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拼音【文案97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6 09:25:44 浏览59

谭嗣同的拼音

1、谭嗣的拼音是什么

(1)、(zhōng)(gǔ)(gāo)(yún)(cù)(cǐ)(chéng)

(2)、种种原因使然,谭嗣同此后就逐渐与官场乃至钻营官场的人物皆少有来往,抱着“开一学派,合同志以讲明心学”“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的志向,和杨仁山(名文会,唯识论复兴的播种者、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金陵刻经处创办者)等人一起钻研佛学。杨仁山曾经考察过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先进科学技术,有数番充任外交使节随员的经历。在与杨仁山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谭嗣同听其纵论天下大势,增长了不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谭嗣同曾一度去了湖北,不久又回到金陵,决心致力维新变法理论的研究。谭嗣同在其住处的墙上挂着“世间只有心生灭,赚得悲欢傀儡亡”的警句,以激励自己。刊印了《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即蓼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隐庐笔记、远遗堂集外文)》,所谓“东海褰冥氏”即谭嗣同别号,谭嗣同借此对自己过去的旧学做了回顾和了结,并宣告自己今后不再研究旧学。他在金陵东关头寓所里,奋笔撰写《仁学》,宣传变法维新道理。

(3)、拓展: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自幼随父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中日甲午战后,愤国家积弱不振,求学京、沪,汲取新知。光绪22年(1896)著《仁学》,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后在湖南创办《湘报》,设南学会,宣传变法维新。光绪24年(1898),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后被捕入狱,慷慨就义,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工诗,现存200余首,多写社会现实及民间疾苦,如《六盘山转饷徭》、《出潼关渡河》等。有《谭嗣同全集》。

(4)、《聊斋志异·促织》:“既而得某尸于井。”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既而又愤怒地想定: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生路。”

(5)、世人读此诗时,常常争论康梁的出走是否有担当,而谭嗣同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去留肝胆两昆仑。”伟大事业的成功,舍生取义和薪火相传同样重要。殉道者的血色,让大众受到感召,看见希望;而活着的猛士,带领群众奋力前行。这首诗,不仅是烈士的战歌,更是一位政治家对战略格局清醒的评判,也是一位哲学家对历史规律的敏锐洞察。

(6)、清·谭嗣同《仁学》:“称震古烁今之仁政焉。”

(7)、部首:忄部                               

(8)、本书以最早全文刊发《仁学》的《亚东时报》本为底本,以《清议报》本、《清议报全编》本和国民报社单行本为通校本,详列各本异同,为进一步考索《仁学》写作与刊行中的史实,观照谭嗣同与唐才常、黄颖初、梁启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荟萃各本之长,刮垢磨光,并通过揭示《仁学》主要思想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导读,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信的《仁学》读本。

(9)、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中国面临挑战,也不乏机遇。时代轨迹中的士大夫精英,凭借资源和实力,又得风气之先,建功立业自是水到渠成。名重一时的维新派官员王照,曾上书言事引发礼部六堂官革职,后来潜心语言改革,编制的《官话合声字母》,成为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蓝本。“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遭遇家国变故之后躬耕诗田,发扬了“同光体”诗派,成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古典诗人。

(10)、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11)、这病是怎么得的呢?好,我们来看他行差踏错的第一步。

(12)、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13)、因此,如果我们都可以,我们才能既而穿着超短裙?

(14)、谭嗣同的《仁学》,在思想方面固然可算是一种大胆的作品,在文学方面也有代表时代的价值。……这一节不但材料可以代表当时的科学知识,他的体例也可以代表当时与二十年来的“新文体”。谭嗣同自己说的骈文的体例与气息,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但我们拿文学史的眼光来观察,不能不承认这种文体虽说是得力于骈文,其实也得力于八股文。古代的骈文没有这样奔放的体例,只有八股文里的好“长比”有这种气息(上例中,水与烛一比及陶埴与饼饵一比,最可玩味)。故严格说来,这一种文体很可以说是八股文经过一种大解放,变化出来的。

(15)、五行:水 笔顺:竖、点

(16)、 饮酒吃粽念屈原,端午是一种爱国精神;龙舟之上展风采,端午是一种拼搏精神;祝福团圆把家念,端午是一种人文精神。端午节,传递正能量,祝幸福平安!

(17)、Kindnessandfriendship

(18)、抄是一个汉字,读作chāo,本意是指誊写,照原文写,搜查而没收,走简捷的路,该字在清代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中有记载。

(19)、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0)、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道随器变、体用同源、变法变器等思想观点比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都更科学和进步,里面蕴含着与时俱进、从问题出发的认识论,比较接近实事求是的思想。谭嗣同跟晚清考据学者不同,跟清议官僚不同,沿着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把晚清民族危机中产生的经世思潮、洋务思潮推向了维新思潮新高度,为维新思潮和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潮做了哲学的准备。他虽然有很急躁和激烈的情绪,但他在方法上坚持了秉中而执两的态度,在矛盾冲突十分尖锐、经济社会急剧裂变的条件下,这种中庸之道、中正方法实在是最好的选择,胜过了“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作为那个时候那么年轻的他,真是难能可贵。

2、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事诏”,推行新政。六月十三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谭嗣同,其奏曰:“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天才卓荦,学识绝伦,忠于爱国,勇于任事,不避艰难,不畏谤疑,内可以为论思之官,外可以备折冲之选。”光绪皇帝阅后即令江苏督、抚将谭嗣同送部引见。时因谭嗣同患病,不能立即进京。七月三十日,光绪皇帝再次饬迅来京引见。八月三日,谭嗣同自武汉到金陵领取咨文北上,八月二十一日到达北京,寓浏阳会馆。九月五日,抱病觐见光绪皇帝,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2)、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维新派领袖。甲午战后创办浏阳算学社,开维新运动之先声。后又参办金陵测量会、上海不缠足会、女学堂,于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群萌学会等,主张修建湘粤铁路。后入京委为军机章京,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因不愿出走而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首。其著述《仁学》为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梁启超称之为“禹域未有之书,众生无价之宝”。

(3)、例句:望着母亲的遗像,女儿恸哭失声,哀痛欲绝。

(4)、究竟怎样的人生观才叫“仁”,怎样的政治制度才叫“仁政”,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谭嗣同在《仁学》中开宗明义:“仁为通,通之象为平等。”

(5)、一个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并因此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6)、他在险峻逼人的崆峒山感受到的,竟是生命的明丽:

(7)、谭嗣同的一生大放光华、照耀后人的有两件事:一个是他的慷慨就义,再加上他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极大地放大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唤醒时人,激励后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剑胆琴心的大美,打动了亿万人。

(8)、原因是,谭嗣同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家。用他的诗形容,就是“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

(9)、“五四”的火炬照耀下的一代青年,北走苏俄,南下乡野,终于找到了劳工神圣、世界大同的真理。而他们常常动情地回忆起的,是《仁学》对自由平等的启蒙……

(10)、正如他十八岁那年在《望海潮·自题小像》中写到的:

(11)、(4)抄写如:抄集(抄录编集);抄白(抄本;副本)。

(12)、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13)、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

(14)、他死了以后,他媳妇李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15)、河hé流liú大dà野yě犹yóu嫌xián束shù,

(16)、谭嗣同的仁学既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与生存意志之召唤的自觉应答,又是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世界主义”(梁启超语)。“谭嗣同回答了当时时代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就这两点上说他不愧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大运动的最高理论家,也不愧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代表时代精神的大哲学家”(冯友兰语)。

(17)、▲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左起叶觉迈、谭嗣同、王史、欧榘甲、熊希龄、韩文举、唐才常、李维格

(18)、香草美人是古代抒情诗的传统,以男女恋情比附君臣际遇。在哀婉动人的辞章中,无数才子甘心自比卑微的怨妇,而谭嗣同笔下的少女,却自有别样的风骨:

(19)、                ——《崆峒》

(20)、这就触动了清王朝的核心利益。按道理说,清王朝的核心利益,也应该是谭嗣同的核心利益——没有清王朝,他爹去哪里做巡抚?他跟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不一样,那些人都是穷屌丝,他可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啊!

3、

(1)、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慟tòng                                          

(3)、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d人。

(4)、他死了以后,他那位做大官的老爸也受到牵连被开除公职送原籍监管,后来在忧愁和恐惧中死了。他也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5)、(1)极其悲痛(verygrieved;sorrowful)

(6)、今逢《仁学》发表120周年,为纪念谭嗣同的挚友、《仁学》首次全文刊发者唐才常逝世,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重要的四个版本的《仁学》进行汇校,厘清版本关系,澄清《仁学》写作和刊行中的前人谬说,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忠实展现各本面貌、文字校订准确可信的版本。

(7)、部首:卜 结构:单一结构 繁体:卜

(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更让北大成为一块精神的圣地。

(9)、                ——《潼关》

(10)、山shān入rù潼tóng关guān不bù解jiě平píng。

(11)、《仁学》的思想洞穿历史长河,解决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沟通与和解的大问题,蕴含着伟大的天下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精神,这可能是很多学者和政治家称颂这本书的原因。

(12)、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刚刚在金陵写完《仁学》著作的谭嗣同,还在江苏候补知府“候缺”期间。当时,谭嗣同二哥谭嗣襄之子谭传炜,随谭嗣同宦游金陵。谭嗣襄32岁英年早逝,彼时谭嗣同又膝下无子,对侄儿谭传炜疼爱有加,视为己出。谭家世代注重子弟教育,彼时金陵尚无谭传炜课业老师适合人选。无奈之下谭嗣同只得临时延请同乡好友刘善涵、黄颖初,先后暂为谭传炜授业。后来有人推荐湖南浏阳籍的邱惟毅以就西席。于是,谭嗣同写信寄往家乡,希望邱惟毅能到金陵,担任谭传炜的家庭教师。

(13)、谭嗣同一生留下的照片极少。存世的照片仅有3张。其中,谭嗣同的“武士装像”流传甚广,曾经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裁剪编辑后选用。然而关于这张照片的背景一直鲜为人知,也未尝有人考证。

(14)、是古代文章的一种文体,相当于***考,***记,***传之类。

(15)、精研清诗的学者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以水浒一百零八将及其特点、位次比喻晚清诗坛,将谭嗣同点为地暴星,所作评语为:“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地暴星丧门神鲍旭在水浒众家头领中,专司与天杀星黑旋风李逵冲锋陷阵,于此可见谭嗣同给时人留下的印象,是勇于冲锋陷阵,摧枯拉朽,杀人不眨眼,亦不惧一己之生死的。后人评价谭嗣同,固然有敢为人先、勇于革新的褒扬,也不乏缺乏经验、盲目冲动、破坏多于建设的指责。然而事实如何呢?谭氏自己的著述里,对于“流血”记述颇多。其中固然有“杀人”者,但更多的是对他人流血的悲悯。如《儿缆船并叙》:“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这种悲悯,通过作者的深刻思考,上升为其思想“仁学”,其中表达了对破除人我之见的追求,和对因人我之见、上下之隔而形成的专制杀人的反抗,如《六盘山转饷谣》:“马足蹩,车轴折,人蹉跌,山岌嶪,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在《酬宋燕生见赠诗》的自注里,他说:“伦而不言天人,已足杀尽忠臣孝子弟弟,于吞声饮泣莫可名言之中,乃复有纲之残酷济之,所谓流血遍地球,染大地作红色,未足泄数千年亿兆生灵之冤毒,悲夫!”

(16)、他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写《仁学》,梁启超对《仁学》的评价很高,他说我们写不出,我们也不敢写。梁启超说,谭嗣同是这个时期学术和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就是在中国思想启蒙没有开始之前的最黑暗的时候,天上划过的一道流星,所以后来无数人都追随他,到今天我们都得纪念他,而且会永远地纪念下去。

(17)、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18)、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最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19)、“……出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缘山(大约为今之城西五台山,笔者注)麓行,得随园故址焉。……又过谒湘烈士祠,民国初元(大约在1912年前后,距谭嗣同杀身成仁仅十余载。笔者注)建,以祀谭嗣同者。戊戌政变,同时死难者凡六人,余最所钦慕者,惟谭君。今瞻仰其庙貌,英风毅魄,俨然犹在人眉宇间。复循山行至清凉山……”

(20)、林徽因、张奚若、陈雪屏、钱端升、张慰慈、陶孟和、傅斯年等相聚胡适家中,众人相对凄惋,张奚若恸哭失声,林徽音溘然泪下。

4、

(1)、 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贯穿于他办报的始末.

(2)、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3)、明朝的遗民王船山看到了这一点,他有一段名言:“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王夫之《周易外传》)他认为“道依于器”,颠覆了自古以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定势。谭嗣同很喜欢这段话,曾多次引用。但是时过境迁,谭嗣同面对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如果说道、器之辩还是讲哲学的话,体、用之争纯粹是讲政治了。张之洞的《劝学篇》是讲“中体西用”的经典,主张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技艺,并以这种新技艺“补”专制旧制之“阙”,“起”清廷统治之“疾”。张之洞的公式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劝学篇》在朝野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都从理论上予以了批判。

(4)、谭嗣同是晚清维新运动四大思想家之其《仁学》在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堪称思想史上的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众多《仁学》整理本,都未能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本,以致在文字上未能足够权威准确。

(5)、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6)、释义:时间连词。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句头,表示上文所发生的情况或动作后不久。

(7)、(本文作者系知名湖湘文化研究专家、湖南商学院文新学院院长、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原标题《天道轮回读》,本文有删减)

(8)、本来“道”和“器”是古老哲学概念,具有中国哲学特有的模糊性,人们一直认为,“道”是原则、理念、是形而上的,属于精神范畴;“器”是工具、器物,形而下的,属于物质范畴。明、清以来,以道为体,以器为用,重道轻器,重义轻利,坐而论道,空谈心性,骄妄虚空,不务经济的传统士风,已经积习深厚,到了足以亡国之地步。

(9)、谭嗣同的生死抉择,为维新派、乃至中国盘活了整个局势。

(10)、无疑,马关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但它同时亦是一个神奇的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卖国条约屡见不鲜。但卖国兼神奇的,恐怕没有比得上马关条约的。

(11)、没有马关条约,日本人就来不了辽东半岛。他来不了辽东,哪儿会有九一八事变?而没有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也不会屁滚尿流的往陕西跑,他不去陕西,哪儿有什么西安事变?

(12)、秋qiū风fēng吹chuī散sàn马mǎ蹄tí声shēng。

(13)、封建经济把求新求变、互通有无的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闭关锁国,表面上获得了安定,却窒息了社会的活力,阻碍了人性的健康发展,“游惰困穷,至于为人翦灭屠割”。

(14)、 人生在世留美德,追求事业要执著。爱国精神大发扬,感恩创造新生活。律己善举多作为,言行文明才快乐。齐心同走和谐路,携手共唱幸福歌。

(15)、还是有不少后人记着这个谭嗣同的。谭嗣同的书斋叫“莽苍苍斋”,田家英因为仰慕他,便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小莽苍苍斋”。当然,跟谭嗣同一样,田家英的命运也不值得羡慕。

(16)、拼音:tòng                        

(17)、如《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18)、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仁爱精神,就是博爱、忠恕、尊重和平等,来自上三代中华先民的美好价值。孟子把这种价值用到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最初的孔孟之道充满了人文主义温情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孔子又讲,“克己复礼为仁”。“仁”就有了另外一个注解“礼”。什么是“礼”呢?“礼”是“周礼”,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秩序,就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关系和等级秩序,维护一种特定的不平等。“仁”是核心价值观,讲爱,讲平等,“礼”是行为规范,讲等级和亲疏,讲不平等,既矛盾又统两千多年来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和衰弱。

(19)、他为什么会走错这一步呢?在马关条约之前,他在浏阳与好友唐才常办了一个“时务学堂”——这位唐才常也是烈士,只是比谭嗣同多活了几年——就是这个时务学堂,成了谭嗣同的舆论阵地,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公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20)、“既而”造句:今世的生活,犹如我从云中降下雨水,植物得雨,就蓬勃生长,既而零落,随风飘散。

5、

(1)、改良派变法维新的经济政治思想到谭嗣同这里算是达到了最高的哲学升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强遇了一个“变”字,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突出了进化发展,然而只有在谭嗣同这里,所有这一切才被抽象概括为“仁一通”的宇宙总规律。从而在哲学上,谭嗣同比康有为也就具有了更高的代表性。

(2)、 公司对宗教和爱国精神的见解,被融入到节目里.

(3)、正值石知县身死,即往抚尸恸哭,备办衣裳棺木,与他殡殓。

(4)、世民得高祖手敕,避免了对高祖加以兵刃之最坏结局,大喜过望,乃投入高祖怀中吮乳恸哭。

(5)、(qīng)(tán)(sì)(tóng)

(6)、(1)(形声。从心,动声。本义:大哭)同本义(wail)

(7)、《仁学》体现出一个思维特点,就是传承和变革的关系把握得比较好,这也是一直困扰中国的一个大问题。

(8)、时为1916年农历八月。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金陵城西的清凉山等地标、对应方位十分吻合,彼时谭嗣同祠大致可知在南京市鼓楼区随园与清凉山之间,应为不误。可惜文献、实物不足,唯遗文字寥寥耳。

(9)、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回到住地的同时,袁世凯已经来到荣禄宅邸。

(10)、谭嗣同《仁学》的最伟大之处,是它打开千年“礼教”的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的真义,并赋予“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11)、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12)、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两百六十多年统治者一直生活在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性的焦虑之中,纲常名教加上严厉的闭关自守和思想钳制,以道德教化、科举仕途、文学艺术推行纲常名教,爱情、亲情、人欲、人性被森严的礼教扼杀,中国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人性的欢乐、创新的能力,整体素质下降,民族精神沉沦,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两千年来道统、法统延续下来,人道、人性丧失殆尽,儒家思想被彻底阉割了。近代思想家中,谭嗣同最先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对“礼”、对“名教”、对“三纲五常”发起了猛烈的批判。他写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仁学·十四》)“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仁学·三十七》)

(13)、烈士的光环太过耀眼,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立体的谭嗣同:他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以芬芳悱恻之语写尽祖国大地山川;他是一代侠士,以勇猛精进之姿祛除封建专制之魅;他是开一代新风的哲学家,以参天竞物之心叩问整个宇宙大我的涯际。

(14)、“潼关谭嗣”不是一个词语,它指的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写的一首诗,名为《潼关》。

(15)、西哲尼采有云:凝望深渊过久,深渊亦回以凝视;缠斗恶龙过久,自身亦化为恶龙。

(16)、 从汉到今,人们对屈子个性精神与爱国精神两个方面的争论与探讨,最为本质地反映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17)、释义,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可以震动古人,显耀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