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最著名的诗14首
1、刘禹锡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1)、“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朋友们,除了以上20篇佳作,你还知道哪些经典诗作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欢迎分享。
(4)、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5)、全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6)、全诗最精彩的,就是颈联的这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没的船只旁仍然有千千万万的帆船驶过,枯萎的树木前也有万千欣欣向荣的枝条。在白居易的赠诗中,颔联是为刘禹锡抱不平的,而刘禹锡这两句,一是劝慰友人,二则展现出了诗人的豁达的胸襟,还与白诗中的颔联向应和,其境界和意义上一时间都比白居易诗高了很多。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涯,并没有使他的意志消沉,也没有将他打压,他将自己比作病树,即便人生艰苦,处处不得意,他还是会迎着春光,积极向上。
(7)、回顾自己的半生,刘禹锡被贬谪了二十三年,连白居易都同情惋惜不已。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
(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开头两句,就将诗人抒情才能展现了出来,被迫害贬离洛阳已经有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里,诗人辗转各地,不能回京。明明无罪却长期被这样对待,任谁都会觉得愤懑不平,但刘禹锡却没有直率地将自己的不平抒发出来,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来渲染,平静中带着痛苦。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怀念与自己一同被害的好友,二是感叹岁月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10)、一夕之间,季节转换了冷暖。心事还在盛夏的夜里辗转,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寒。
(11)、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12)、可难得是的,刘禹锡苦闷,但并不绝望,他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13)、这可能是刘禹锡的诗中流传最广、万口传诵的名作。诗人用自然现象的永恒存在和人事历史的短暂易变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斜照,荒凉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两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14)、 李白最肉麻的一首诗,全篇把杨贵妃吹上了天,却成就一对千古名句
(15)、无论你怎么伤心怎么难过,客观的世界依然在运行,不管你怎么伤心,山河美景此刻依然波澜壮阔。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17)、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1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9)、 隋炀帝也有一首《春江花月夜》,丝毫不输张若虚
(20)、《唐诗三百首》编者署名“蘅塘退士”,经过后人考证,此人乃清朝学者孙洙。
2、刘禹锡最好的10首诗
(1)、裴度出任宰相,在他的大力举荐,刘禹锡被认命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
(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元稹很伤感的一首诗,开篇与众不同,结尾直击人心
(7)、这首《雁门太守行》堪称李贺的代表作之用语奇异,诗意很盛,正体现出李贺诗的特点。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二首·其一》、《乌衣巷》、《竹枝词二首·其一》、《西塞山怀古》、《陋室铭》、《和乐天春词》、《再游玄都观》、《浪淘沙九首·其八》、《酬乐天咏老见示》等。这些都是刘禹锡比较出名的诗词。
(9)、 一位唐朝武将,留下两首千古名作,一个写夏天,一个写冬天,好美
(10)、“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并不只是痛快痛快嘴,他后来的知名度确实远远超过了李邕。
(11)、14年后,刘禹锡再次回到长安,此时,武元衡也早已去世。刘禹锡写下《重游玄都观》,重提旧事,向打击作者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12)、诗人省略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开篇就围绕一个“古”字展开,“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桧,是一种常绿乔木;郁,茂盛的意思。作者三言两语,就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和奇特的特点,展现出古寺历史悠久,充满了浓浓的爱怜之意。
(13)、刘禹锡用自己的豪情一扫秋日的萧瑟与凄凉,赋予了秋日新的含义。
(14)、这一天,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感慨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十分消极。
(15)、贞元九年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初授官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不久又迁连州刺史。
(16)、刘禹锡巧妙的以燕子为引: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17)、 苏轼被老友的妻子赶出门,他愤然写下了一首诗,流传千古
(18)、刘禹锡,字梦得,21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进士。他很小就聪明勤奋,不仅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还曾得到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刘禹锡30岁时,曾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军中担任掌书记,这首诗就是对这段经历的片断回忆。
(19)、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20)、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3、刘禹锡最有名的十首诗
(1)、很有意思,韩愈不出名的几首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而此诗和含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名句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反而落选。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高适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作品不多,只有两首,可惜这首代表作《别董大》没有入选,但不可否认这首诗乃送别诗中的佼佼者,流传度颇广。
(4)、即使失意了14年,可刘禹锡心中那正义的火种,却从未熄灭。
(5)、我们在说人生无常的时候,也说无常是美。因此我们对此人世,仍有长长的眷怀。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杜牧七绝佳作颇多,我认为单论七绝他仅次于李白,和王昌龄在伯仲之间,这首七绝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但跟《清明》一样,同样未入选《唐诗三百首》。
(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10)、这首诗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产生了一个很美的成语:“人面桃花”。为什么说是凄美的故事?中国人爱好大团圆结局,所以编的故事中,最后崔护和“人面桃花”女子喜结连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概率事实是一个悲剧式结局。
(1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刘禹锡的诗通俗清新,他的代表作《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13)、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不正是因为他在任何坎坷时,都能豪迈而歌吗?
(14)、回顾自己的半生,刘禹锡被贬谪了二十三年,连白居易都同情惋惜不已。
(15)、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竹枝词二首·其一》
(18)、显赫与衰败,繁荣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人世变幻的沧桑之感,尤为强烈。
(19)、可难得是的,刘禹锡苦闷,但并不绝望,他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20)、这首词写于824年。14年前,刘禹锡被召回长安,在游览玄都观时,写下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被当时的宰相武元衡针对,再次被贬。
4、刘禹锡的最著名十首诗
(1)、 苏轼很有名的一句词,怕是很多人都用错了
(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3)、这可能是刘禹锡的诗中流传最广、万口传诵的名作。诗人用自然现象的永恒存在和人事历史的短暂易变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斜照,荒凉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两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4)、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5)、《陋室铭》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6)、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7)、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诗人只写山水明月,但一句"旧时月",马上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兴衰轮回,而六朝的繁花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自言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10)、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11)、 宋代词人王观对柳永不服气,下笔写一首词,结果成千古绝唱
(12)、《唐诗三百首》流传过程产生好几个版本,版本间选诗略有差异,本文以最经典的311首版本为准。
(13)、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却飞进平常的百姓人家。
(14)、全诗最妙的在于结尾,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15)、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16)、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生命变得美好而辽阔。
(17)、刘禹锡因为很有才华而被杜佑赏识,之后还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曾经代杜佑撰写过很多文稿。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来到淮南人生地不熟,经常感到很孤独,闲暇时除了读书,还经常到处溜达。有一次他听说附近有一座著名古寺,就抽空前去游赏。
(18)、白居易有《板桥路》诗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这首《柳枝词》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19)、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刘禹锡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