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佛经(文案精选10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9 11:05:58 浏览59

佛经经典有哪些

1、佛经大全经典名句

(1)、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 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2)、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3)、2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4)、2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

(5)、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6)、3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

(7)、虽然解经有深有浅,但是只要下一番功夫,相信都会有所了解和受益。

(8)、1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大方广佛华严经》

(9)、《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10)、1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11)、经典那么多,每一部经都是废物,每一部经都是无价之宝。就拿《兵法》来说吧,闲来无事的时候,兵法就是一部废物的经,放在那闲着呢,等到打仗交战的时候,兵法就是无价之宝。

(12)、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13)、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14)、1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大般涅盘经》

(15)、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16)、知见立知,即无名本。--《云关禅师语录卷之六》

(17)、四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8)、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佛说四十二章经》

(19)、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楞严经》

(20)、八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佛教经典佛经

(1)、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世了,就念念《地藏经》超度超度。如果这样去理解,就把《地藏经》划到小乘的经典了。

(2)、3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优婆塞戒经》

(3)、300.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

(4)、四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6)、四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7)、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苏东坡

(8)、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四十二章经》

(9)、20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大乘起信论》

(10)、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欲海回狂》

(11)、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12)、30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十住毗婆沙论》

(1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14)、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欲海回狂》

(15)、三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6)、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经》,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经》,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

(17)、2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优婆塞戒经》

(1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9)、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净土生无生论》

(20)、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3、佛经 最经典

(1)、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2)、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4)、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5)、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省菴法师语录》

(6)、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7)、1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是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

(8)、1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太上感应篇》

(9)、2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

(10)、2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大方广佛华经》

(11)、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华严经》

(12)、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3)、1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赞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七自赞毁他戒)--《梵网经》

(14)、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又和法华是一样的,众生当下听懂当下证果成就,低了是阿罗汉,高了能到大菩萨,不要修,听懂的当下成就,《法华经》里8岁的龙女甚至当场听懂当场成圆满佛,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真是绝无仅有)

(15)、3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16)、1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大方广佛华严经》

(17)、有人讲万法平等,那佛为什么又讲《法华经》是经王,其它经就是戏论?无分别不妨分别,在没明心见性之前就是不平等,等你明心见性之后,有没有哪一部经不是《法华经》,《地藏经》、《华严经》是不是《法华经》?《圣经》、《伊斯兰经》是不是《法华经》?天文经、语文经、物理经、化学经、牛经、马经、苹果经、金戒指、金耳环经、牛屎经、狗粪经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这叫万法平等;没有明心见性而讲万法平等,就是废话。所以什么时候平等,什么时候不平等,要搞明白了,这个不是讲口头禅。法华楞严把三藏十二部经,乃至一切万法统统归纳为一法,都是佛法,这是“大乘”、“一佛乘”,绝对没有排除小乘,但是它是通过排除小乘,而达到圆融小乘,法华楞严“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而把一切的万法通通提升为“法华、圆教大法”。

(18)、1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

(19)、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20)、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4、佛经最经典的是哪几部

(1)、2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3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法句经》

(3)、3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归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4)、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5)、四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6)、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7)、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大方广佛严经》

(8)、3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9)、二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3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11)、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12)、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3)、3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1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15)、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16)、《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菩萨章》、

(17)、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径中径又径》

(18)、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19)、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20)、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5、佛经十大经典

(1)、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2)、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2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地藏菩萨本愿经》

(4)、也叫《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国的文法应为到彼岸。其意义如中国人的成语‘到家了’很接近。如画画功夫纯热,说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圆满之义。般若波罗蜜多即‘究竟圆满之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有差别。

(5)、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6)、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蕅益大师

(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蕅益大师

(8)、2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乐行品第十四)--《妙法莲华经》

(9)、七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0)、3佛言:净心修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1)、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12)、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

(13)、3归元性无方便有多门。--《大佛顶首楞严经》

(14)、2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15)、三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6)、2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六祖坛经》

(17)、今天大般若宗书院分享401句佛教经典名句。

(18)、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19)、3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20)、尔若魂销无把握,但想一误入地狱。尔若欲火难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1)、2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

(2)、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3)、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4)、1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优波塞戒经》

(5)、“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6)、1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佛遗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