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篇翻译完整
1、论语二十则注解及译文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1-15章
(2)、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3)、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5)、(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8)、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9)、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红楼梦》中的各种谐音隐义,曹雪芹下了好大一盘棋!
(1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3)、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4)、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1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1-26章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21-26章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20)、(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2、论语二十二篇翻译
(1)、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3)、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9)、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10)、(⑴)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11)、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心里,乐在见于外。
(12)、(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郸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3)、我在兰州时间不到三年,忽然接到通知,调我回北京,到中华书局报到。兰州有人说:“有大学教授不当,却调到书局去卖书!”以为我再度被“贬谪”,这些人是对中华书局不了解,我也只好心中暗笑。来到中华书局不久便有一张大字报是点我的名的。对我开了一次批判会,既没有任何事实,谈不上揭发;也没有举出任何罪证,只是空空荡荡地说我如何不老实。我当时想我又不是自己要求调来的,有什么不老实?怎么调我来的经过我事后才了解。后来我才领悟到,这是承袭了宋太祖立下的规矩,先打一百杀威棒。对新进本单位的右派,实行所谓“打威风”之谓也。我那时“戴罪立功”还来不及,何威风之有哉!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人民日报:48句经典《论语》,治国齐家,为人处世,受用一生!
(17)、(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9)、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0)、(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论语二十则原文
(1)、次要关键的词是“已”字,“已”字旧有三说,孙奕说:“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程树德却说“‘已’者语辞,不训为‘止’。”而《晋书·索传》说:“攻乎异端,戒在害己。”似乎把“已”字误认为“自己”的“己”字。至于“异端”,尤其有不同解释,自然不是孟子时代的杨朱墨翟之说,也不是韩愈时代的佛老和和尚道士。有人认为是老聃之说,那是误认为老聃在孔子前,至少今天所传《老子》的著作和流行是在孔子和《论语》以后。我研究了《论语》的词法和句法,采取了孙奕的说法。
(2)、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3)、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4)、(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5)、白话释义: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7)、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9)、第在孔子以前,古代文献都由公家掌握,因之文化知识也由贵族垄断。民间既没有教师,也没有书籍(古人叫“简策”)。孔子虽系贵族的没落者,却能得到公家所藏简策,不但学习,而且整理,并教给学生。
(10)、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11)、(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譬如《为政篇第十六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虽只八个字,却“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程树德《集释》案语)。歧义之所以产生,最大关键在于“攻”字意义的确定。何晏《论语集解》说:“攻,治也。”黄侃《论语义疏》说:“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这几家以至另外许多家都把“攻”解为“治”。“治”不仅是学习研究,也包括实行、传播。孙奕《示儿编》却说:“‘攻’如‘攻人之恶’之‘攻’。”这一说不始于赵宋,南朝任昉作《王文宪公集序》曾说过:“攻乎异端,插图归之正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也说:“《周书》设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将“攻”字改作“恶”字,也是和攻伐解相近。其后清末民初的王闿运作《论语训》也说:“攻犹伐也。”(但他释这句的整个旨意却错了。)
(14)、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1-15章
(16)、蒙曼读经典07《水浒传》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1-42章
(19)、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2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4、论语二十篇翻译完整版
(1)、◆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6-10章
(2)、注释:温:温习,复习。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3)、8子曰:“君子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5)友不如己者过(7)则勿惮(8)改。”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1-25章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11)、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12)、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3)、(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4)、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7)、1-12年级208篇古诗文学习指导(友情链接)
(18)、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19)、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20)、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5、论语二十篇翻译完整版及注释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3)、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16-20章
(5)、(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6)、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7)、(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8)、白话释义: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10)、《论语译注》是久负盛名的名家力作,是阅读《论语》的必读之选。此次精装印制,典雅大气。
(11)、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12)、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4)、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6)、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17)、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8)、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19)、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2)、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3)、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4)、◆《被翻译成四十多国文字,看哭无数人-疯娘》
(5)、白话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白话释义: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3)、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4)、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6)、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5章
(18)、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9)、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20)、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1)、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左图为孔子夹谷会齐王)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白话释义: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4)说:音yue,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10)、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1)、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