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坐轮椅的时候能站有多好(文案精选9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10 10:23:36 浏览59

史铁生当我坐在轮椅上的时候

1、史铁生 当我在轮椅上的时候

(1)、8)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如果有来世,他们能再度重逢,他也许仍愿自己是被她在命运的岸边打捞上来的孩子。

(3)、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4)、灰色的蚯蚓像一条彩色的蜈蚣那样动起来,五颜六色的车流像一条条艳丽的蛇。当金碧辉煌的烟尘里一条沙哑的歌喉,模仿着哀愁,东一句西一句兴冲冲地唱遍各个角落的时候,城市的白天才算正式开始。(p29)

(5)、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6)、5)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7)、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真实,有时候是一个传说甚至一个谣言,有时候是一种猜测,有时候是一片梦想,它们在心灵里鬼斧神工地雕铸我的印象。(p8)

(8)、通过读他的作品,他文章中的有三个亮点:讲生死、讲亲情、讲地坛。

(9)、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见他们,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象他们,依靠那些飘转进明亮中的去想象那些逃遁进黑暗里的。我无法看到黑暗里他们的真实,只能看到想象中他们的样子——随着我的想象他们飘转进另一种明亮。(p8)

(10)、许多人都读过中学课文《我与地坛》,看到那个饱受命运折磨,抱怨世界不公,甚至对母亲大发脾气的少年史铁生。

(11)、说起那辆“福”字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椅,仍然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我说过,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12)、走进地坛,走进史铁生。你,让我回味。你并没有艳丽的外表,也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但是你的精神,让我回味。

(13)、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你的母亲。

(14)、曾经有一个女孩闯进他的生活,让他在千里冰封的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万丈阳光的照耀。但因为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女孩不久就消失了。

(15)、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16)、《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17)、在史铁生病危之时,陈希米就在病床边陪伴,只要她一离开,他的心电图就乱了;她回来,他便好了。

(18)、我们邀请您参与推荐文章,奇文共赏,请先关注我们即可评论。

(19)、苏轼和史铁生都经历了生命的急转弯,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换了一条路,在荒漠之中独自成长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两人形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话,用生命的张力向我们展示了面对生死坦然的态度。

(2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个世界。一个生命结束了,一个世界也就消失了。可我想史老你不会你会一直活着,激励着我们直到永远。

2、史铁生坐轮椅的时候能站有多好

(1)、史老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有一个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母亲,从小健康成长,20岁时下乡插队,可,不幸的事发生了:20岁出头的史铁生因事故双下肢瘫痪,成了一个站不起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废人,只能每天与轮椅相伴。

(2)、XX年12月31日,一颗文学史上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仿佛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仿若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宴会,等的只是赴宴的人和宣告宴会开始的司仪。

(3)、这一次,陈希米就找出一只王安忆送的小木盒,装上了史铁生的骨灰,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带着他一起去了德国。

(4)、暑假里的一天,我和我的好朋友相约,兴致勃勃地来到图书馆,在少儿借阅室做了一回“小小图书管理员”。一到少儿借阅室,和蔼可亲的阿姨就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先让我们逐一作了登记,然后给我们别上了印有“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员证”的胸牌,我摸着粉红色的胸牌,特别自豪,有一种成为大人的感觉。接着阿姨告诉了我们注意事项,说完后又把我们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耐心地说:“我们这儿的书是按帖的标签颜色分类的,像黄、白、绿的标签就是儿童小说类的,有些书,别人看完后,放在了桌上了,你们就应该把那些书放上架子。有些书放错了位置,你们就应该把书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使书架上的书整齐有序……”他说完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我们干得可带劲了!过了一会儿,人越来越多了,放错的书也多了。我们手忙脚乱地把书放好。刚放好,不知又从哪冒出几本来。我们陆续把它放好。刚刚想歇一口气,就听见有几个小朋友在喊,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告诉他们,这里是图书馆,是大家看书的地方,请你们安静。他们听了我的话,立刻安静了下来。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下午4点很快就到了。我们也该回家了。通过一天的体验,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同时,我也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

(5)、多年以来我一直暗自琢磨,那个后排靠窗户坐的学生为什么突然笑起来没完?那是我命运的转折点。那孩子智商肯定偏低,但他笑得那么莫测高深,恰似命运的神秘与深奥。孩子的眼睛或许真有超凡的洞察力?不知道他在那一刻看见了什么。我想我要是能把他当时的笑态准确地画下来,我就能向各位展示命运之神的真面目了。

(6)、她并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母亲,一位最普通的母亲,她包容你的一切,在你发泄情绪时,她会悄悄地从房间离开;在你无比悲伤之时,她虽没有什么温暖人心的话语,却一直默默坚守,陪伴在你身边;在你看到窗外落叶凋零的时候,她会马上走进来,挡在窗前,温柔的对你说一句:“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7)、我想C不必再傻里傻气地多说什么了,那些事是不能够教会也不能够论证的,那不是技术很可能那就是艺术,性爱和艺术都是永恒的问题。(p18)

(8)、5)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

(9)、看了太多朋友圈鸡汤,想清一下脑子吗?这才是人生至理

(10)、“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史铁生事后自述道。

(11)、作家王安忆第一次去看他,以为史铁生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

(12)、当你必然地要从其一点进入,我说过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已被安置在一张纵纵横横编就的网中,你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并且看不出条条脉络的由来和去处,那就证明历史的确在。(p82)

(13)、两人共读一本书,史铁生读得快一点,陈希米就要他讲,他还故意卖关子:“那你给我做顿炸酱面,我就告诉你。”

(14)、2010年的日历终于还是翻到了它的最后一页。这一天,虽然北京的天气依旧寒冷,但是那惨淡的阳光却突然有了温度,刹那间变得灿烂如夏花起来。是的,这是天堂里的众神在举办宴会欢迎一位伟大的中国作家光临。不,不是光临,他应该是回家,因为天堂原本就是他的家乡。从此,天堂里又多了一位思想者。史铁生说: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

(15)、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16)、事故后的史铁生极其悲观,整日心情消极,暴怒无常,对生命抱怨,怨天尤人。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对一个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打击。永远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永远要与轮椅相伴,生活要靠人伺候,双腿也不能走动,就像失去了自由一样。史铁生曾经数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享受生活,在主要工作——生病的同时进行着业余爱好:写作。

(17)、疾病发展到后期时,他身体衰弱得连待客都无多余精力了,但只要有朋友到访,他又强打精神,与之谈笑风生。

(18)、这本书,对史铁生来说,不是一篇简单的散文,而是对他人生的一次彻底反思。他知道,生活留给他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所以他挤出时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写下来。他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他的业余时间是写作。他试图消除命运带来的一切苦难,将自己的视角投向宏大的时空,以超然的态度理解人生。

(19)、睡在几乎呵气成冰的窑洞里,他的脊髓长期遭受寒凉的侵蚀。

(20)、“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3、史铁生当你坐在轮椅上

(1)、您可以在后台推荐文章,也可以在留言评论中推荐,一经采用即有礼物,一年中有七篇推荐被采用,您将有机会参加精品阅读公号年会。

(2)、在那艰难岁月,我喜欢上了睡觉。我对睡觉寄予厚望,或许一觉醒来局面会有所改观:出一身冷汗,看一眼月色中卧室的沉寂,庆幸原是做了一场恶梦,躺在被窝里心嗵嗵跳,翻个身端端腿庆幸那不过是个恶梦,然后月亮下去,路灯也灭了闹钟也叫了,起床整理行装,走到街上空气清新,赶往飞机场还去赶我的那次班机。

(3)、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4)、有时,你听着优美的歌声,会猛地把桌上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时你会狠狠地捶打自己两条可恨的双腿,向所有的人倾诉:“我可活什么劲!”

(5)、读他的文章,我们绝不仅仅是对史铁生单纯的怜悯,他给我们讲他的故事更引发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思考。

(6)、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想那些“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7)、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8)、生日会的最高潮,出现在它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赶来的邓永林医生告诉大家,四天前接受了史铁生肝脏捐赠的受捐者已经能够下床走路,正是因为史铁生捐出的充满生命力的肝脏,这个年轻的父亲得以亲眼看见他刚出生的孩子。

(9)、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泊来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据说狗的智力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他们都还不能把这椅子看成是一辆车。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球呢,现在也打不好了,再说也没对手——会的嫌我烦,不会的我烦他。不过呢,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10)、邻居把母亲抬上车时,她正大口大口吐着鲜血。

(11)、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2)、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13)、每当史铁生心情坏到极点,发了疯一样离开家时,母亲总是在他出门后,悄悄地去地坛找他。只要看见儿子还好好地在园子里,她就悄然转身回去。有时史铁生看见母亲在四处张望着找他,而他却躲在树丛密处不见她。

(14)、10)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15)、3)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重于看见了路。

(16)、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17)、本来是男人最意气风发和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却不得不频繁地进行血液透析,依靠导尿管来生活。

(18)、《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9)、得了奖,像是有了点儿资本,这年夏天我被邀请参加了《丑小鸭》的“青岛笔会”。双腿瘫痪后,我才记起了立哲曾教我的“不要脸精神”,大意是:想干事你就别太要面子,就算不懂装懂,哥们儿你也得往行家堆儿里凑。立哲说这话时,我们都还在陕北,十八九岁。“文革”闹得我们都只上到初中,正是靠了此一“不要脸精神”,赤脚医生孙立哲的医道才得突飞猛进,在陕北的窑洞里做了不知多少手术,被全国顶尖的外科专家叹为奇迹。于是乎我便也给自己立个法:不管多么厚脸皮,也要多往作家堆儿里凑。幸而除了两腿不仁不义,其余的器官都还按部就班,便一闭眼,拖累着大伙儿去了趟青岛。

(20)、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4、当我在轮椅上的时候,我怀念

(1)、向日葵收获了,夜来香的种子落在地上,随风埋进土里。天上悬了几日风筝,悬了几日,又纷纷不见了踪影。雪无声飘落。孩子们便嚷着在雪地上飞跑,啃着热气腾腾的烤白薯。我说哎,烤白薯!我是说世界并没有变,烤白薯仍旧还是烤白薯。父亲瘦高的身影却应声蹒跚于雪地上,向那卖烤白薯的炉前去……

(2)、每个人的一生,即便没有行走高原大漠,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4)、四年后,史铁生才敢慢慢回忆母亲的生前事,在无尽的追思中,落笔写下《秋天的怀念》:

(5)、他对妻子说过,“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

(6)、那个时候,他住在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里,他的小屋只有七平米,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只够轮椅打个转。白天,史铁生摇着轮椅去街道工厂上班,日复一日在鸭蛋壳上画画,东倒西歪的小作坊里,除了八九个老太太,就是几个跟他一样有残疾的年轻人,一个月,挣几十块糊口的钱。

(7)、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

(8)、因为杰出的写作,史铁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9)、2010年最后一天凌晨,史铁生脑溢血辞世,享年59岁。

(10)、世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只要生命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便会有很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够将生命的本质和内核一点不剩地挖掘出来,只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遮蔽了人们广袤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变得过于狭隘和片面乃至于偏激,很少有人能够像史铁生那样专注地思考生命的得失,季节的轮换,草木的荣枯,宇宙的发展和消亡,也许因为他双腿瘫痪,他才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一连XX年天天造访地坛,也便是在地坛,他得出了“死是一件不必过于着急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结论,也是在地坛,他完美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从一个自暴自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富于盛名的作家,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有多么不易,他有好几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善良是母亲让他明白到“人道这个世界上一遭,绝对不能白死,至少我还有我母亲和妹妹”,是的,他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代人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史铁生是求生,是艰难地求生,这是生之不易;而有些人是求死,是虚假地求死,这是死之虚伪。

(11)、改变后的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患上尿毒症之后,每周要进行两次透析,一千次针刺和各种药物的轮番进攻,他都咬牙挺了过来。两次透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把人身上的血液都换一遍的感受可想而知;另外,那一千次的针刺更是让我感到心悸,一千次啊,还不把人给扎烂了!这些让我无法想象的痛苦史铁生全部忍受下来,并且以无比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他依然坚持写作,创作了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多篇文学著作。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既然是不可逆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此为乐呢?

(12)、纵然寄蜉蝣于天地,但如果没有希望高悬,人怎么才能活下去呢。

(13)、千里之外的陈希米,匆匆赶到他的病榻前,就像当年他的母亲那样,对他用心照拂。

(14)、《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15)、气温渐渐降下来,且有了一丝爽风。沿途的楼房里有人在高声骂娘又有人轻轻弹奏肖邦的练习曲,外地小贩便于路旁的暗影中撒开行李,豪爽地打响一串哈欠有如更夫的钟鼓。平凡的一个夏夜。

(16)、如今当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听见那声闷响仍在轰鸣。它遍布我的时空,经久不衰,并将继续经久不衰震撼莫非的一生。

(17)、史铁生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文脉之中的哲思。哲思从何而来?就是人生中的阅历和思考。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虽略有偏颇,但也值得汲取养分,这句话恰恰就强调了阅历的重要性。

(18)、但一腔热血,再豪情万丈,也难敌现实的残酷。

(19)、事实真象不久便清楚了:我已经被种在了病床上,像一棵“死不了儿”被种在花盆里那样。对那棵“死不了儿”来说世界将永远是一只花盆、一个墙角、一线天空,直至死得了为止。我比它强些。莫非比它强些。“莫非我们倒要看你找一个什么样的天仙”——那样一个莫非,将比“死不了儿”强些。我于是仰天嚎陶大放悲音,闻其声恰似回到了自由自在的童年,观其状惟妙惟肖一个大傻瓜。我有个姐姐,她从遥远的地方赶来,紧紧把我搂住像小时候那样叫着我的小名儿,你别着急你别担心,你别这样别这样,无论如何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你别哭你别闹,蚂蚱飞了,不就是蚂蚱飞了吗姐姐明天再给你逮一只来)。但这一次不是童年,蚂蚱也没飞,根本没有什么蚂蚱。飞了的是一条很好很好的脊髓。我把姐姐搡开,把我的手从她冰凉的手里掰出来,走!走开!所有的人都给我出去!!姐姐再度将我抱住,她的劲儿一时大得出奇。我看了一眼太阳,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天呢?也还是在地上头。母亲没来,还没敢让母亲知道。父亲像个不会说话的瘦高的影子,无声地出去,又无声地回来,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放在桌上;又无声地出去无声地回来,买了更多更好吃的东西放在我的床边。我吼一声,父亲机灵一下惊得闪开,我把花瓶打进痰桶,把茶杯摔进便盆,手表砸扁扔进纸篓,其余够得着的东西横扫遍地然后开始骂人,双手垫在脑后,看定了天花板,尽情尽意尽我所知的脏话向世界公布数遍,涕泪纵横直到天昏地暗时,然后累了,心如千年朽木糟成一团。偷偷在自己的大腿上掐一把,全无知觉,慌得紧把手缩回深恐是调戏了别人。这他娘的到底是怎么了呢?漫长的寂静中,鸽子在窗外咕咕咕地嘶鸣,空旷、虚幻,天地也似无依无着。

(20)、杂志主编许庆亮去采访他,说史铁生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

5、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才知道

(1)、还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他,赶上饭点,史铁生拉着他们说:“都别走,我给大家伙儿做饭,做好吃的。”

(2)、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3)、史铁生母亲对他的理解做到了感同身受的境界,一言一行,都是经历了深思熟虑,步步惊心,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4)、11)对于重逢的形式,我们怕的不是残忍我们怕的是平庸。

(5)、他躺在病床上,看殷红的血在体外循环过滤,再循环,再过滤,血一圈一圈又重新回到身体里,每次透析4个半小时,他就看4个半个时。

(6)、然后那一秒钟来了。然后那一秒钟过去了,我原本很健壮的两条腿彻头彻尾成了两件摆设,并且日渐消瘦为两件非常难看的摆设,这意味着倒霉和残酷看中了一个叫莫非的人,以及他今后的日子。我像个孩子那样哭了几年,万般无奈沦为以写小说为生的人。

(7)、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8)、18)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蓝天和月亮的星星。还有呢?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的多。

(9)、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10)、他坐着轮椅却没有限制住思想前进巨大的脚步,而在我们生活日益幸福的今天,很多人却把自己镶嵌在无形的轮椅之中,追求功名利禄,放弃生命姿色。

(11)、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12)、“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

(13)、他曾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而我想,他的欲望是根本不同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于那种普通至极的欲望。他的欲望背负着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蕴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灵魂的顽强,矛盾至极又相辅相成。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自己大写的人生。

(14)、往事,过去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它们都已无影无踪,甚至谈论它们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种被意识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来成为意义的载体。(p7)

(15)、俗话讲,瑞雪兆丰年,但那天的大雪,却拉开了他苦厄人生的一个预言性的悲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