当。钱穆的“双”“只”智辩,道明了个人对于道义与文章的价值判断。但是,我最喜欢依然莫过于杨联陞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只因他有平庸之下的凛然大义。

(4)、从此之后的17年时间,严嵩把左右逢源应用地贼溜,一路升到了尚书。

(5)、这说明什么,说明徐阶在嘉靖心里的份量重了,而严嵩在嘉靖心里的地位下降了。

(6)、这两条,通倭和犯上都占了,嘉靖帝自然是无法容忍。

(7)、而支持皇帝的那一派不用说,全都像坐着飞机一样,升职加薪了。

(8)、严嵩也算争气,虽然在科举之路中,多次受到家庭变故的扰乱,但还是在26岁那年,进京赶考,一举拿下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并被分配到了翰林院工作。

(9)、至于严嵩呢,这次是非常险,虽然恩师完蛋了,但是幸亏他还有一个特别要好的老乡,叫桂萼的,这桂萼简直就是严嵩的大贵人。

(10)、然而翰林院基层小文员的工作,让严嵩心理落差极大。20几年来,他一直被家乡人众星捧月般奉若神童,就连县太爷都把他当宝贝。现如今他走入仕途才发现,出身普通没有背景的他,就好像一个职场小透明。

(11)、得意忘形,祸患已至嘉靖帝整日穿着道士服,窝在宫里研究炼丹修道,政事交给内阁,而严嵩这个首辅又把控了内阁。

(12)、林润得知这件事,也感到愤愤不平,之前他就一直憎恨严氏父子。一个念头油然而生,干脆写一封奏折弹劾他们。

(13)、严d里一个主要人物,刑部右侍郎鄢懋卿,他立刻行动起来,营救严世蕃。

(14)、如果严氏父子再运作一番,重回朝堂也不是没可能。

(15)、凄惨落幕1567年,已经要了两年饭的严嵩,穿着破烂,整日食不果腹,他又老又病,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有时候只得露宿街头,天太冷的时候只好去坟地上的墓舍里避一避。

(16)、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