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
1、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合集
(1)、体例没有个标准.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2)、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3)、我认为这十首古诗最好背,当然因为个人喜好不同,答案不是绝对的,希望各位老师指教!
(4)、《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5)、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意境已出,下句则直接抒情:“等是有家归未得”,为何有家不能归呢?思乡之情,便解释的通前两句的“寒食”、“萋草”、“麦苗”、“柳堤”等等惆怅愁绪的意象了!异乡为客,思乡情切,然而却是“归不得”,何等无奈。结尾再次写景,以杜鹃悲啼的意象将这种惆怅无奈的悲情更加深化。
(8)、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9)、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妇女,弹完瑶瑟后,无法成眠,看着如水的碧天,听着凄厉的雁鸣,但无人知晓,月儿自明。此诗妙处,在于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诗中无一怨字,而怨意自见。
(10)、金陵凤凰台,金陵即今南京。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金陵凤凰山,于是在此筑台,山和台都因此得名。
(11)、三山,山名,又名护国山,在今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12)、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3)、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14)、严羽的《沧浪诗话》有这么一句: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崔颢的《登黄鹤楼》就是这一种吧,上半首完全就是古体诗,下半首是标准的律诗。
(15)、紧接着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则从回忆回到现实,江南好风景依旧,诗人所面对的却是“落花时节”,凋零衰败,意蕴极深!而这“好风景”恰恰成为乱世衰败、身世漂泊的最好的反衬。开元盛世,已成过去,昔年盛况,如今凋零,而经历过那个盛世的老朋友们,也都颠沛流离!对这一场盛衰之变,不需过多感慨,娓娓道来,却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沧桑!
(16)、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17)、译文: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
(18)、✎诗人摹情写景的本领是高超的,“烟花三月”句被目为“千古丽句”,末两句写不见孤帆,只见长江,也确是在楼上送客的光景。
(19)、此诗前半截极写将士们的英勇杀敌,壮烈牺牲。后半截一转,转为对战争造成的不幸的控诉:牺牲的将士早已变成一堆堆白骨,可他们的妻子还在梦中盼他们回来团圆,读来令人酸鼻。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认为短短四句,胜于一篇《吊古战场文》
(20)、释义: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2、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李白
(1)、释义: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醉卧”两字,可以理解为将士的旷达语,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感慨。
(5)、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北和洛阳,乍听喜讯涕泪洒满衣裳。再看妻儿老小一扫往日的愁容,一边收拾诗书一边欣喜若狂。一整天放声歌唱开怀畅饮,在万木青葱的春天正好作伴还乡。先从巴峡乘船越过巫峡,然后取道襄阳返回洛阳。
(6)、一首宋词,短短五十六个字,却写尽了人之一生
(7)、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寓所西阁夜中所作。《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8)、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另外还有常建的一首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这样的偷春体,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还是三仄尾,后面也会说到。
(1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9 《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
(13)、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
(14)、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5)、那么这里的烂柯人所指的是王晋一个叫王质的人,据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看到两个老人在树下下棋,他好奇在旁边观看,等到两人下完了棋,他回到家里时,世间早已过了一百年。诗人在这里使用这么一个典故,正是告诉世人,他历经了苦难,吃过了无数的苦头,现在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变了,自己也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
(1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此诗描述远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极力形容泰山之大、之奇,它横跨齐鲁之地,山前山后,一明一暗。五六两句写望泰山的主观感受:层云荡胸,激荡胸中正气,归鸟入目,顿觉眼界大开。末两句,更表现了诗人泰山般的胸襟与抱负。
(18)、这是一首咏史诗。南京为六朝名都,六个朝代的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匆匆而过,今朝看来,恍如一场梦。只有江山依旧,柳色依旧。作者感慨遥深,因为题诗之时,唐王朝也快要灭亡了。一说此诗乃题画诗,待考。
(19)、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
(20)、吴宫、晋代,三国时东吴建都金陵,东晋南渡后也是建都金陵。
3、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37首春雨议文
(1)、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斛斯山人为一个复姓斛斯的隐士。荆扉以荆作门扉,借喻茅屋。此诗前四句写作者从终南山下,五至八句写到斛斯山人家,末六句写共饮酒高歌,自得其乐的状况。笔墨凝练,写景写人,都很传神。
(3)、释义:月亮初升时秋露已经稀微,身着单薄的罗衣并未更换别的衣裳。漫漫长夜满怀深情地银筝拨动,心中害怕独守空房,不忍进屋睡觉。
(4)、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5)、前面提到,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是有意模仿崔颢的《黄鹤楼》,但模仿的是技法,内容与情感均出自他自己的诗心。
(6)、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7)、还有僧人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也是通篇不对仗。
(8)、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9)、所谓的“近寒食雨”、“著麦苗风”也就是雨近寒食、著风麦苗,那么诗人为何要用这般怪异的节奏写成这样呢?实际上,诗人是为了将“雨”与“草”、“风”与“柳”构成更密切的关联,四种意象组合之下,形成一种哀婉凄迷的意境。
(10)、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11)、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2)、这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在这里遨游,如今,凤去台空,唯长江仍在奔流。
(13)、此诗是一首香奁体的闺阁诗。诗的前三句写闺中的陈设,末一句点题。此诗与作者其他香奁体诗一样,没什么社会意义。
(14)、作者夜宿王昌龄隐居处,见到深不可测的清溪,缥缈山间的孤云,松林间的明月,还有亭子里栽的花,种的药,不禁悠然神往,也想学王昌龄告别时人,与鸾鹤为伴,一同隐居。此诗特色,在于没有一句提到王昌龄,只描写居处的幽静以显主人的高洁。
(15)、三平调就是指平收押韵的这一句,收尾三个字都是平声。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第二句“晚家南山陲”和第八句“谈笑无还期”中的后面三个字都是平声,这就是“三平调”,古体诗常常用这种句法。三平调是格律诗的大忌,如果有三平调就不能称为格律诗。特别第一句“晚家南山陲”是仄平平平平,完全不是律体。
(16)、世事沧桑,国家破碎,旧人凋零流离,人生亦是巨变,短短四句蕴含无限感慨,举重若轻,浑然无迹,如此可知杜甫七绝的境界实已超凡入圣!后世诗坛评价曰:“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
(17)、自唐以后,历代诗家都有对唐代诗歌进行编辑整理加以点评,著作成书。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全唐诗》和《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取其量而《唐诗三百首》取其精,因此《唐诗三百首》更为普及!
(18)、✎此诗妙处,在于全用白描,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场面写了出来。不用渲染加工,就成名诗。
(19)、颈联从对历史的沉思转入对现实景物的描写,两句诗气势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20)、因为因为格律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格律诗完全成型的唐朝也是如此。我们奉之为圭臬的《唐诗三百首》就收录了各种不合标准各律的律诗。后人创作律诗时越来越严格,这些不合标准律的律诗在中唐以后就非常少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诗与真正的标准“格律诗”有什么不同。
4、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七个句子
(1)、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2)、这类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专门提到: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我们看看这首《夜泊牛渚怀古》:
(3)、《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有,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
(4)、《行经华阴》崔颢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5)、无需多言的伟大作品,将天地万物之萧瑟、苦闷、悲愤、衰病之态写到了极致。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6)、寒食节为古代节日,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晋国被火烧死的功臣介子推,俗禁举火。但皇亲国戚有皇帝御赐的蜡烛,作者是在感慨人世的不公平。一说为微讽唐朝宦官势力日炽,可作为参考。此诗出名,在于首句,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据说同时有两个韩翃,皇帝要授官,有司不知该授哪一个,皇帝说授给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可见此诗在当时的知名度。
(7)、同堂弟在南斋赏月,从月亮的圆缺联想到人生的聚散,古今世事的变更,兼忆及友人也可能在月下共吟,从赏月转入怀人,起讫分明,有条不紊。
(8)、从凤凰台远望,但见三山似从天上落下,一半尚在青天之外,江水浩荡,却被白鹭洲从中分开。
(9)、七言绝句(51首)《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作最多的诗人是:
(10)、张籍的《没蕃故人》“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长“救拗”断“,这是对句救拗。许浑的《早秋三首》”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也是对句救拗。半拗体救拗与不救都行。
(11)、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12)、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13)、诗人以兰、桂自喻,兰、桂欣欣向荣,花叶茂盛,是它们的本性如此,并不求人们折来玩赏。自己具有高尚品德,也是本性如此,并不是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功名富贵。
(14)、历史的兴亡,让诗人李白不得不反观现实,而他,正站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自己的时代,是不是又在经历历史的轮回?
(15)、这首诗写景、造意、抒情都可圈可点,颇为动人。但品读之下,与唐诗中其他思乡名作相比,确实稍逊一筹。唯一令人称奇的便是其首二句怪异的断句,读来节奏独特,而有不违绝句平仄,着实是古今罕见!想必《唐诗三百首》的编纂者也是考虑到其诗句节奏的独特而收录此诗,以便世人能够见闻学习吧!
(16)、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17)、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18)、粗略读来,是否感觉这首诗很怪异呢?其实要欣赏这首诗首先要明确它的声调节奏,也就是给诗句进行断句。一般的七绝断句大多都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三”的方式。譬如“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这样读起来断续连贯、节奏匀称。而这首杂诗的前两句的节奏却不同一般,它的断句是“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19)、专辑原创首发:现代诗3-5首;古韵10首以上
(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大全
(1)、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2)、出现在第五句有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
(3)、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4)、比如,两人的诗都是押下平声十一尤韵;崔颢的诗三言黄鹤楼,李白的诗则三言凤凰;两诗都是怀古伤今之作,最后都结在一个“愁”字上。
(5)、《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6)、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7)、偷春是一种比喻,就是指冬天的梅花先春天一步提前开放,实际就是指格律诗中第一联就对仗,而应该对仗的中间二联反而有一联不对杖,例如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8)、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9)、《唐诗三百首》所选七言律诗,共53首,分盛唐中唐晚唐盛唐,可见蘅塘退士认为初唐的七言律诗好的不多,初唐唯一的一首被选入的标准律诗他还归类到了七言乐府里,就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五言律诗有80首,其中有不少不完全符合格律的情况,很多刚开始学习格律的朋友拿起《唐诗三百首》很容易看得稀里糊涂。因为《唐诗三百首》里面除了那四种基本格式以外,还有12种不同形式的律诗。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1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2)、《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13)、另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中唐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晚唐五代时期的韦庄《章台夜思》,“乡书不可寄”;还有马戴的《灞上秋居》有“空园白露滴”;上面提到过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有“天秋月又满”等等。和鲤鱼翻波一样,第一个字不能仄,必须平,否则就是犯”孤平“,就不能说是格律诗了,如孟浩然《留别王维》第七句”只应守寂寞“,仄平仄仄仄。
(14)、当年东吴的宫殿,已经被埋在荒僻道路的花草之中,曾经权倾天下的东晋世家大族,也变成了一堆荒丘古坟。
(15)、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春天,诗人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绝处逢生,真是意外之喜,舟行之快,比不上诗人心情之快。如果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第一快诗,那么这一首该可以算作是唐朝第二快诗。
(16)、✎此诗题名《春宫怨》,却用卫子夫新得汉武帝宠幸的故事入诗,这是反衬法。因为有人得宠就有人失宠,真是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17)、这是一首咏史诗,咏的是马嵬坡上杨贵妃被杀一事,称颂唐玄宗在江山与美人之间做出的选择,并拿直到亡国仍不舍得宠妃的陈后主作比。作者用意固然是在歌颂玄宗圣明,但今天读来,总令人觉得这歌颂不太合适。
(18)、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19)、例如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就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一首无名氏所作的七绝,并且这首诗与一般的七言绝句大相庭径,可谓怪异至极:
(20)、律诗句数固定、讲究平仄、押韵严格,要求对仗工整,起承转合,是近体诗最成熟也最难以创作。
(1)、出处: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序》: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体制。
(2)、烟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3)、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4)、这首诗第一联和第三联对仗,第二联反而不对仗,这种诗就是标准的偷春体律诗。但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所以上下句的平仄并没有严格对仗。下面这一首李白的《送友人》因为第一句是仄收,所以第一联是完全标准的对仗:
(5)、所以,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自有一种与崔颢《黄鹤楼》不同的沉痛之感。
(6)、此诗是写一个闺妇的春愁。在更深夜半,北斗南斗都已偏斜,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她却睡不着,在静听那透过绿纱窗的唧唧虫声。
(7)、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8)、唐代最为擅长七言绝句的诗人有李白、王昌龄、刘禹锡、杜牧等等,他们都是此中圣手,所作七绝不仅数量多抑且质量极高。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等等俱是传唱千古的绝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