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谋远虑造句(文案精选8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5 10:54:40 浏览59

计深虑远造句

1、计深虑远的故事

(1)、《汉书·师丹传》:“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薄书,漏泄之过不在丹。”

(2)、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有一次和著名史学家班固谈论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他说司马迁因为汉武帝让他受了腐刑,他就心怀怨恨,把汉武帝写得很不堪,处处挖苦讽刺,不是一个忠臣。司马相如虽然为人轻浮,文章也多浮夸之词,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但他在官场不如意、身体生病的情况下,还在为汉武帝谋划封禅的大事,这是一个忠臣的表现。汉明帝对司马迁的评价是否公允,暂且不论,在此单说他对司马相如的评价。整体上汉明帝是肯定司马相如的,认为他是一个忠臣,但也指出了司马相如的毛病:为人轻浮。汉明帝对司马相如的这个评价对后世影响颇大,为人轻浮,也成为司马相如性格上的一个标签,比如现在就有学者认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是一种很不堪的引诱行为,基本上等同于骗钱又骗色。不过笔者并不认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是因为司马相如贪财贪色,这是一个两情相悦的结果。实际上,后世人们误解了汉明帝对司马相如的批评。笔者是这么理解的:汉明帝说司马相如为人轻浮,并不是说他生活上不检点,更不是批评司马相如道德上有缺陷,而是他不太喜欢司马相如夸张的文风,同时他认为司马相如这人身上有不靠谱的地方,时有文人的狷介之气。比如,司马相如当初放着好好的皇帝贴身警卫不做,而跑去和梁孝王这样的诸侯王混在一起,和梁孝王手下的一帮子文人唱和,在汉明帝看来这就是脑子糊涂、不靠谱;又比如司马相如在汉武帝身边时,常常称病不上朝,后来更是辞官不做了,汉明帝看懂了他这么做是为什么,无非是不满于汉武帝没有重用自己,没有给自己更高的地位,在汉明帝看来,这就更不对了,你作为一名臣子,好好为国为皇帝尽心尽力就行了,斤斤计较个人名位干什么呢!不过,汉明帝对司马相如的批评也仅仅止于此,他理解了司马相如不过是有些文人的小毛病,他欣赏的是司马相如终究写了《封禅文》,还是为汉家天下着想的。

(3)、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4)、杜牧的此类诗数量不少,情景交融,佳作迭出。诗人或怀古寄慨,或即景生情,或咏物表意,或纪行述闻。如《登乐游原》:

(5)、(6分)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汉赋被人们弃用还和时代精神有关。汉赋最辉煌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这正是汉王朝最有进取心、最有创造力和最有想象力的时代,领土的急剧扩大,各种文明的交融,让人们目不暇接,他们来不及思考太多,甚至来不及用精雕细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是用一种大而全的方式来记录这种巨大的变化。而后来随着汉文明创造力的衰退,文学也渐渐失去了这种宏大的气势,这时候如果再用司马相如那样的方式进行创作,已显得不合时宜。有些赋家干脆不写了,比如扬雄,他甚至说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继续创作的人,出于个人天赋,有些人比如张衡就写出了带有强烈个人情绪、语言朴实的《归田赋》,后人无法将其归类,只好勉强将其称之为抒情小赋。除开个人的价值判断仅从文学本身来讲,不能说这是进步,也不能说这是倒退,只是文学发生了变化而已。不过,当我们回过头再去看司马相如的创作,不管你的文学观念是什么,都不得不承认,那的确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书写,他有幸活在了那个时代,创造了不朽的作品!

(7)、汉武帝看到了司马相如这种特殊的文学才华,所以他要把司马相如召到自己身边,为自己开疆拓土的伟大事业进行歌颂,司马相如也懂得汉武帝的心思,很快就献上了《上林赋》,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汉武帝在上林苑狩猎的情景,实际上是在歌颂汉武帝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司马相如竭力渲染上林苑之广大,所谓“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这既是写实,又是隐喻,在司马相如的笔下,上林苑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而是汉王朝所拥有的整个天下。我们且来看这一段对于歌舞的描写:

(8)、此外,他还曾根据对象不同写过不少语调或庄或谐的赠答应酬之作,乃至在酒席歌筵上狎妓调情的游戏笔墨,和上述这些有真挚爱情的诗不能同日而语,当然要另当别论了。

(9)、杜牧的诗歌,从表现内容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10)、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不可分开的缘分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不经之谈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

(13)、近义词:深计远虑、老成持重、深思极虑、深思熟虑。

(14)、(3分)本文作者评价邓禹与光武帝之间的关系“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结合文本分析邓禹为何能够深得光武帝信任?

(15)、众所周知,诗歌杂体之一的建除体,始自鲍照《建除诗》。

(16)、(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适性忘虑:shì xìng wàng lǜ 谓顺悦情性忘却忧虑。

(18)、(2)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

(19)、答案:①我不太喜欢小镇的春天;②变化不大的温差和满眼的绿;③一股彻骨的寒气

(20)、殚精极虑(dānjīngjílǜ):犹殚思极虑。竭尽智谋与精力。

2、用深谋远虑造句

(1)、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因为毛主席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建立了新中国。

(3)、(1)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

(4)、D.更始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5)、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6)、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没有课本,各年级讲的也不一样。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

(7)、深惟重虑:shēn wéi zhòng lǜ 犹深思熟虑。

(8)、当然,也仅在战斗时才这般,这卢凌宇在平时则相当深思远虑,谋而后动,甚至极为隐忍和蛰伏。

(9)、用写意手法描绘了江南春景,含蓄地借前朝故事揭露当时崇佛修寺的情景。《泊秦淮》:

(10)、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1)、答案:①“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②“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

(12)、涸思干虑:hé sī gàn lǜ 犹言绞尽脑汁。

(13)、无虑无思:wú lǜ wú sī 犹言无忧无虑。

(14)、B.演出就要结束了,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齐声朗诵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5)、此事得从西汉武帝时期唐蒙通夜郎开始讲起。公元前135年,闽越进攻南越,南越向西汉政府请求支援,汉武帝派大行令王恢出兵闽越,闽越在汉军的压力之下讲和。这时,王恢派番阳令唐蒙前往南越通报相关情况。唐蒙到达今天的广州之后,在那里吃到了一样好东西——枸酱,询问这是从哪里来的,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牂牁江(今北盘江)的上游夜郎国一带传过来。唐蒙是一个政治上很敏锐的人,他意识到了汉朝可以通过控制西南夷地区,然后顺牂牁江而下,进而从另一个方向对南越地区进行控制。他把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唐蒙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派他出使西南夷。唐蒙到西南后,与夜郎国及其周围的其他部落商议设立郡县之事,由于唐蒙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加之西南夷诸国认为汉朝离他们山高皇帝远,不能进行实际的统治,就同意了唐蒙的提议,汉朝便以今天的四川宜宾为中心建立了犍为郡。但汉朝不仅仅是在西南地区设形式上的郡县,而是要真正控制西南地区,公元前130年,唐蒙发动巴郡、蜀郡军民,从今天的宜宾修一条通往牂牁江的道路。西南地区多山,地形复杂,修路不易,笔者2010年经过大凉山一带时,看见正在修建中的高速公路,架于群山之中,工程困难,在工程技术水平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修路,困难肯定更大,在此过程中,加之湿热,巴郡军民中许多人生病死去,更多的人开始逃跑,针对这种情况,唐蒙动用战时法令,诛杀了一些消极对抗的地方首领。不过他的严惩措施,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地方势力更大的反抗,修路工作眼看着就进行不下去了。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经过全盘考虑,决定对巴蜀地方势力和当地老百姓进行安抚,他选派的安抚大使正是当时在自己身边担任郎官的司马相如。

(16)、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17)、惊才绝艳如他,深思远虑如他,让他想要去得到他,助他颠覆整个天下。

(18)、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19)、在古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名很大,但另一方面,他的名声在过去却一直不太好。封建社会的评论家,因为他“背牛就李”,因而视他为无行文人,骂他是“诡薄无行”、“背恩”等等。

(20)、人生不要那么的忧伤,应该让自己好好的活着。

3、计深远什么意思

(1)、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2)、答案:①邓禹从始至终忠诚地追随光武帝,打败更始军、赤眉军,立下汗马功劳。②邓禹受百姓追随,深得百姓信赖,为光武帝稳固帝业。③邓禹为官深明大义,为天下苍生着想,不追求名利。

(3)、所谓 “奇闻大观壮心气,子长远游能文章”、“收拾中华景物归,伫看所富唯奚囊”,道出了不少朝鲜士人使华时的期待,他们希望以中华“长城碣石,水陆万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其壮游”,印证自己在书卷或画卷中曾经见识的“山河”(见尹新之《潜谷遗稿·序》),并用文字书写记录下来。如在初次使华时见到东岳庙:“曲曲有房,极其奢丽,书画,椅床,香炉,经卓之类,整齐洁净。又有梅盆,兰盂。”金堉禁不住慨叹其“如画图中物也”。

(4)、诗中所言“犹作汉衣冠”之“高丽贡使”,语及明清易代之后行走于中华大地上的一批特殊的“旁观者”——到北京朝贡的朝鲜使臣。谓其特殊,是由于他们虽来自异域,却非常崇尚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与礼乐诗书之教。因尊奉明室,在明代出使时他们称“朝京”或“朝天”,入清后则一般称作“燕行”。

(5)、杜牧关心世事,爱国忧民的政治咏怀诗,数量虽然存留不多,但是很有价值。

(6)、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7)、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8)、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鹬蚌相争、蚕食鲸吞、蛛丝马迹、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骧虎步、龙潭虎穴、龙跃凤鸣、车水马龙、兔死狐悲、鸡犬不宁、心猿意马、狼吞虎咽

(9)、杜牧一生,尽管未能在政治上尽展其襟怀,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受其祖父的影响,他颇重经世致用之学,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均颇有见地。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对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都很有研究,著有《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等论兵之作,又曾注《孙子》,这些可以看出其祖父重经世实用的家学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当然也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

(10)、再简单比较几则《朝京日录》的文字与金堉颇为人所称道的一篇《登海峤赋》。

(11)、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12)、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13)、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14)、李商隐与牛李d争的瓜葛,是从令狐楚对他的赏识开始的。他曾自述:“樊南生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这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令狐楚是牛d的上层人物之他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引入幕府(时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待他如亲子。由于当时的公文都是用骈文写的,所以,令狐楚便亲自指点李商隐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綯学骈文。李商隐的骈文写得好,是与令狐楚的指点分不开的。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二十五岁,上京应举,这一年的主考官为高铠,令狐綯时任左补阙,由于令狐綯的推荐,他得以中举。也就是说李商隐既受令狐楚父子之恩,应算是牛d的成员了。但是考中进士的第二年,令狐楚却去世了,李商隐的生计成了问题。这时,任泾原节度使的王茂元又聘李商隐做幕僚。王茂元有个小女儿,长得很漂亮,又有才华,王茂元有意将女儿嫁给他,所以李商隐便入了王茂元的幕府。由于王茂元被认为是李d中的上层人物,因此,李商隐就被认为是“背牛就李”,不能为牛d所谅解。

(15)、比喻限入很深,不能从痛苦、错误等中解脱出来不期而会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不期而同期:约定期限。

(16)、李商隐诗歌有许多写得意境朦胧迷幻,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的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时也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李商隐曾说他创作的目标是要将讽喻怨刺的内容与委婉清丽的形式结合起来,是“徘徊胜境,顾慕良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他又曾作诗云:“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俱堪疑。”(《有感》)明白承认自己诗中颇多“微辞”。李商隐那些朦胧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这种特殊效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构成:  首先,李商隐并不喜欢用诗来记述具体的人物事件,而且,他也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但是,诗人也不是没有控制晦涩的程度,他还是作了必不可少的点明,像《锦瑟》诗,虽然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伤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思华年”,却让人们了解其范围是在对过去美好年华的追忆。所以,这一类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的情绪却是可以感受的。

(17)、轻虑浅谋:qīng lǜ qiǎn móu 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18)、造句:古儒谓春秋大义,在于一字褒贬,故无法则,难以明晰。

(1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这是杜牧作品中写得最出色、成就最突出的一类诗歌。

4、计深虑远的造句

(1)、比喻有把握取胜不避汤火汤:沸水;火:战火。指不畏凶险不测之祸测:估计。

(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3)、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到昭宗朝,各割据藩镇便纷纷立国了。大顺二年(891),王建建立前蜀国,景福元年(892)杨行密建立吴国,景福二年(893)钱鏐建立吴越国,王审知建立闽国,乾宁三年(896)马殷建立楚国。方镇与宦官争夺权力,昭宗利用当时拥有重兵的方镇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杀尽宦官。结果,宦官清除后,昭宗也被朱全忠所杀,唐王朝随之灭亡。

(4)、千钧一发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燃眉之急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5)、其次,李商隐对题材的处理也具有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予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它(他)们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如《流莺》:

(6)、防微虑远:fáng wēi lǜ yuǎn 虑:考虑,思虑。指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并考虑长远的计策。

(7)、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尚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时代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8)、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

(9)、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0)、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事理非常明显不厌其烦厌:嫌;烦:麻烦。

(11)、建除指对应寅至丑十二辰的“建除十二辰”: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建除体是把这十二字分别嵌入每联之首的二十四句杂体诗。鲍照之后,南朝的范云、沈迥,宋代的范成大,金代的宋九嘉等人均有建除体诗歌传世。比较我国存世的建除体诗歌,金堉之作在遣词造句和韵脚等方面均与宋九嘉《捣金明砦作建除体》一首更接近。宋诗主要表现外敌入侵时忧国忧民的精神,而这正与金堉当时所历的历史和情感相应:

(12)、李商隐诗歌的主观化倾向,首先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李商隐诗歌一贯侧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活动。他的诗集中,像《行次西郊》那样细致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叙事名篇,为数极少,他最喜爱和最擅长的,是诸如《自喜》、《春宵自遣》、《秋日晚思》以及《有感》、《寓怀》、《漫成》等以自我情思为中心的题目。

(13)、B.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后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14)、(丙子)八月初一日,壬申,晴。朝,北风仍吹,挂帆而行,过广鹿岛。午时,到福子山。风恬波静,万里一镜,遂落帆停桡。舟人下陆,往村落故墟摘桃而来,墙垣础砌宛然依旧,且有石磨等物,水田陆田皆干陈荒秽,无人物踪迹。盖沿海数十百里之间,荡无居民,为空虚之地。念之怆然矣。此去长山岛仅七十里,皆金州地方。

(15)、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16)、A.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自由地飞翔着。

(17)、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8)、计划、考虑周密深远。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详战》:“彼其思一旦之变,以逞夫平昔悒怏勇悍之气,抑甚於锄犂之民,然而计深虑远,非见王师则未肯轻发。”

(19)、一身正气临危不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大智大勇力挽狂澜

(20)、(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