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定义
1、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定义是
(1)、喜剧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被人们称为“四大喜剧”的是《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其中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社会讽刺性喜剧。作品大意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夏洛克转借现金。夏洛克出于妒恨,提出如果到期不还,就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作为惩罚。安东尼奥不能按期还债,夏洛克坚持要实践借约条款。最后,巴萨尼奥的未婚妻波西雅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她假扮律师出庭,也按条款不准夏洛克多割、少割、流血或伤害安东尼奥的生命。结果夏洛克失败了。这部喜剧讽刺了旧式的高利贷者,同时也暴露了资产阶级内部倾轧争夺的丑恶。
(2)、《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3)、因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他在颠峰时刻写的,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最高水平,所以习惯性把它们合称为“四大悲剧”。
(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莎士比亚是英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勤奋,共写了三十七个剧本。在这些剧作中,有著名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
(6)、《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形象。
(7)、**哈姆雷特怀着为父亲报仇的意愿,但是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害死了所有人(虽然也报仇了)。
(8)、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9)、莎士比亚在创作《麦克白》的过程中,对《编年史》中的记载作了较大的改动:把年轻的邓肯改为年老仁慈的君主,让国王在毫无提防的睡梦中被杀害,把班柯描写为天性善良、诚实的大将,以突出麦克白的阴险狡诈和残忍,而原书中的班柯是同谋犯。
(10)、节选: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11)、朱小琳,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英美文学博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12)、人物形象上莎士比亚悲剧塑造了一批高贵的“英雄形象”。
(13)、9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朱卫红教授将介绍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的内容梗概;以西方悲剧的定义为基础,阐释四大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并选取《哈姆雷特》中经典独白“Tobe,ornottobe”,带领读者理解该独白的内容,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说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能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生存、还是毁灭?省图等您一同见证哈姆雷特的选择,继续未完的仲夏之梦。
(14)、SceneV. Inverness.Macbeth’scastle.
(15)、▲《丝狄梦娜和奥赛罗》奥赛罗掐死妻子丝狄梦娜之前的场景(西)Antonio Muñoz Degrain绘那么,为什么奥瑟罗会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方手帕上呢?
(16)、第六场城堡中另一室SceneVII.Anotherroominthecastle.
(17)、《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
(18)、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19)、SceneVII. Macbeth’scastle.
(20)、的确,要抵达真正的莎士比亚、完整的莎士比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跨越时空,与他伟大的心灵对话,和他鹅毛笔下所流淌的文字沟通。
2、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定义原句
(1)、“哈姆雷特为什么迟迟不报仇?”《王子复仇记》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这自己母亲的出轨,叔叔的乱伦以及爱人的叛离却一直在隐忍,是为了什么?
(2)、「那方手帕是一个埃及女人送给我的母亲的;她是一个能够洞察人心的女巫,她对我母亲说,当她保存着这方手帕的时候,它可以使她得到我父亲的欢心,享受专房的宠爱,可是她要是失去了它,或是把它送给旁人,我的父亲就要对她发生厌憎。」
(3)、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第一场 塞浦路斯岛海口一市镇。码头附近的广场
(5)、SceneV. Gloucester’scastle.
(6)、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7)、SceneII.Ahallinthecastle.
(8)、四大悲剧的书名都是男性的名字,《罗朱》书名里面有个女性的名字,所以它不是四大悲剧之一。
(9)、与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概念不同,“隐性艺术家”不是作家的“理想的化身”,也不是作家“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Booth75),而是作家塑造出来的一种独特形象,其主要使命是实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或者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在韦恩·布斯那里,“‘隐含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会读到的东西;我们把他作为那个真人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形象推导出来;他是自己所选择的东西的总和”(74-75)。简言之,“隐含作者”是作家让读者去感知的自我形象,是区别于他的现实自我的、理想化的自我(作家的“第二自我”);这个“第二自我”可能去掉了其现实自我中某些低级的、丑陋的因素,而渗入了某些理想化的、可敬可爱的因素。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含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而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心目中塑造出自心喜爱的作家形象。因此,正如著名学者申丹所说:“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就编码而言,‘隐含作者’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就解码而言,‘隐含作者’则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写作者的形象。”(申丹137)但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看,“隐含作者”都是一个跟作家的“理想化自我”或“写作者形象”相关的概念,尤其指向作家(或读者期待于作家)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且,“隐含作者”的实质内涵更多地与某些行为、思想、品质有关,是价值选择和评价的产物,而“隐性艺术家”跟作家的“理想化自我”相关度不大,它属于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作为作品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其行为或善或恶,本质上超越于道德评价之外。伊阿古永远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理想化自我,他只是配合莎士比亚完成其创作意图、实现其艺术理念的某个虚构人物而已。哈姆雷特也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理想化自我,他虽有崇高的理想,但他的行为(消灭一个个有罪的肉身来追求灵魂的完美)只在艺术世界里可以被理解和接受,在现实世界里则无异于残暴的罪行。
(10)、《奥赛罗》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
(11)、SceneI.AroominPolonius’house.
(12)、罗密欧与朱丽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们几乎可以算的上世界上最著名的情侣,真爱的象征!
(13)、出生于悉尼的卡梅隆·孟席斯是澳大利亚歌剧与戏剧界的一颗新星,他几乎已经跟澳大利亚所有的优秀剧院和歌剧院合作过,包括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维多利亚歌剧院、墨尔本歌剧院、澳大利亚国家音乐学院等等。
(14)、▲阿登引进版《奥瑟罗》作者:莎士比亚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影印出版出版时间:2008来看看手帕的来历吧。一开始,奥瑟罗将手帕赠与苔丝狄蒙娜,作为定情信物。后来,苔丝狄蒙娜不小心丢失手帕,伊阿古捡着后,离间奥瑟罗,说他妻子和凯西奥通奸,还将手帕送给了凯西奥。
(15)、好书推荐|汪余礼:《双重自审与复象诗学——易卜生晚期戏剧新论》(文后评论赠书)
(16)、如果手帕仅仅是一份礼物,你会因为别人丢失了你送的礼物而恼怒,甚至杀害对方吗?显然不可能。所以,手帕在奥瑟罗心中的份量是礼物的属性远远不能承担的。随着剧情的发展,伊阿古试探奥瑟罗说:「既然是她的东西,我想她可以把它送给无论什么的人。」可是奥瑟罗却回答说:「她的贞操也是她自己的东西,她也可以把它送给无论什么人吗?」
(17)、 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引发的世界性纪念活动与二十一世纪新的莎士比亚热潮方兴未艾之际,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我相邀,为该社即将出版的英汉对照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序。莎士比亚戏剧于我,既是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科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家族先辈付以毕生心血进行汉译的内容,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书本油墨的清香与夏日的和风中,伯公朱生豪先生以译莎为民族使命的风骨和精神,一时间穿越了时空与莎翁的形象竟同时浮现在我眼前。
(18)、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19)、 以上出自伯祖母宋清如于1994年所编的《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中的第192封信、第227封信、第229封信。该书收集整理的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伯公与伯祖母分处上海、杭州等地的书信,可惜尚有部分毁于文革。在尚存的三百余封往来书信中,数十封信主要都是伯公与伯祖母在交流探讨译莎的过程与心得。这些文字使我们更加理解在伯公的《译者自序》中所出现的这样的表述:
(20)、 朱译本在时代诉求下的归化策略也颇值一提。朱译本抛弃莎剧中二百余行粗鄙、色情的市井俚语,是在时局下对西方文学的接受现状的应对,在传播文学经典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下使莎剧获得最大程度的流传与研读的应时之举。莎剧本身虽然并非纯为高雅殿堂之作,观众亦是三教九流之徒,然而中西文化的语境环境不同,中西文化传统与文学的功用各异,若欲实现翻译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以上因素绝非可忽略不计。因此,朱生豪的莎剧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翻译的浩然工程,而且是我国现代国家文化形成中新文学形式的先声和典型反映,是应当从翻译多元文化角度深入考察和研究的文学经典。
3、莎士比亚悲剧的定义是什么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2)、演出票价:20/50/80/180/280/380元
(3)、SceneI. Cyprus.Beforethecastle.
(4)、(3)《麦克白》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5)、四大悲剧中都各有这样一位悲剧英雄作为主人公:
(6)、《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7)、质言之,伊阿古并不代表作家的审美理想,更不代表作家的人格理想,但他却是作家传达其创作意图与审美理念所必需的核心人物。感受他的思维与心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剧作家的思维与心理。伊阿古的很多台词带有莎翁自己的评价色彩,或带有莎翁艺术思维的印记。但他绝不是剧作家的传声筒或代言人,而更像是由剧作家派入作品人物世界、与剧作家暗中配合的“卧底”。他有两种身份,一种是装出来的、取信于他者的那个身份(在《奥瑟罗》中,大家眼中的伊阿古是一个旗官);另一种是独属于“卧底”的那个身份,他的上线就是剧作家,在剧中他更多地是按照剧作家的指令、依循剧作家的思维去行动。这样的复合型人物被称之为“隐性艺术家”也许是恰切的。
(8)、本文不拟全面探讨莎翁艺术智慧,而仅探其一点,以求触类旁通。经过长期体悟,笔者以为,在剧中置入“隐性艺术家”是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技巧。所谓“隐性艺术家”,是指作家派入作品人物世界的“隐秘使者”(有时是“主角”),他们看上去跟作品中其他人物一样是现实人物,但他们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且或显或隐地按艺术思维行事,暗暗引导着作品实现艺术的本质或作家的创作意图。在莎翁四大悲剧中,都存在隐性艺术家形象,且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魔鬼艺术家,他们在剧中往往扮演着制造危机、煽风点火、压榨人心的角色;另一类是自由艺术家,他们往往具有高度的超越性,在重重困境中坚守理想,不惧死亡,想方设法去实现理想。第二类隐性艺术家最为复杂,最能体现出人性的丰富性和微妙性,也最不易识别。下面结合莎翁四大悲剧详论之。
(9)、亲情的羁绊成为了他没能早早复仇的一块拦路石。
(10)、注意:如果您喜欢本书,请在文末留言处写下您的评论,我们将向评论获赞最多的前四名老师提供包邮赠书一本(莎翁四大悲剧其中一本)。统计截止日期:2018年9月18日。
(11)、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并没有使自己父亲守护的国家也跟随着消失,多愁善感的哈姆雷特面对这自己父亲生前热爱的国家,如果自己选择了复仇,那么即将发生的不仅仅是敌人或者自己的身死那么简单。面对着旁边有两个国家的虎视眈眈,必然会引起国家的动荡以及人民对统治者的各种猜疑和不信任,哈姆雷特并不愿意自己父亲守护的国家因为自己草率的复仇走向衰败。
(12)、 在着手翻译莎剧的那些年,他前后对莎剧全集研读达十余遍。在他尚存于世的私人信札中,可以见到大量的译读随笔,从中我们仍能够体会他对莎剧翻译倾注的心血。他的莎剧翻译风格也正是在对剧本的揣摩和研读中形成的。这些闪烁着光彩的文字如雪泥鸿爪反映着他惊人的敏思和出众的才华。我常会想,若上天眷顾延其天年,他应该在翻译之余集中整理出译莎的见解来解释和印证他的译本。然而这终究是午夜梦回,追思之情了。所幸保存至今的一些旧时书信将伯公译莎的情景再现,他的才情,他的专注与他的勤力无不令人可敬可慕:
(13)、*李尔王本为一位明君,身边有很多忠臣,但在年老之时糊涂地错怪了以往最喜爱的小女儿Cordelia,导致自己被自私的两个大女儿欺负,潦倒而死。
(14)、然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举动,才让人对人性的嫉妒和怀疑感到震撼,观众被莎士比亚牵着走,时时为女主角命运担忧,使得这部戏剧冲突强烈,悲剧意味尤重。
(15)、《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16)、SceneV. Gloucester’scastle.
(17)、我们公益荐书,欢迎知名出版社和我们联系合作。
(18)、《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19)、 步入二十一世纪,阅读莎士比亚仍然是文化修养之甘饴。王元化先生曾道“朱译在传神达旨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不仅优美流畅,而且在韵味、音调、气势、节奏种种行为微妙处,莫不令人击节赞赏,是我读到莎剧中译得最好的译文,迄今尚无出其右者”。但愿今日这一辑倾注了译者与众多编校心血精力的四大悲剧杰作中英对照本能够为读者带来文学殿堂的又一缕馨香。
(20)、SceneII. BeforeAlbany’spalace.
4、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定义英文
(1)、作者简介:汪余礼,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戏剧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3CWW023)阶段性成果。
(2)、[Shakespeare,William.CompleteWorksofShakespeare,Vol.Trans.ZhuShenghao.Nanjing:YilinPress,19]
(3)、主讲人:朱卫红,女,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杨百翰大学夏威夷校区交换教授。主要研究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塞缪尔·理查生、文学伦理学批评、叙事学等,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英语文学导读》、《英国文学》、《20世纪英国文学》、《叙事学》、《西方文学批评》等课程,著有学术专著《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理查生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采摘花朵和地上草莓的孩子们快快躲呀,野草里藏有冰凉的蛇呀。」
(5)、(1)《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6)、“隐性艺术家”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什么理论依据呢?当然有。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亚里士多德指出:“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亚里士多德136)艺术作品属于“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确实与“艺术家的灵魂”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我们知道,艺术创作虽然离不开现实生活,但毕竟要基于作者自我的情感、思想、艺术智慧、审美经验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剪裁、变异等等,才能创造出符合审美规律、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决定了作品中有作家内在自我、艺术思维“渗入”的成分。质言之,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形,决定了艺术作品并非“举镜照自然”的产物,也决定了“隐性艺术家”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事实上,在作品中置入隐性艺术家形象,是很多作家实现其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技巧。了解“隐性艺术家”这一概念,不仅对于艺术创作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解读经典作品很有启示意义。
(7)、SceneIII. Ahallinthecastle.
(8)、SceneII.Anotherroominthecastle.
(9)、内心冲突上莎士比亚把人物放在内心冲突当中。
(10)、《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11)、剧幕拉开不久,伊阿古的活跃性、狡诈性、主导性便逐渐显现出来。他认为自己战功赫赫,比凯西奥强很多,但奥瑟罗将军任命凯西奥为副将,让自己做旗官,这让伊阿古恨得咬牙切齿。伊阿古暗恋的少女苔丝狄蒙娜爱上了奥瑟罗,这更是让伊阿古妒火中烧。嫉妒和仇恨把他变成了魔鬼,而天生的足智多谋更是为这魔鬼插上了翅膀。他开始一步步展开他的破坏计划。
(12)、这就是最伟大的作家啊!莎士比亚就如同那条非凡间的蚕,一个口中吐丝结成手帕,一个口中吐出精妙的言语,为人们织就一张悲剧之网。他并不给人们展现所有细节,而是凭借天才的构思与妙笔,巧妙构建起环环相扣的故事,穿透无数人的心,不因时间流逝而减其魅力,不因文化隔阂而伤其深刻。
(13)、SceneIII. Acouncil-chamber.
(14)、SceneII. Aroominthecastle.
(15)、第一幕,勃拉班修在伊阿古和洛特利哥的挑唆下,知道女儿与摩尔人已经结婚后感叹到:「世上有没有一种引诱青年少女失去贞操的魔术(charms)」;而勃拉班修向公爵和元老们控诉奥瑟罗时,说:「倘不是中了魔法的蛊惑,决不会犯这样荒唐的错误的。」随后又说:「我断定他一定曾经用烈性的药饵或是邪术炼成的毒剂麻醉了她的血液。」
(16)、SceneI.Aroominthecastle.
(17)、此外,这个信物的设计有特殊性,使得奥瑟罗能一下子识别出,凯西奥手中的手帕是自己送给苔丝狄蒙娜,而不是其他人的。这个特殊性就在于手帕上绣有草莓样式。
(18)、 朱译莎士比亚戏剧不仅在读者中成了经典,对于我国的西方文学翻译史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朱生豪译莎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正值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初有成效。朱生豪的莎剧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在社会多元文化系统下发生、培育和完成的文化建构实践。朱生豪的莎剧翻译实践处于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之下,呼应了新文化运动对抗封建僵化的文化制式和守旧的哲学美学思想的革命呼声,他的翻译过程是贴合文化革新的过程,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样式的形成既是个人美学观的表征,也来源于当时社会文化思潮和运动对特定文学样式的需求。
(19)、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20)、他的悲剧,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表现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
5、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定义是什么
(1)、《奥赛罗》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该剧的主人公奥赛罗,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人物,他勇敢忠诚,嫉恶如仇,但他误中坏人的奸计而杀害了自己的爱妻,当真相大白后,又自杀身亡。剧本深刻的揭露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卑劣,依阿古是典型的邪恶形象,全剧结构紧凑、语言动人,有强烈的戏剧性。
(2)、《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这部作品以抒情的笔调,浪漫喜剧的形式,再次讴歌了人文主义对爱情和友谊的美好理想,表现了生活之美、爱情之美。 《第十二夜》约写于1600一1602年间,1623年在书业公所登记,同年收入第一对开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