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画像
1、托尔斯泰画像简单
(1)、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2)、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5)、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6)、车至庄园门口,我才发现这座托尔斯泰庄园规模宏大,一进庄园,便见几十棵参天大树迎面而立,左边有湖泊,右边是森林,这座庄园占地竟达338公顷,相当于上海两个半世纪公园那么大。我曾在欧洲参观过几十个名人故居,以面积而论,此为第一。据引领我们参观的讲解员丹孃说,如果你要在这个庄园内走一遍,一天时间恐怕是不够的。她又说,列夫·托尔斯泰的父亲出身于伯爵世家,母亲是公爵贵族,当过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侍从官,这座庄园便是她嫁给托尔斯泰父亲的陪嫁。
(7)、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8)、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们有多合得来,而在于你们如何处理彼此的合不来。
(9)、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庄严中有抒情的描写,变化万千,甚为奇观。他的小说不仅仅停留在宏观世界中,而且善于刻画微观世界里。
(10)、“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1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12)、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3)、(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14)、他的代表作有《乌克兰的傍晚》、《白桦树丛》、《雷雨之后》、《第聂伯河之夜》等,1879年退出巡回展览画派。1894年至1897年库因芝在彼得堡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并用私人财产设立了奖学金。1909年在彼得堡创办了以库因芝名字命名的美术家协会。1910年7月11日库因芝在彼得堡去世。
(15)、⑶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16)、……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17)、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18)、我们应该随时准备改变观点,抛弃偏见,带着开放、接纳的心灵而活。水手如果每次扬起相同的帆,却不懂得跟着风向调整,永远也到不了目的港。
(19)、(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20)、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托尔斯泰画像素描
(1)、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2)、托尔斯泰与列宾的往来,持续时间最长,大约30年之久。列宾对托尔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他画了70多件写生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和雕塑。
(3)、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使之炽烈如火”。
(4)、(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5)、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6)、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7)、列宾:林中休息的托尔斯泰油画60x50cm18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
(8)、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高加索的俘虏》《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9)、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10)、(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11)、我们沿着松柏与白桦树相映成趣的林荫道,走近一幢18世纪的白色砖塔楼。与阔大幽深的花园相比,楼房并不精致,更不豪华。丹孃指着小白楼说,这是托尔斯泰外祖父设计的,托尔斯泰诞生于此,现在楼的式样与布置,已由托尔斯泰进行了改进。楼前有一棵榆树,是当地农民为纪念托尔斯泰而栽的。
(12)、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13)、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4)、(8)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15)、⑴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16)、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17)、髭(zī)髯(rán)鬈(quán)广袤(mào)无垠犀利(xī)禁锢(gù)滞留(zhì)颔(hàn)首低眉尴尬(gāngà)黝黑(yǒu)炽热(chì)锃(zèng)亮⑵释义:
(18)、(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19)、温莎|马利|鲁本斯|梵高|伦勃朗|樱花|泰伦斯|双丰
(20)、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好的方面有:
3、托尔斯泰画像怎么画简笔画
(1)、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IlyaYafimovichRepin,
(2)、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丶《安娜.卡列尼娜》丶《复活》等。
(3)、(写生研究) (当代油画) (当代水彩)
(4)、⑴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5)、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6)、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7)、(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8)、在构图与用色上,十分简练、朴素。列宾从作家的脸上,看到了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同时又是带着贵族风度的一位伯爵,他那文雅的姿态,高傲而锐利的眼光,一切都使人赞佩。
(9)、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10)、(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11)、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2)、列宾是俄罗斯的著名油画家,其作品大多为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列宾擅长的作品类型有肖像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静物油画、以及自画像;列宾的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及《托尔斯泰肖像画》等。
(13)、⑵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14)、列宾:阅读中的托尔斯泰铅笔画1x33cm18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
(15)、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
(16)、在一系列肖像画中,最杰出的是《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还喜欢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实际上是一种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
(17)、⑵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18)、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
(19)、《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20)、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托尔斯泰画像作者
(1)、我们在钱导指引下,走了20分钟,才找到了一个呈棺木状的小土丘,长方形的土丘上面什么标志都没有,只有青翠的小草点缀出生机,这就是托尔斯泰生前的遗愿。墓四周的景色异常美丽,林荫深处是橡木、桦木等高大的树木,金色的阳光酒在绿叶上,那叶子的色彩呈现出翠绿、碧绿、油绿、湖绿、浓绿与醉人的嫩黄色,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俄罗斯油画。
(2)、(高莽:《最真诚的人——巴金与托尔斯泰》)
(3)、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4)、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5)、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6)、品读︱陆加敏:“书之爱”展与巴老祖籍嘉兴的约会
(7)、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更深入。
(8)、(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9)、1928年巴金在巴黎时,应胡愈之之邀为《东方杂志》纪念托尔斯泰百年诞辰译了一篇赞颂这位俄罗斯文豪的文章。该文选自法国作家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杂志,作者托洛茨基。1931年4月巴金发表《家》时,在总序中开头便写道:
(10)、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收藏”,在有闲有wifi时品读。
(11)、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12)、上海大暑过后,连续高温,笔者来到离莫斯科195公里外的托尔斯泰庄园,当地气温仅25度。
(13)、在皇家美术学院任教的14年中,他为俄国美术界培养了一代后起之秀。晚年以自传体形式写了回忆录《抚今追昔》。
(14)、我相信自己的本性是善,不是恶,而其他所有的人也是如此相信他们自己的。因此,即使我们难以了解别人心中所想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常怀善念。
(15)、作用先写托尔斯泰外表丑陋,衬托出他眼睛的犀利,和丰富(也就是欲扬先抑)
(16)、⑶文中第8语段“托尔撕秦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17)、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8)、(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冷酷锐利好奇)
(19)、⑵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20)、来源:油画世界(ID:ArtYouhua)
5、托尔斯泰画像
(1)、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2)、·对她来说:绘画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3)、现在保存在特列恰可夫画廊的《托尔斯泰肖像》(1887),是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
(4)、索菲雅问他:“生活怎么会是你的负担?人人都爱你!”
(5)、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习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6)、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7)、“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接着他对这句话又予以否定说:‘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否定中展示了巴金当时的思想的演变。这种演变贯穿了巴金的全部创作。
(8)、据丹孃说,列夫·托尔斯泰曾迁居萨马拉斯与莫斯科市,但终因留恋庄园的自然景色而回归故居。我在故居中见到了猎枪,托尔斯泰是个狩猎爱好者,他不仅在故居中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的修改工作,而且他还精通法语、德语、英语,并能阅读意大利、阿拉伯、古希腊与荷兰文字。
(9)、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10)、我们在门厅内换上鞋套,然后依次进入托尔斯泰故居。故居内有托尔斯泰使用过的写字台、书橱,有一间“穹室”,室内存放了作家的手稿与信件。据丹孃介绍,托尔斯泰两岁时,母亲去世了,在他10岁时,父亲又亡故。他自幼学会了独立生活,小主人与庄园的保姆、马车夫、乐师、厨师、仆人都结下了友谊。他在这张写字台前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与《青年》。
(11)、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12)、 (巴金:《随想录•“再认识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