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圆明园
1、雨果圆明园
(1)、文章摘抄很多,配图使用的是网络图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拒绝接待视觉中国,全景网络,东方IC等)。
(2)、10月9日,法军暂时撤离圆明园,此时圆明园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3)、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4)、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雍正帝有朱批云:“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可以看出他建园的急迫心情。
(5)、火烧圆明园后,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又签订了《北京条约》。
(6)、被我们熟知的“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叫法兰西,一个强盗叫英吉利”这句话,就是出自雨果的一封信--《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8)、注意,我说的是“中国网民”,而不是“中国人民”。
(9)、《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写于1961年,正值他被流放期间。
(10)、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1)、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12)、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13)、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14)、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 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始对社会开放。经过1990年、1993年两次征地,圆明园遗址公园回收了盛时圆明园规模的全部土地使用权。1996年9月被六部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1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北京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2000年9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8年11月20日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评审。2010年10月12日,荣获“北京新十六景”之成为最新的代表京都魅力的16张名片之一。
(15)、有一个关于“火烧圆明园”的小笑话广为流传。
(16)、友谊就像兄妹俩,就像两颗灵魂,相互接触,却不合在一起,又像手上的两根指头。
(17)、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摘自百度百科)
(18)、您尽可以在想象中指令那些具有跟诗人一般想象能力的建筑师,把《一干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表现出来;您也尽可以去想象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朱镂和孔雀。
(19)、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人类也是这样做的。
(20)、雨果是个著名的文物保护者,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
2、法国文豪雨果圆明园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2)、主要内容为: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确定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3)、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4)、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5)、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6)、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7)、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8)、1900年八国联军(英、美、法、德、俄、日、意、奥)侵占北京,此时圆明园已经没有多少财富可抢,八国联军就将幸免的建筑,残余的梁柱,园林树木等尽数推倒或者焚毁。
(9)、文中写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10)、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在清皇室150余年的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摘自百度百科)
(11)、何况,对于震慑清政府这事,法国赴华专使葛罗还有更狠的提议:烧园林有什么意思,要烧我们去烧紫禁城去!
(12)、《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还有很多解读。这封信的标题是“1861 L’Expedition de Chine, AU CAPITAINE BUTLER”。这很不像一封信,因为找不到任何有关巴特勒上尉的蛛丝马迹及他与雨果的来往资料。
(13)、清政府反对割地,但不反对割香港岛,对清政府而言,香港既无商业价值又无国防作用,道光皇帝甚至不知道香港在哪。
(14)、雨果不仅是中国人民熟悉的法国作家,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15)、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16)、没想到的是,远隔重洋的中国网民,居然为这事吵起来了!
(1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18)、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19)、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罪恶和羞辱签署“天津条约”。1860年7月,英国和法国的侵略者战舰再次到达达古口口,英国和法国大使前往北京改变他们的蝎子。
(20)、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3、雨果圆明园名言两个强盗
(1)、是在等待权威检测结果还是另有隐情呢?我们擦眼以待吧!
(2)、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这是为什么人建造的呢?是为世界的各族人民。因为创造这一切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
(4)、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5)、为了创造它,需要整整两代人成年累月地进行劳动。这座庞大得跟一座城池一样的建筑物,是经过好几个世纪才建筑起来的。
(6)、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
(7)、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8)、我们,欧洲人,总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然而,文明却竟是这样对待“野蛮”的。
(9)、这次失火最大的损失,是教堂的木质屋顶结构。
(10)、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11)、圆明园摆在那里,只剩下废墟,但是留着那废墟就比没有好,看着那废墟,我们当然可以回想中国积弱的年代,几万人就可以把整个清朝政府打跑的年代,我们也可以回想那美丽的建筑在之后的年代被各种政府的,民众的破坏。我们可以回想很多历史的细节。
(12)、阁下,您现在总算知道了,我对这次军事远征中国的事情,是有充分的认识的。
(13)、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14)、总之一句话——您尽可以凭人类所具有的无限丰富和无可比拟的想象力,把它想象为是一座庙堂,一座宫殿——这样,这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您的眼前了。
(15)、1858年与俄国签订,主要内容: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准许俄国船只航行。
(16)、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17)、“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18)、在将来交付历史审判的时候,有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19)、没去过巴黎的人,对巴黎圣母院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大部分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美好印象都是来自于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20)、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4、雨果圆明园原文
(1)、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2)、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3)、对此,@人民日报发文:巴黎圣母院失火,塔尖坠落,屋顶损毁,法兰西失声痛哭,全世界为之揪心。尽管数字技术已完整保留其基因,但毕竟800年文明结晶受损!圆明园微博发声,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这是化尽千言万语后的抚慰,也是最刻骨铭心的警醒。这一刻,或许世界更能理解:何为文明,文明何为。
(4)、教堂采用石材建造,外形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称赞它为“石头的交响乐”。其内部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教堂内所收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也闻名于世。
(5)、据传,英法联军劫掠了圆明园回国后,各自将掳掠而来的圆明园珍宝拿出来展览。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声望,来为他捧场,就致信雨果,询问雨果的态度。雨果对此极为愤慨,在回信中,痛斥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6)、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7)、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生活而奔走呼号。
(8)、https://www.ramblingfeet.net/old-summer-palace-beijing/
(9)、直系军阀曹锟从圆明园拆走砖石、太湖石数十卡车,并拉到火车站装上火车,运往保定,修建花园。
(10)、在火烧圆明园150周年之际,雨果雕像于2010年10月16日下午正式入驻圆明园,被安置在大水法遗址东侧约50米处,以此纪念雨果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11)、雨果是中国艺术的欣赏者和收藏家。他还购买大量的中国工艺品,水墨画。他还画过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画中的中国人神采奕奕。他还创作了“中国题材画”(Chinoiseries),包括19幅铅笔画、钢笔画,和38幅“烙画”,共57幅图。
(12)、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
(13)、2019年4月16日,北京时间0点,法国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熊熊。
(14)、我暂且就这样证明:这次抢劫就是这两个掠夺者干的。
(15)、在雨果写下这封信的159年后,同样因雨果而闻名于世,为无数中国人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前天也遭受了烈焰浩劫。
(16)、38幅烙画,是雨果为情人朱丽叶·德鲁埃的居所设计和制作的。朱丽叶给雨果写信感谢道:“我再说说我对这间神奇卧室的赞美之情,这是一首真正的中国诗。”
(17)、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18)、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9)、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20)、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雨果先生对圆明园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家对东方艺术、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度评价。
5、雨果说圆明园的名言
(1)、★人间四月读书天!国家图书馆最新推荐50本图书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3)、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圆明园。奠定艺术的基础的是这样两种因素,即产生出欧洲艺术的理性与产生出东方艺术的想象。在以想象为主的艺术里,圆明园就相当于以理性为主的艺术中的帕特农神殿。
(4)、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大小不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
(5)、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6)、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
(7)、“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8)、雨果对圆明园评价非常高,称之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他用漂亮的辞采尽情赞美了圆明园的高超艺术和丰富的收藏,他甚至认为:“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珍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9)、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10)、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11)、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12)、人生再次相交并终结在了巴黎圣母院……“美与丑毗邻,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些矛盾的浪漫悲情早已超越个人,启发人们如何辨别美丑,感受善恶。
(13)、然后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园中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
(14)、法兰西帝国侵吞了一半宝物,现在,它居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还以所有者的身份把圆明园的这些美轮美奂的古代文物拿出来公开展览。我相信,总有这样的一天——这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15)、骄傲会使人倒霉,骄傲后面往往紧跟着毁灭和羞辱呢。
(16)、您在文章里以一句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含蓄的指出了英法联军不光明的抵赖具大的过错,您真不愧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文豪,优美如画的语言却字字诛讥,字里行间都透着一丝鄙视,嘲讽.
(17)、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的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的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之后,他们才双双手拉着手“荣归”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18)、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
(19)、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这里对它的描绘还是站在离它很远很远的地方,而且又是在一片神秘色彩的苍茫暮色中作出来的,它就宛如是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影影绰绰地呈现出来的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
(20)、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1)、这次被烧毁的木质外层屋顶修建于公元1220年左右,而建巴黎圣母院那么大的一个屋顶,预计需要13000棵树龄300-400年的橡树。也就是说,这些树其实是从公元800~900年左右(也就是唐朝末年)就已经开始生长了......
(2)、李鸿章与奕劻代表清政府与11国议和,李鸿章将赔款数额由原来的10亿两谈降到了5亿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3)、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4)、圣母院这种主体是石头的,只有一些尖顶采用木头的建筑物,其实很难被火灾彻底摧毁。这当然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5)、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6)、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7)、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8)、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9)、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10月7日,英法联军头目额尔金、格兰特、葛罗和孟托邦在圆明园“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10)、注意,10月9日,法军已经撤出圆明园,是英国公使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英军去纵的火。事实上,法军对“火烧圆明园”的提议相对不理解,直接声明法军不参合这事。
(11)、1861年初,额尔金归国,维多利亚女王委任其为印度管辖区总督。额尔金就职仅一年多,房间被雷电击中失火,他情急之中心脏病复发,来不及逃生,葬身火海。真是“天打雷劈”遭报应了。
(12)、你也许不知道,写过《巴黎圣母院》的雨果,在火烧圆明园之后写了一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他怒斥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
(13)、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指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14)、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5)、巨富并不是用漂亮文章取得的,最有学问的人冬天还生不起一炉好火呢。
(16)、而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知道圆明园,则是“火烧圆明园”,这是我们历史课中重要的一课,由此见证封建主义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残暴。
(17)、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18)、有温度的课堂,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都是孩子们喜欢王燕老师的理由。
(19)、华大学以西。康熙时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时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