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谁的诞辰(文案精选8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30 10:53:21 浏览59

农历八月十五的来历

1、农历八月十五的来历

(1)、神宗还是很稀罕苏东坡才能的,虽然苏东坡不怎么听话,可人家有才吗!估计是神宗的交代,引起了沈括的逆反心理,或者心中起了嫉妒,凭什么你二十岁就能进士,我三十一才考上?我难道不如你!

(2)、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小人蓬蒙在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后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3)、吃乱了月饼死公公(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4)、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苏东坡的老对头王安石兄弟几个也直率地进谏。

(6)、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二十七日,由监察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上札论苏轼到湖州任谢上表中,“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指责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7)、    可是安徽离北方远,靠“北方红巾军”传递信息,跟传到陕北时,只知道是“八月十五杀鞑子”,具体的时间就不知道了。有人就想出,采用陕北红枣做馅,烙成饼,代替月饼。这个月饼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枣泥做馅做成的月饼以卖钱为主,主要是蒙骗蒙古鞑子。其实还有一种月饼是,里边包一颗枣子,意为八月十五一早(枣)杀鞑子,要趁着天还不大明时,在蒙蒙的夜色下就把鞑子杀了。为了保密起见所以有人专门挑着担,到村上门送月饼,传递消息。

(8)、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9)、他们把享有版权的苏轼作品,一条条进行勘问,这些内容都录在南宋编印的《乌台诗案》一书中。

(10)、李定这是要打击一大片啊!只要给苏轼交往甚密的即是“罪行”。

(11)、可后来被人检举,母亲仇氏去世后密不报丧。这在封建王朝可是大不敬之过。

(12)、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13)、那个曾经玩世不恭的多才浪子,补上“这一课”的学习,才真正变得完美。

(14)、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15)、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6)、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17)、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8)、古人们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19)、北宋的沈括是正史有传的科学家,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20)、“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农历八月十五是谁的诞辰

(1)、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日中秋。”

(2)、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3)、“乌台诗案”前奏在注重以“学”治国,特别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封建王朝,“理科”方面显有人去深耕,因此在中国几千年史载中,“科学家”并不多。

(4)、发完一通,制造出“负能量”的氛围,要求苏东坡作诗,以示纪念这短暂的相聚。

(5)、神宗,看了蔡确的奏疏,也对沈括的反复无常厌恶,于是免除了他的翰林学士,贬到宣州任职去了。

(6)、闻风奏言的御史蔡确知道了这件事,给皇上上言说:“新法才开始实行的时候,朝廷恐怕政令不通,因此派出臣子四处察访,看看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愿意不愿意实行新法。

(7)、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8)、如今王安石罢相,吴充为相,沈括根据宰相的好恶,又开始诋毁变法。前后自相矛盾,竟然达到这个地步。”

(9)、先让圆毛的动物捐款,大家都捐了。但找到蝙蝠捐款时,它扇了扇翅膀说,我虽然是圆毛动物,但我有翅膀啊,轮不到我捐。

(10)、尴尬了!没事你仗着有点文采胡写什么?这不被人抓住把柄了吧!

(11)、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12)、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13)、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14)、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

(15)、    八月十五杀鞑子,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

(16)、民间的百姓家,从此也学着后羿的样子,每到中秋八月盼着亲人团聚,制作各种馅的月饼,甜点,拿来水果对着明月,拜月,希望天上的嫦娥给人间带来好运,带来美好的祝福。这是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17)、    全国的起义者多为汉人,因此蒙古统治者对汉人更为仇视。以元朝丞相伯颜等人为代表,曾提出要杀绝汉人中的张、王、刘、李、赵五大姓氏的主张。同时又提出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令北人(指蒙古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报等。这些禁令的实施,更激发了反抗元朝的火焰。

(18)、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19)、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20)、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3、农历八月十五的来历是什么

(1)、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紧接着,御史中丞李定对苏东坡又致命一击,打出了御史们针对保守派的“组合拳”。

(3)、这些御史学到了当初沈括嫁祸苏东坡诗句的方法。从直率、善良的苏东坡下手找出破绽,然后,嗯……

(4)、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5)、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6)、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タ月。朝日以朝,タ月以タ。

(7)、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8)、可眼下苏东坡当不成宰相,因为此时的宰相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呢,而苏东坡又是反对变法的。

(9)、    由于晚年的元朝,已是病入膏肓,各地出现了好多支起义队伍,义军并占领了一定的地盘,使朝廷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所以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就一面派军队镇压义军,一面将驻守全国各地的军队,分散放入各个村庄,派兵驻守到各家,然后每户供养一个士兵。在西北方,因连着蒙古地界,他们就派蒙古的贵族及其僧侣喇嘛在每个村,每户人家,一方面他们搜刮财物,一方面监管汉人,同时也减少了国库开支,为了巩固他们的权利,以这一方式统治着汉人。

(10)、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11)、神宗吃惊地说道:“朕无别的意思,不过是召他对狱 考核他的是非而已,这就将他放出。”

(12)、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13)、    想想,元朝当时这样的统治,让汉人怎么生活呢?铲除暴虐成了每个汉人的最大一份心愿。只要有人举旗,就有人跟随。但是人少了不行,必须要人多,还要人心齐,一起动手,才可推翻元朝。这样就在全国出现了,朱元璋、刘福通、以及“北方红巾军”等等揭竿而起的义军。

(14)、目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颇多。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揭开这个中国文化谜。

(15)、苏轼到湖州任,是五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八日,即被御史台逮捕解往京师,在任不过两个月零八天。

(16)、李定作为奉诏的主审之他对苏轼竟也佩服起来,“一二十年前所作诗文,引经援史,随问随答,无一字差错,此非奇才而何?”

(17)、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 ,不过后来辞去官职,他要参加科举考试,因为那时候科举才是仕途的正途,才能登堂拜相。像是靠“荫德”参加工作,也就是类似我们的“接班”,身份不是“公务员”不能提拔重用。

(18)、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19)、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20)、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农历八月十五是哪个节日?

(1)、苏轼被捕后,苏辙即上书皇帝,乞纳以自己的官身以赎兄罪,书曰:

(2)、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4)、《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5)、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6)、而这种斗争由来已久,许多高官放着民生、民政不去管理,而专门靠整人获取资本,这也是很多封建文人的悲哀吧!

(7)、为了继续打击保守派,御史们甚至把矛头对准司马光。

(8)、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王。据西汉《越绝书》载:当年吴越之战越国失败后,勾践为雪国耻,常在五月五日这天演习破吴水兵,以后民间相袭下来,便有了端午竞渡的习俗。

(9)、    天亮了,你听一声声的喊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了”“八月十五杀鞑子了”到处都在敲起鼓,打起了锣,鞭炮齐鸣。还有人就像过年一样,乐的嘻嘻哈哈,跳起了陕北大秧歌。

(10)、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11)、感恩。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12)、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13)、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14)、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燃灯、观潮、猜谜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当然品尝美食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月饼、喝桂花酒,听老人讲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15)、端午节还叫“女儿节”。清末江苏长洲彭蕴章在他的《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拏衣?女儿娇痴知不知。”形象生动地叙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未婚女子结伴游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面。在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么一个“解放日”是不容易的。看来端午节叫做“女儿节”,不是沒有道理的。

(16)、8月15日中秋节的来历,每一个人对于八月十五的中秋节都是十分期待的,因此大家在节日里会有三天假期,可以与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8月15日中秋节的来历。

(17)、“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8)、冬天暖阳里,适宜负日而暄,晒晒后背是很舒服的。在早上十点左右,站在阳光里,背对着太阳,浑身都晒得温暖舒畅。

(19)、    这些住在户上的鞑子,都是些穷凶极恶的歹徒。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们保存,规定三至五户才可使用一把菜刀,用时去领,用后即还。如遇到谁家结婚媳妇,第一次进洞房的一定是鞑子,谁也不敢吱声。就在平时,谁家有大姑娘、小媳妇的一定要交进门费,谁家不交进门费,鞑子就能随意进入家里,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坳犟不得,否则,有杀身之祸。如果每月交了进门费,鞑子还稍微规矩一些,进门费没标准,他们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富户还能交得起,穷人家哪能交的上,妻女只能任其糟蹋。

(20)、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5、农历八月十五叫什么

(1)、《太常引》 (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日中秋。”

(3)、    相传在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贵族和喇嘛僧侣的跋扈,官吏的贪污,地主豪强的专横,与日俱增。除残酷的贪污剥削外,又接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的瘟疫及北方的大旱,南方的水涝之灾,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饥民遍野,狼豹成群,民不聊生。

(4)、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5)、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6)、当时有一个狱卒,叫梁成,极富同情心,对苏轼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苏轼见他诚恳,就托他把自己写的两首诗送给兄弟子由(苏辙)。

(7)、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8)、又说:“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这是污蔑朝廷。”

(9)、御史何正臣缴进的是民间出售的版本,舒亶缴进的是“印行四册”,另外还有“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