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文案精选12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5-11 09:10:38 浏览59

金刚经全文

1、金刚经全文多少字

(1)、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反而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实践读诵此经,却被人轻贱,以这个缘故,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已经经过很久很久了,我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白白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世,能够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的几分之一。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的末法时期,有实践、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

(3)、(修行) 执心度众,是凡夫;随缘度化,即佛心。

(4)、“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5)、(解释)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那样高广的七宝,有人用来布施。但如果另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为他人说明,前面所说的福德不及他的百分之百千万亿分之甚至用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的几分之一。

(6)、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7)、(修行) 受持读诵是自觉,广为人说是觉他;四句偈虽少,却可渐入全经;初为人解说,以后广为人说,其人成就不可思议,亦荷担如来家业。

(8)、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9)、关注后回复以下数字即可查看!↓↓↓(如对话框回复:0)

(10)、(解释)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11)、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12)、“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13)、(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4)、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15)、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16)、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7)、(回复46)如何熄灭心头怒火?佛陀已经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18)、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9)、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0)、《终极灵气》(《轻而易举能量丰盛》)火爆开课中!

2、金刚经全文

(1)、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其实你临摹的字已经不错了,我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临摹的字帖能不能够看出字帖上的笔法、笔意和笔势,这是训练我们眼光和手法的双重核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我们临摹的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2)、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3)、(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4)、(修行) 依此观才能知,因缘聚散的条件、时间、变化之真理。

(5)、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6)、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7)、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8)、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9)、「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0)、「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1)、(修行) 法是无常,故无实;却有作用,故无虚。知心无实,故「无所住」;知法无虚,故「生其心」。

(12)、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3)、(回复73)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

(14)、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15)、“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6)、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17)、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8)、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9)、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20)、(解释)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们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救度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所救度的,那么,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就是虚幻的有我,而凡夫却以为有真实的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是虚幻的凡夫。

3、金刚经全文 原文南怀瑾

(1)、例如在评论“九”这个字横折弯钩,最后勾这个写法的时候,你写出来的这个勾跟《兰亭序》上的并不一样,但是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它有控制部分,还有个非控制部分。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笔意、笔势一定要有,但是只要把大事把握好,末端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非控制部位,比如“九”字的这个勾,它在这个字里边所占的位置怕,已经处于非控制部位,就是你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不影响这个字的大势。

(2)、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3)、(修行) 从有什么,到无什么,这是修行的过程;从无什么,到有什么,这是度众的过程;无有尽离,是证悟的结果。

(4)、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5)、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6)、“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7)、qǐshí·yúqíchéngzhōng·cìdìqǐyǐ·háizhìběnchǔ.

(8)、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9)、(修行) 五度像盲,般若像眼;若无般若智慧,怎能解脱,故为第一波罗蜜。布施去悭贪,持戒得清净,忍辱除瞋心,精进免懈怠,禅定不散乱,般若有智慧。

(10)、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1)、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2)、“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13)、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1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15)、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16)、(修行) 行者当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及一切众生,且亲自承事其劳。然而供养承事诸佛,却不及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此世尊苦口婆心,一再叮咛教诲,我们当觉醒!

(17)、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

(18)、rúshìwǒwén,yīshífózàishěwèiguó,qíshùgěigūdúyuá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19)、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20)、“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4、金刚经全文含义解说

(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3)、“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4)、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5)、(修行) 道本自然,佛亦是,明白本来,即是如来。

(6)、(修行) 因证无我,故不执福德;能于一切境中,安住其心也。

(7)、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8)、「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9)、“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10)、为了强调此经的重要,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这部经,完全信任,没有怀疑,那么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无量亿劫每天布施三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而且据《金刚心总持论》讲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11)、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12)、佛又说:“须菩提,在这个世界上,把比须弥山还要多的珍宝拿来施舍于人,还不如修习和传播此经所得到的福德大。”

(13)、《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14)、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5)、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16)、“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17)、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18)、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19)、第二品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20)、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5、金刚经全文原文大字

(1)、(修行) 执即是贪,怎能舍;无执无贪,怎不舍。

(2)、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3)、“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4)、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5)、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6)、佛继续说:“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此经,功劳就更大了。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不可估量的功德。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荷担如来。须菩提,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连‘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不会聆听、接受和读诵,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须菩提,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应供养。经之所在,就是塔庙之所在,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

(7)、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认为人们的思想存在着‘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观念。’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意思吗?”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人没有理解您所说的意思。为什么呢?您所说的这些东西,是您为了说明问题的一个借用而已,不能以为这就是佛所说的真理。”佛接着说:“一心求道的人,对于任何佛法,都应该这样去理解,这样去修行。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这叫‘不生法相’。须菩提,我所说的‘法相’,并不是‘法相’,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8)、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9)、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0)、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1)、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2)、(修行) 六尘非实,着相是邪,莫往外求,心正即是!

(13)、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4)、所以,在米芾的书法里边,它的笔法更加的汪洋之势,更加的自由不羁,因此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要把握到我们追求的是哪一路的书法风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魏晋书法,他们反映的是恬淡、宁静、冲和这样一个路子,而米芾是一种个性的张扬,风流倜傥的这样一个路子,他开辟了明清书法的先河。所以,这些从王羲之到米芾的路子并不是都完全一成不变的。孙过庭《书谱》单字,注意笔画之间的连接点,正是他的精彩和神采之处再说《书谱》是一个草书把它作为行书学习,这是不太恰当的。当然,《书谱》还不是一个狂草,基本上是一个小草书法作品,它跟行书的联系更多一些。但是,它仍然是一个草书的体系,它的笔法比行书要更加的变化多端,简练而超度,这是两个层次书法境界。

(15)、(修行) 知一切相是虚妄,才能无所执着;因不染一尘,故生清净心。行者要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起观照,察觉有所住,就应即刻放下;察觉生不起慈悲心、精进心、欢喜心、清净心,就应知障碍在哪里。

(16)、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8)、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20)、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1)、「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

(2)、yǔdàbǐqiūzhòngqiānèrbǎiwǔshírénjù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4)、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5)、我们尊重原创。《国际艺术大观》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6)、“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7)、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8)、(经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解释)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了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执取邪知邪见的禁戒和外道修持法门,对世尊所说正法深信不疑,淡薄种种贪欲、嗔心、愚痴,自然发露了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到此时节,应当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修道难,度众更难的畏惧心理?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露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我要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了一切众生,而没有一众生实际被我救度。为什么呢?如果菩萨畏惧修道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连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都没有,梦幻中的事,究竟什么也没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在无数阿僧祗劫,然灯佛出现于世时,有任何什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没有,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那里,持五莲花奉上如来,又持身投地布发遮住污泥,供养圣尊从身上走过,并发誓愿,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那是现象上的事,如梦如幻,于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任何什么,愿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然灯佛,也没有然灯佛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于尔时,心意清净,没有任何什么妄想住相,如来于未来世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那时候我如果住相供养如来,住相发愿将来成佛当如然灯佛,心里畏惧成佛难,畏惧度化众生更难,以为如来必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给我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我无所住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领悟实无有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说这样的话: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什么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万法都如其本来的义理,没有任何什么。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真常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无实无虚。如果诸相非相,唯独如来所得是真实,好比梦中所见一切皆虚妄,唯独捡到的金钱不假。这么说,无上正等正觉虚幻而根本没有吗?所说虚幻非虚幻,即是「诸相非相」,如果虚幻是断灭性的,何必辛苦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于是中无实无虚,所以如来说任何一切什么,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任何一切什么,包括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根六尘六识,苦集灭道等四谛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涅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其它看不到,想不到的任何什么,就是虚幻的任何一切什么,所以只是名叫做任何一切什么。须菩提,譬如人的身体长得很大。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体长得很大,比如在梦中,身体长得很大很大,而实际上没有,只是虚幻的长得很大,只是名叫做大身。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他这样说: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什么,微尘都没有,那有众生可灭度?菩萨要开悟,破迷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彻底领悟诸相非相,没有任何一法,才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任何一切什么,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说:我难行能行,我难证能证,难度能度,我当以种种功德和智慧来建设未来的佛土,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就是虚幻的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没有我没有任何一切什么,即知成佛不难,度化众生也不难,如来说他真的是名叫做菩萨。

(10)、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11)、波罗蜜:华语到彼岸。当今社会,业海茫茫,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声名货利,醉生梦死。智者仁人,觉醒南柯,顿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爱牵缠,不甘心灵根觉性流浪飘泊沉泥河,寻求上路,得遇明师,晓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红尘非故乡,登上大觉路,复我真天良。忆原古,想炎黄,尧舜之风,中华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长。天无绝人路,生从何来死何去?

(12)、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3)、“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

(14)、(解释)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15)、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16)、(解释)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以为如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来就不辛勤修行,不断除种种欲贪,不修梵行,不修福德智慧,不具足种种庄严相,而得以成就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以为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无所得,是梦幻中的事,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如来不修习一切善法,不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不具足种种庄严相庄严佛土,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原来没有我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要也是非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行为就放荡不拘,染着五欲美其名任运自在,拨无因果,说任何什么都是断灭的。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如同捉米入锅煮饭,逐渐有饭香溢出来,终将煮成饭,用以供养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一切众生,满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萨愿。如来说实无有法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实无有法救度一切众生;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毕竟空,无上正等正觉无实无虚,这是在阐述众生与诸佛不二的清净心,本来无相无不相,如如不动,随顺众生的业力去发现。众生迷失在好利、好淫、好吃、好名、好睡、好痴中,昧却本来如如不动的自心,于是错谬的以为肉身是己身,妄想心是己心,或以为灵魂是己心,或以为唯识是心源,或以为是神是上帝所塑造,或以为自然生或以为因缘生,种种颠倒,受尽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有智慧的人发觉病苦,想要离苦得乐,但找不到病源,无法对症下药,好比要吃饭的人找不到白米下锅煮饭,如来告诉我们病因,是染着贪嗔痴,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若要对症下药,得把自心找出来,若要煮饭得用白米,捉错沙子,历经终生也煮不出饭来,不找到无上正等正觉心累世累劫也都无法出离生老病死苦。以妄想心当做自心来辛勤苦修,白忙辛苦所以才说诸法断灭相,如果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才知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无上正等正觉心无实无虚,自然不辞辛苦从修梵行入手,才知道如来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无上正等正觉心无实无虚,自然不辞辛苦从修梵行入手,断除一分烦恼便增长一分菩提,便救度一分众生,断尽种种欲贪烦恼,大行菩萨行,完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悲愿。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有三个步骤:第一要了知世间苦,不错谬的以苦为乐,于是诚恳发愿要找到迷失的自心;第二步因为你发愿要找到自心,如同发心要买白米的人,当你在商店看到白米时,自然就把白米买回来了,当你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时,自然认得,从此深信无我我所;不再执持邪知邪见不守外道种种禁戒,对佛法诚信不疑,渐渐断除种种欲贪,如鸟飞空如鱼得水;第三步骤身心自在尝到法味,自然普愿一切众生同沾法喜,满足度化众生之菩提愿。

(17)、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18)、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于灵气,百合书院现在学员中招募灵气天使,参与课程运作及开展,具体细则请与我联系

(19)、“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20)、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1)、“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2)、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3)、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4)、“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5)、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6)、fànshíqì·shōuyībō·xǐzúyǐ·fūzuòérzuò.

(7)、(回复56)菩萨教你学会消业障最快的方法!

(8)、须菩提对佛说:“先生,人们说您得道了,其实您什么也没得到,是吧!”佛说:“对对对。须菩提,对于道来说,我什么也没得到,这才叫‘道’。”

(9)、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