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名字
(1)、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4)、在决定三分天下的最大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中,《三国演义》里把最关键的决定因素——风向——给了诸葛亮,但是这只是小说里的桥段,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这事的不可能。翻阅《三国志》,我们可以知道,整场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打下来的。
(5)、到了密室,美人没见到,却见徐氏义正言辞地痛心大骂:妫览无耻小人,既杀害我的丈夫,又贪图我的美色,这等死有余辜的人,且叫你看看我的手段。
(6)、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7)、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8)、可以说,三国时期本就是冷兵器时代,谁的力气大谁就会在战场上多一份胜算。这次对决中,吕布虽武艺冠绝天下,却被张飞一句“三姓家奴”气得哇哇怪叫,以致于在阵前自乱手脚。如此看来,通过语言扰乱对手的心智、降低对手力量的发挥,又何尝不是一种克敌制胜的手段?
(9)、正因为有这些优秀的后继者,曹操才会有底气信心十足地说出“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的话。
(10)、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11)、说的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
(12)、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13)、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14)、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
(15)、诸葛亮骂得狠,不带脏,敢用忌技(缺、奴、咒),分寸掌握得好。效果特佳!雅士骂风,令人佩服。
(16)、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17)、站在一边观战的刘玄德心中暗想:我这会儿不出手帮兄弟一把,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三兄弟联手,共同围攻吕布,四人混战在一起,刀光剑影,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18)、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19)、这篇檄文大有横扫千军之势,但不曾想,它不但没能伤害到曹操,反而还帮了曹操。
(20)、而诸葛亮如果要说赤壁之战中的功绩的话,那么只有一点,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之前,孙权畏惧曹操的实力,狐疑不决,这个时候,诸葛亮出使东吴,当然并没有“舌战群儒”的名场面,而是直接面见了孙权,劝说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80字
(1)、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孟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2)、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3)、命令打开城门,派几个老兵在打扫卫生,自己带两个儿童在城楼上面弹琴,司马懿的兵来到城外,看到四个城门大开,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马懿命令按兵不动,自己上前一看,看诸葛亮神情自若、琴声不乱,怀疑有伏兵,这才命令撤军。
(4)、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5)、“君知其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6)、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7)、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8)、总之,在内政的处理上,诸葛亮处理得相当出色。就像陈寿所总结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9)、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10)、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
(11)、曹操这段痛骂,可是大有讲究。要知道,在父子相传的封建时代,君主之间的比拼往往是家族式的,通常延续到子孙的比拼。所以,曹操如此骂刘备并不意外,他认为同样是将领,他们最终比的应是潜力、应是底气,应是“谁会笑到最后”。
(12)、但是写几句诗要琢磨两三年才能写出来吗?有时候还真是因为你要想到底用什么样的词句才能把这件事情表达出你内心想表达的情感呢?所以贾岛他作诗是讲究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煞费苦心。选>
(13)、赤壁大战点将截营、巧占荆州、七擒孟获,可谓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可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垒,棋逢对手。司马懿拒不出战,令诸葛亮大伤脑筋。尽管空城计、妆神割麦、火烧上方谷、五丈原撤兵,他都比司马懿棋高一着,然连年动众伐魏,出师未捷身先死,原因主要是,每当取得重大胜利时,总有各种原因破坏他的战略计划,功败垂成,在这中间也暴露出诸葛亮性格弱点——近人情与不近人情的矛盾。
(14)、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15)、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16)、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是这样写的“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诸葛亮面对的是20多人。可是小编仔细看了一下,诸葛亮面对的主要是七个人。分别是,张昭首先发难、虞翻其次、然后步骘、再来薛综、又出陆绩,严峻出难,最后程德。这七个一起说诸葛亮,可是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不是盖的,说的他们哑口无言!
(17)、(1)张艾加,三国人物分析——诸葛亮(J).新教师,2016(25):45-
(18)、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19)、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20)、曹操这是在说,你这个卖草鞋出身的刘备,经常使用义子刘封抵抗我的进攻,让人头痛不已。等我叫来我黄须小儿曹彰,一定把你的义子剁成肉泥。曹操是在自涨士气——虽然我现在出师未捷,但我的后继力量一定会压倒你刘备。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简易
(1)、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2)、在《三国志》里,陈寿是这样评价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里陈寿明确的说,军事不是诸葛亮的特长。
(3)、民间骂人之法,往往将对方的辈份或年龄骂到自己想要他达到的那个地位,因为想要在骂战中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比如骂小孩,可以骂为“你这个嫩爹!”小孩的辈份发生了变化,错位了,虚高了,但又得用“嫩”将骂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还可避免别人以为是真爹。
(4)、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东联孙吴,北距曹操。
(5)、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6)、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7)、此场三英战吕布,可谓是三国时代最惊险的武将大比拼。精彩绝伦的场面让人心惊肉跳,惹得众将无不称口叫绝。吕布虽然是当时第一好汉,奈何也挡不住刘关张三兄弟猛攻。他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机会,纵马逃了出来。
(8)、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9)、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10)、听见有人骂他,吕布大为恼火,弃了公孙瓒,转过身来找骂他之人决战。张飞武艺虽不如吕布,但也是三国时期一流的高手,双方连斗五十余合,但仍旧不分胜负。
(11)、罗贯中先生字字珠玑,生花妙笔,《三国演义》可谓章章经典,可远不止20个故事!
(12)、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13)、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14)、“六出祁山”,本来就是不成立了,因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出了祁山。
(15)、没过几年,曹操和刘备相继去世,但他们后人间的斗争还在继续。
(16)、用人失误。马谡深得孔明的赏识与喜爱。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与孔明私交甚好;马谡熟读兵书智谋过人,尤其是在孔明平南亲征出发时,马谡深情款款相送,和孔明探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大战方略,与孔明不谋而合;而且马谡认为,南方要不平定,北伐中原就有后顾之忧;平南只有让南王心服,北伐中原才能有巩固的后方。这样的见识,更让孔明觉得孺子可教。孔明把街亭交给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既有出于培养年轻人的考虑,也有对马谡的偏爱,表现了诸葛亮很有人情味的一面。但是,近了人情,却不料失了街亭。他为了整肃军威,杜绝违反军令,临阵败逃,不顾蒋琬等人的说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悔不当初,没听刘备临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不能避免用人失误的问题。
(17)、这时黄盖命令“放火!”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曹军会被东吴军打败吗?到底最后谁获得了胜利呢? 赶快点击下面的视频来看看这究竟视怎么一回事吧!
(18)、关于诸葛亮军事上的贡献,恐怕是被《三国演义》小说误导最多的地方。
(19)、到了约定的报仇日子,徐氏先召孙高、傅婴二人,让他们带着士兵悄悄埋伏在密室之中,然后祭拜了亡夫,将孝服收了起来,一番梳洗打扮后,言笑自若地接待妫览。
(20)、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
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经典故事600
(1)、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
(2)、二是使用“国骂”之技。中国很长时间的国骂是“贼”,是从春秋的“盗”演变而来,从汉代一直骂到袁大头,均称“贼”或“国贼”。孔明骂王朗为“苍髯老贼”。
(3)、一提“骂”,有人就狭隘理解为“骂脏话、骂下流话”,其实“骂”的含义宽得多;对于“骂”,有人不屑一顾,以为那是好人不该沾的恶习,其实只有“中华的脊梁”才懂得真骂,才在关键时刻敢骂,才骂得出水平,才会让骂名骂风永垂青史成为经典,才能够“嘻笑怒骂皆文章”!读一读我国的名著,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中国名著多有骂词,十分精彩,且合于骂技之法,我发现三大名骂就出自:《三国演义》、《红楼梦》、《射雕英雄传》三部名著。它们应该成为中国名著经典三骂。
(4)、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一直被大家喜欢,改编成的影视剧、游戏每次都还是备受关注,那在三国里还有哪些被人提起的故事和人物呢,不知道《我的帝国》里有没有你要的答案?
(5)、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6)、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于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于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什么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7)、就在这个关键时期,魏国的曹丕就想趁机攻打蜀国,他派了五支军队攻打蜀国。刘禅知道后吓得六神无主,赶紧去找诸葛亮,想请他帮忙。大臣们却告诉刘禅,诸葛亮生病了不能来上朝,于是刘禅亲自出马去了诸葛亮的家中,然而他却看到诸葛亮正在悠闲地望着池中的小鱼。
(8)、身后,吕布骑着赤兔马一路猛追,速度像风一样快,眼见要赶上公孙瓒了,吕布举起方天化戟就要往公孙瓒后心刺去。
(9)、但是,曹操出师不利,先是在定军山折了手足夏侯渊,接着被诸葛亮用疑兵之计逼退,粮草又被张飞夺走。一路坎坷受阻,曹操心中着实气愤。
(10)、而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里边,提出类似建议的更多。
(11)、总结:历史的烟尘散去,英雄们都变成了传话和故事,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使得扭曲和遗忘不断发生。诸葛亮的故事大概是一个扭曲的典型,笔者不是为了评判或者否认,只是为了看清历史真相,尽量做一个客观的人。
(12)、除了君主间的对骂,臣子间的对骂也十分精彩。甚至还上演了一出“因对骂而引发的血案”。
(13)、徐氏的丈夫孙翊系孙权之弟,性格与张飞差不多,刚烈过人又喜欢喝酒,每次醉后都鞭打部下,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孙翊任丹阳太守时,督将妫览、戴员二人设计杀害了他,并将杀人之罪嫁祸于部将边洪。
(14)、为夫报仇后,徐氏遂重穿孝服,将妫览、戴员的首级祭于孙翊灵前。孙权自领军马至丹阳,见徐氏已杀妫、戴二人,便任命孙高、傅婴为牙门将,令守丹阳,又让徐氏归家养老。
(15)、此后诸葛亮的军事贡献,主要在“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上。
(16)、三国演义诸葛亮的故事4: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