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
1、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及意思
(1)、思是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2)、从井救人,是指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方法不当,于人于己都无好处。现多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3)、“药店飞龙”中的“飞龙”指的是中药龙骨,它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
(4)、成语求知若渴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5)、也就是说,墨子所造的马车大概能装载五十石的货物。他是著名的工匠,水平远远高于普通制造者,如果是普通的车马还是看《鄂君启节》比较靠谱,里面告诉读者:屯二十担以当一车。
(6)、成语释义:比喻人很有学问、本领。《周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
(7)、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8)、半部论语旧时用来指对儒学经典《论语》的夸赞,比喻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能治理国家。
(9)、成语致知格物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10)、(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11)、释义: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12)、学富五车学富五车,中国成语。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 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13)、(3)学识渊博:(xuéshíyuānbó)指学识深而且广。
(14)、(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倒胜十倍。”
(15)、学而不厌:厌:满足。形容很有学问的成语。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
(16)、 (晨昏定省)读作chén hūn dìng xǐng。意思是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子女孝顺。)
(17)、(10)出口成章:(chūkǒuchéngzhāng)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18)、(解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19)、成语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20)、《左传•文公七年》中曾有云:“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后来在注解《左传》时写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2、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
(1)、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形容书籍存放很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形容人学识渊博。
(2)、成语浅见寡识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3)、学富五车( xué fù wǔ chē):形容学问渊博。
(4)、十二月,“成语之最 等你来猜”!每天,我们一起看3个“最______”的成语,请你尽快根据提示,写出答案!
(5)、博学多才博:广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学识广博;有各方面的才能。用于赞扬别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6)、谈何容易用来比喻事情办起来,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简单。
(7)、意思是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8)、(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此处用法为后者。(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
(9)、秦朝时的计量单位换算到现在,按林甘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来算,五车应该能装载5000公斤左右,即五吨。
(10)、 (棨戟遥临)指达官贵人远道而来。后常用以称贵宾或好友远道光临。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11)、 (示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12)、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
(13)、东汉戴凭精通儒家经典。某次朝会上,光武帝命群臣相互考问经书,理屈词穷的将席位让给辩胜者。戴凭一举夺下五十多个席位,被誉为“解经不穷戴侍中”。后人以“夺席之才”称誉那些学识渊博的雄辩之士。
(14)、台隍枕夷夏之交(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
(15)、成语博闻多识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16)、万里长城用以比喻国家赖以守卫疆土保国安民的将士。
(17)、 (示例):贯忠~,也好武艺,有肝胆。◎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
(18)、成语释义: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19)、“从井救人”,难道是从井里救人?这个不能从字面含义理解的成语,实际出自《论语》。
(20)、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台壁二首》之一“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即用此典。
3、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造句子
(1)、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才华出众的友人像云一样聚集)
(2)、(释义)一说“四美”:音乐、美食、妙文、良言,“二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说:“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
(3)、(9)博古通今:(bógǔtōngjīn)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4)、(举例造句):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
(5)、(举例造句):贯忠博学多才,也好武艺,有肝胆。
(6)、成语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7)、后来,贾季被人问到:“赵盾与他的父亲赵衰相比,哪一个更贤明?”贾季打了个比方说:赵衰是冬日太阳,赵盾是夏日太阳。意思是:赵衰好像冬天的太阳,使人感到温暖、亲切,人们愿意接近。赵盾杀伐决断,手段狠辣,令人感到恐怖。
(8)、(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9)、原来,庄子的意思不是说惠施有五车书,而是说他的著作丰富,写了五车的书,那这才真的是一个惊人的数目,看起来惠施真担得起“著作丰富、学识渊博”之名。不过,看到后面那句话,才能真正理解庄子的意思。
(10)、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11)、扫眉,即画眉毛。薛涛,768~8字洪度,唐朝长安人,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以及与当时文人骚客的诗书唱和、情意缠绵,成为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以“管领春风总不如”的才华,横扫唐朝诗坛上的文人骚客。后来人们就常用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12)、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刘裕死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因为檀道济是前朝重臣,而且几个儿子都勇猛善战,宋文帝害怕控制不了他,就把他杀了。檀道济在被捕时,非常愤怒,拿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把帽子扔到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是,你们这样干,是自毁长城啊!
(13)、治国安民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用作褒义。一般做定语。
(14)、(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通今。”
(15)、(12)博学多才:(bóxuéduō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16)、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17)、博古通今博:广博;知道得多;通:通晓。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用来称颂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18)、满腹经纶:经纶:整理过的蚕丝,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9)、经纶满腹: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学问。
(20)、开学早餐给娃吃点啥?别愁!送你一周5道不重样快手食谱
4、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有哪些?
(1)、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2)、(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3)、例句: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晋书·石崇传》
(4)、出处:《孔子家语》:“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5)、(7)真才实学:(zhēncáishíxué)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6)、才华横溢(cái huá héng yì):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7)、(6)才华横溢:(cáihuáhéngyì)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8)、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9)、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10)、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御驾临幸洛阳龙门香山寺之。有次游龙门时“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并由她的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并裁定优劣。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于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把锦袍赐给东方虬。东方虬“拜赐。坐未安”,宋之问的诗《龙门应制》写好了,上官婉儿认为“文理兼美”,而且也得到大家的公认:“左右莫不称善”。于是,武则天“乃就夺锦袍衣之。”这就是文坛佳话“龙门夺袍”。后人用“夺锦之才”或“夺袍之才”,称文采出众之人。
(11)、《鹤林玉露》中曾有这样的记述:北宋时期,政治家赵普出身小吏,读书不算多。他辅佐宋太祖赵匡胤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继续担任宰相。
(12)、(释义)“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北辰,北极星(《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此处暗指国君。
(13)、“半部论语”,在字面意义上的确是半部《论语》。它出自宋代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
(14)、 (合浦珠还)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15)、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16)、(8)博览群书:(bólǎnqúnshū)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17)、(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18)、示例:他博览群书,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些学生。
(19)、(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20)、庄子在这里并非赞美惠施,而是在讽刺他虽然懂得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著书很多,然而他说阐述的道理却很杂乱,言辞也说不到点子上。在这里,惠施也不见得真的写了那么多书,只不过庄子是为了批评他“写得多,错得更多”而已。
5、形容知识渊博的成语的四字词语
(1)、经世之才经世:治理天下。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含褒义。一般作主语、宾语。
(2)、(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3)、(释义)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应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作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又作分界、界限等的代称,或喻指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分歧。)
(4)、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5)、释义: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6)、为了讽谏汉武帝,东方朔写了一篇《非有先生论》。文中虚构了一个故事,用“谈何容易”来表达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
(7)、赵盾是赵衰的儿子,春秋时期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曾任晋国卿大夫。他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受到冲击与削弱。晋国国君襄公死后,赵盾在拥立谁为国君这一问题上,与晋国大夫贾季产生争执。
(8)、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倒很舒服。(《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
(9)、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0)、(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11)、(解释):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12)、(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13)、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14)、(过庭之训)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趋庭”“鲤对”“庭对”“庭训”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15)、(4)博闻强识:(bówénqiángzhì)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6)、(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17)、(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万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天气放晴,也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另《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18)、“药店飞龙”的确是个与中医、药店有关的成语,但意思却不如字面上那么雄浑。它出自南朝乐府《读曲歌》中的一首诗。
(19)、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20)、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1)、(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2)、才高八斗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3)、成语出处:元·关汉卿《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寸铁在手,万夫不当之勇。”
(4)、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5)、意思是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与锋芒毕露不同。
(6)、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7)、才高八斗才高八斗是一个成语,读音是cái gāo bā dǒu,意思是形容人文才高超。才,指文才、才华。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斗,器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