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天问
1、关于屈原的诗 古诗
(1)、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2)、今本《楚辞》还有《哀时命》《惜誓》《大招》,汤炳正先生认为这是《楚辞》的第四次补充,这一组既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人编辑。到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把自己写的《九思》又放在里面了。
(3)、当然“散文化”这个词也是20世纪受西方文学三分法、四分法影响的观点。西方的文学三分法传入中国后,诗歌、小说、戏剧被认为是文学的正宗,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剧都是下里巴人的作品,西方文学理论传入后,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古代文人的写作,最重要的是各种文体的文章,这一类文章在西方文学体系中没有办法归类,但如果排除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框架之外,中国古代文学就没有灵魂了,所以聪明的人创造出“散文”的体裁,把西方文学的三分法充实为四分法。因为中国古代诗基本是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所以“散文化”是相对于“诗化”的特征。当然,《文心雕龙》赞扬《古诗十九首》“结体散文”,是“五言之冠冕”。显然,我们今天的散文化和刘勰说的“散文”不是一个意思了。可见我们把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体裁归结为“散文”,也不是一个体现中国价值和话语体系的概念。虽然“散文化”的描述不是一个好的表达,但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已经搭建在西方化的理论基础上,如果不用这样的表述,我们就可能没有办法和其他学者沟通了。
(4)、所以汤先生认为《楚辞》有一个逐渐编辑的过程,如果汤先生这个猜测正确,可能在淮南王刘安时期、汉武帝时候看到的《楚辞》,就是《离骚》《九辩》《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跟我们现在留存的《楚辞》可能有点区别。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6)、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7)、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8)、《楚辞》的第三个特点是散文化。它的句子长短不但是大体来讲,《楚辞》的语言还是很规律的,特别是《离骚》《九章》差不多,《天问》是一种题材,《九歌》和其它的又不一样。像《招魂》《大招》《卜居》《渔父》里面后代的特点更接近一点,也有一些散文化。
(9)、巫傩的祭词打破了此前《诗经》四言诗的格式,也打破了《诗经》固有的模式。《诗经》三百篇,篇篇都非常短小。唯有巫傩的祭歌不受此限,巫师们大概是受到神灵的启发,在巫歌的创作上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挥洒自若。也许,这些负责与神灵沟通的巫师们,他们觉得不这样,似乎不能打动高高在上、神通广大的神灵,因而写起祭歌来,几乎到了无限止的地步。什么三皇五典,什么《国风》《韶乐》,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于是,长达838行的《梳解歌》、660行的《度关歌》、518行的《上马歌》、367行的《翻案歌》、更有长达一万多行的《苗族古歌》,尽行问世,四处传唱,而且成了巫傩祭祀活动的必唱曲目。往往一个祭祀活动,比如超度亡灵,依照编排好的曲目,全部唱完,往往要三天三夜,连巫师自己都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而巫师们照样趋之若骛,乐此不疲。
(10)、 从⽂学⻆度讲,上述五篇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们并⾮以线性叙述相连,⽽是⼀种层次的叠加。它们的结构,建构起⼀个诗作内部⾃洽⾃⾜的空间。这些层次,彼此渗透,构成互⽂,⼜在在指向同⼀个精神焦点,不停加深(加强)“提问”的质量和⼒度。这个空间诗学,还将在中⽂诗歌传统中延伸数千年,并以七律等形式臻于完美,可惜,《天问》的后来者,囿于汉代以后⼤⼀统思想控制,已完全丧失了创始“提问者”的决绝和彻底。《天问》之名,⼈⼈皆知,可《天问》精神,早成绝响。屈原诗的思想、美学传统,迄今为⽌,仍只是⼀个⼈的传统。“灵均”,创建了它也终结了它。尽管如此,种⼦已经播下,“提问”基因不会灭绝,它潜移默化,已渗透进了我们的⽣命和诗歌,并在所有语⾔和诗歌的⾎液⾥打上了永久的戳记。只要贴近⼀切诗作精品,就⼀定能听⻅《天问》的迴响余⾳。
(11)、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12)、我们提到《楚辞》的时候,经常用宋人黄伯思《新校楚辞序》里的话,他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他说《楚辞》里面写的是楚语,作的是楚声,记的是楚地,所以为楚辞。当然这个话大体有道理,但是不是真的有道理,还要具体分析。比如书楚语,楚辞里面全是楚国的语言吗?可能有。楚国是西周的一个封国,楚国人也是从汉水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的,楚国后来闹分裂,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职官体系,但楚国人说的话或者楚国的文字却未必与中原有什么不同,今天出土的大量战国楚简就能说明这一点。楚国人的文字和语言,中原人也能看得懂,所以“书楚语”是不是一个精确的表述,可能还值得大家思考。“作楚声”,大概指读起来要用楚国方言读。汉初九江被公能读楚辞,九江战国时期也曾是楚地,九江被公是不是用楚声读楚辞,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了,因为楚声这个声音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判断,但读楚辞是个技术活儿,可能不是懂楚国方言就能读的。至于说楚辞里面讲楚国的地、楚国的物,这肯定都是有的。屈原是楚辞最早的作者,屈原是楚人,后代人虽然不是楚人,但是他们模仿屈原的作品,同时里面有楚国地域文化的特点,所以楚辞就是楚地的诗歌,或者楚人所作的诗,这样理解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13)、 美政:由内美⽽美政,是同⼀逻辑由内向外的递进。但也与内美的遭遇相同,美政在《离骚》“乱”辞中出现,⾮⽌于⼀种理想、⼀个概念,它已经历了⼀场失败、⼀种幻灭。“国⽆⼈莫我知兮”、“既莫⾜与为美政兮”,很清晰地把“我”和“美政”连在⼀起。⽆⼈知我之内美,也⽆⼈⾜与为美政,这是从内⼼到现实的彻底绝境,故⽽对于屈原诗,美政简直就像⼀个反义词,⼀个充满“不可能、不得不、⽆可奈何”的否定句。也因此,它成了诗歌的起跳板。⼀声“已矣哉”的⻓叹,在⼈⽣尽头,反向推出⼀个更⾼的现实、⽂本的现实。诗歌是⽆⼈之国,只有那⾥,再⽆恶⼈庸⼈的搅扰,才华和理想的“哲王”,能够内外合⼀,建⽴唯⼀的美政,再也不必担忧被粉碎。
(14)、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清·李元度)
(15)、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16)、它的名字来自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问了很多关于宇宙和大自然的问题,比如,他问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17)、宋徐钧《屈原》:托兴妃嫔疑亵嫚,幻言神怪似荒唐。若无一点精忠节,未必文争日月光。
(18)、(《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19)、屈原在诗中清楚地表明了自已想在这里终其一生的决心。
(20)、 《离骚》及其他——从抒情史诗到空间诗学;
2、屈原写的诗
(1)、 1999年,意⼤利,我的第⼀个国际诗歌奖——FLAIANO国际诗歌奖——给我出了个难题,我的受奖辞,应该以“科学与⽂学”为主题,赫,天知道什么灵感,让我直接找到那个标题:《提问者》,并把它写成了⼀⾸献给屈原的⼩⼩颂歌:
(2)、 当代中⽂诗遇到的问题,其实屈原诗都遇到过,且给出了最佳回应。
(3)、 ⾸先,有⼈会问,没弄错吧?当代性——经典性,不⽭盾吗?我的回答是:⼀点⼉不!原因很简单:当代性,不等于当下性。经典诗作,⽆须申报身份证,⽤出⽣⽇期验明正身。“当下性”,基本表现在题材上,⽐如从写农村转向写城市,甚⾄直接写市场、⾦钱、互联⽹,但那并不确保就有“当代性”。屈原诗没写以上那些,因⽽与当下⽆关,但它们拥有百分之百的当代性。它们⽆须占据写作时间的先后、或借“⾃⼰和⾃⼰⽐”谋取地区性的相对价值。此类“相对价值”,在诗歌整体参照系⾥,根本就没有价值,再关起⻔来⾃吹⾃擂也不⾏。那么,何为当代性?它与经典性是什么关系?
(4)、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5)、 屈原传记的诸多元素中,我认可的只有⼀个,他的字:“灵均”。这也是他⾃⼰在诗中明确提及的唯⼀名字(《离骚》:字余⽈灵均)。此外,甚⾄姓名,亦多有出⼊,屈原诗中,明明写着“名余⽈正则”,可连司⻢迁,都混⽤平、原之名。这究竟怎么回事?说到底,传奇就是传奇,从⼈物、⽣平到姓名,不可考亦不必考,他像浩浩⼤江中⼀滴⽔,你说他是哪⼀滴?不是某⼀滴⼜是每⼀滴,这才恰合“灵均”之名。许慎《说⽂》解:“灵”者,巫也,楚⼈名巫为灵,引申意为灵魂、精灵、亡灵、神灵,最早字形⻅于春秋⾦⽂,本为楚⽅⾔对跳舞降神之巫的专称。同样,“均“者,《说⽂》谓均、平之意。这些阐释,是不是⼏乎专为屈原⽽写?
(6)、 庚⼦年初,病毒封门,我⽤了两个多月时间,终于达成夙愿,完成了这篇⻓⽂《屈原诗,隐没的源头》,内含五章,分别标题:
(7)、屈原诗,洋洋⼆⼗余篇,不谈诗⽽处处谈诗——以诗作之存在本身,论证(或⽈呈现)诗之意义与⽅式。这⾥,“内美”+“修能”=灵均,诗⽆须“谈”,只须“是”。因为作品在呼吸、发育、⽣⻓,它们的鲜活,不该囿于“论”的僵死。这⼀点上,先秦诸⼦均有共识:⽼⼦的“⾮常道”,孔⼦的“述⽽不作”,都暗通屈原诗“让作品说话”的饱满⾃信。屈原诗,是思想和美学原⽣态的、混沌未开的整体存在,因⽽显出张⼒⽆穷。相⽐之下,宋⽟之叹“悲哉,秋之为⽓也!”就既虚且浅了,更不⽤说后来⽆数东施效颦。
(8)、屈原《离骚》(1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1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
(9)、 屈原⽣平之谜,或许永远不可破解。
(10)、《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11)、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12)、当年《建修鄜梁书院记》里的这段话,成了有力的预言。
(13)、 归纳⽽⾔,我以为以下三个话题,最为重要:观念性,实验性,经典性。
(14)、 有⼈曾谓我“只粉屈原”,稍加更正,那应该是“屈原诗”。屈原之名,哪个不晓?但真正含义是什么?却罕见深究。所谓屈原研究,常落⼊连篇累牍的训诂考据,把象腿都摸烂了,却不知⼤象在哪儿!两千三百年过去了,只剩时间之⽼和一大堆空洞的赞颂,屈原之孤独,也算世界奇观了。
(15)、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16)、因为这件事情,楚怀王疏远了屈原。原来重用屈原,让屈原去做重要的事情,后来不让做了,因此屈原心情郁闷,司马迁说屈原认为“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因为一心想为楚国好,想为楚国的制度建设、为楚国的未来做一点贡献,但是楚怀王自己信了谗言疏远他,不给他这个机会。屈原认为楚国的现实是小人得志,正道直行的人没有机会,忧愁不已,所以作了《离骚》。显然,屈原的忧是忧虑楚国小人得志,正直的人没有生存空间。没有屈原的忧愁,也就不会有《离骚》,所以,屈原没有忧愁,就不会有诗。
(17)、 贫弱⽂学的标志,永远是⼤主题,⼩形式。更准确地说,⽂学,⽆形式即⽆思想,弱形式只配有弱思想。新诗写了⼀百年,如果还没能⼒建⽴成熟的美学,只能怪我们⾃⼰⽆能,对不起屈原诗那个源头!
(18)、屈原《离骚》(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9)、 数百《天问》,始于⼀“⽈”,“谁说的?”蕴⽼⼦“道可道⾮常道”之意,⼜置宇宙⼤化于悬疑(“何本何化”?),因此⽐道家更实在、更精妙、更⾼超。浩瀚《离骚》,植根于“内美”与“修能”,不特⾔“君⼦”,却饱含了孔⼦的君⼦理想。“内美”⼀词引申出“美⼈”,⽆疑指向独⽴⼈格,即使“迟暮”也不肯放弃;⽽百折不回、⾄死追求的“美政”,⼜暗合了儒家“成仁”的社会准则。屈原诗的思想同⼼圆⾥,“美”的性质⼀以贯之,环环相扣:⼈格、思想、社会、⾏为、⽂学、⽣死。内秉天性,外合⾃然。确实,这⾥儒、法、道、阴阳、纵横家因素都有,却⽆⼀能取代诗家的独特性。细思诗家构成,“提问”是其动能,⼀路深化;思想是其结构,辩驳神话历史、综合诸⼦百家等等层次;⽂学创作,是其存在⽅式,诗歌的精美形式和思想内涵,同步抵达完美;作品的内部构成,是其“全息”观照外部宇宙的途径。⾃我和宇宙,⼀⽽⼆,⼆⽽⼀,连真实或隐喻意义上的诗⼈之死,也已内在于这个完整的系统——⽼⼦梦想的“⼤美”之系统。
(20)、《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3、屈原的诗天问名句
(1)、诗词的意思就是:天空与大地在哪里交会?太阳转一圈是怎样划分为十二等分呢?太阳和月亮悬挂在哪里呢?众星在天上是怎么排列的呢?屈原提出的这些疑问代表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航天员飞向太空,寻找关于宇宙的答案。
(2)、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3)、纵观屈原到过的地方,唯有他的栖息之地溆浦完全具有这种客观条件。深林冥冥,猿狖所居,山峻蔽日,幽晦多雨,霰雪无垠,云雾霏霏。更有那深不可测的江潭,鬼斧神工的山洞,令人激起奇妙的遐想。屈原的笔下,似乎只有溆浦的山水才有这等的奇妙神秘和瑰怪之观。
(4)、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放逐以后,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
(5)、 当司⻢迁感叹“悲其志”,他已触及了屈原诗的根本意义,那就是孔⼦理想的:君⼦进德修业,修辞⽴其诚。换成现代诗⼈艾略特的说法:⼩说可以虚构,诗却必须写实。这个“实”,即诗⼈内⼼的真实。庞德夸赞汉字:“‘诚’,造得完美⽆缺”。我⼀篇⽂章的标题由此⽽来,就叫《成于⾔》,语⾔透视出的内⼼,是骗不了⼈的。
(6)、《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且用典极多,知识量惊人,不管哪一个小故事扩展开来都可以写成一大篇文论文。掩卷冥想,屈原一口气如此众多深层次的问题,意欲何为?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了,或许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和他同时代的人,其实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现在的你我,天地人间,宇宙洪荒,有多少是我们还未曾知晓的。
(7)、明月洞实为长不过里许的峡谷山窝,下开上阖,仰视天光,仿如一弯明月,故称明月洞。峡谷尽头,有一小溪自石壁中流下,形成三级瀑布,连叠三池,幽深难测,人称仙池。两边崖壁上长满了兰花,芷草、菊花,小溪从一大片盛开的木芙蓉花下浅浅流出,步步是景,令人目不暇接。洞尽头左侧更有宽达十几米的水帘瀑布从突出的崖顶上落下,随风左右摇摆,水帘里面斜凹进去有七八米深,火神庙就在水帘里面的凹陷处,庙里供奉着火神祝融的神像。
(8)、巫傩的祭歌语句长短不齐,活泼跳跃,有着极大的自由随意性,并具有了极强的叙事功能,更能表达人的复杂情感和重大事件。动辄就是数百行的巫歌,叙事丰富,想象奇特,幻想诡谲,上天入地,天罗万象,汪洋恣肆,纵情倾泻,而且句式长短交错,极富节奏;行云流水,一唱三叹;雄壮处,千军万马,天兵神将;金鼓伴奏,气氛悲壮。巫歌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自由诗,也是上古时期的现代派诗。
(9)、 因此,屈原诗能成为经典,必须经得起全⽅位的检测,特别是当代。它的当代性,在于谁今天认真读它,都会被⼀股巨⼒击倒:那提问者的思想⼒度,和诗作形式的创造⼒,永远不会过时,永远给我们感动和激励。⼀个诗歌思维的⽅程式,古今中外毫⽆⼆致:对现实的深刻忧患,从中提炼哲学、美学思想的能⼒,诉诸创作形式的完成度。⼀句必须重复的话:以语⾔的深度验证思想的深度。它包容2300年,⾄今保持其思想、美学上清清楚楚的不可替代。
(10)、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11)、溆浦的巫风傩韵催生了光耀千古的崭新文体《楚辞》
(12)、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13)、 世界的⽅向:仅仅⼀世纪前,“世界”还基本上只意味着欧洲,但今天这变成了整张世界地图。欧美继续保持了活⼒,拉美在⽂学“爆炸”,俄国东欧在历史曲折中反思,古⽼⽂化如希腊、错综处境如阿拉伯,都把地中海搅成了漩涡,⾮洲也不平静……当代中⽂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巨⼤的参照系。当年屈原跨出楚国,⾯对列国时,是否也有过如此震惊?震惊是好事,但能否不⽌跌跌撞撞地邯郸学步,⽽是从中“抽思”出滋养我们创作思想,是另⼀回事。拒绝盲⽬⺠族⾃⼤,与拒绝盲⽬⾃卑同样重要。採拮他⼭之⽯,是为了攻⾃身意识这块“⽟”。⼀如屈原诗对待诸⼦百家的态度,既开阔⼜冷静,汲取⼀切资源,⽽成就它⾃身独⼀⽆⼆的思想、美学深度。我们的经验肯定独特,但我们的思想、作品够独特吗?
(14)、穿过思蒙十里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广阔的盆地,烟树人家,一片富庶景象。沿江两岸更是望不到头的桔林,如绿云铺地,挂滿枝头的累累桔果,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15)、 从“⽈邃古之初,谁传道之?”起,⾄“阴阳叁合,何本何化?”,共⼗⼆⾏六问。此篇直指全诗核⼼字“⽈”,⼀举揭示神话的虚构本质,把宇宙创造之“神”⼒,推回⼈类⾔说的问题。⼀连串提问:“谁传道之?”“何由考之?”“谁能极之?”“何以识之?”“唯时何为?”“何本何化?”既问宇宙起源,⼜问变化规律,所有问题,⽆⼀⽞虚飘渺,都是我们每个⼈的理智可能提出的。屈原就像⼀个现代科学家那样仰望星空,深邃的⽬光,注视着、追问着宇宙最深处那场⼤爆炸。
(16)、 2019年,当我着⼿写组诗《⼤夫,我是你身边⼀滴⽔》,随⼿⼀翻资料,顿时被屈原身世之渺茫、⽣平之混乱所震惊,不说别的,仅著名学者推算的出⽣⽇期,就多达⼗⼆种:公元前33333333333335……①这还不算没浮出⽔⾯的、⺠间或私⼈研究的成果。太多猜测,最后只剩⼀个答案:没有定论,全是猜测。诸多猜测中,⼈们可以信⼿拈来、各取所需,连我也不能免俗,那年九⽉,我获得意⼤利Sulmona国家⽂学奖,需要写⼀篇受奖辞,因为Sulmona是古罗⻢⼤诗⼈奥维德的故乡,⽽奥维德和屈原的命运如此相似,都深受流亡之苦,⼜以最深切的流亡体验创作出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故⽽屈原简直是我的先天依托,且不说我⾃始就把他当做⼀位精神向导呢。幸运的是,奥维德出⽣⽇期很确定:公元前43年。⽽说来也巧,我第⼀个查到(碰上的?)的屈原出⽣时间,赫然是公元前343年(诸君请看,上列屈原诞⽣⽇期中,就有公元前343年在),就是说,⼀个可能,屈原不多不少早⽣于奥维德三百年前,他堪称⼀位奥维德跨⽂化的三百岁⼤哥!屈原⾃沉汨罗,奥维德客死⿊海,都引来古今中外⽂⼈雅⼠多少浩叹,但也同样,令不同⽂化的诗歌思想者获得激励,在被杰作印证的厄运之途上前赴后继。这样的受奖辞,当然讨好,奥维德的乡亲们,顿时把我认作他乡的故知、久别的归⼈,让我好好享受了⼏天美好的乡情。感动之余,我也不得不承认,幸亏屈原有那么多“可能的”诞⾠,让我这公元前343年的说法,没沦为纯粹杜撰。但,此外那⼗⼏种“说法”呢?⼜有哪⼀个可靠?我算⼀个坦⽩的案例,可⼜有多少⼈纯然图⽅便,顺⼿拿⼀个⽇期说事,却毫不在乎偏离“事实”多远?
(17)、另外一个,《楚辞》的结构里面包含故事情节。从《诗经》开始,中国人的诗歌是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因此,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是抒情诗,但抒情诗不一定没有叙事。《楚辞》是抒情诗,但是抒情和叙事结合在一起。
(18)、这五部分,内在贯穿,是⼀个层层递进的整体。我自己的写作,传统的反思,这⾃觉的全球意义,都归结到了屈原诗那个精神源头上。这最重要的源头,仍然隐没着吗?抑或终于开始浮出⽔⾯?反证了⼀种超越时空的深度?我当然认为是后者。
(19)、今天我们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屈原的诗,一个是屈原的忧愁,合起来就是屈原的诗和愁。
(20)、 见屈金星登屈原在此问天的“问天台”,诗人巢湘平即兴吟诗:“屈原天问后,小屈又问天;天岳离天近,万山小眼前”。闻知这最高气温不超26度,屈金星感慨道:“背着锦被,带上爱人,来天岳消夏吧,三百里松林竹海,是天然空调房!"(特约记者/彭为卫刘磊江)
4、屈原的诗天问的含义
(1)、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吹竽鼓瑟声悠扬。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2)、 试整理之:“灵均——内美”,确定⼈格美与⼈⽣美之同⼼圆;“⽈”,把持语⾔与万物命名之关系;“天问——提问者”,⼀种彻底质疑和追求深度的思维⽅式;“美⼈——美政——美道”,⼀个植根于内⼼的判断标准,推衍审视周遭世界。“⻓⽆绝兮终古”,所有时间都是内在时间,“美⽂”空间共时地含括⼀切处境。
(3)、 当代的“思想之诗”,需要⼀种成熟的意识:那个贯穿时空的思想和美学秩序,就在身边。落到实处,就是回到写作的专业性。
(4)、 从“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历兹”,⾄“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本篇以历史⻅证、深化前⼀节,延续《天问》第四篇⼿法:讽谕——或⽈籍古谕今。诗⼈历数历代前圣或俨敬⽆私或昏庸不明的案例,以史为鉴,映照现实。即使《离骚》创作年代久远,诗⼈那时感受的历史,也已是昏庸⼤⼤多于贤明。贪婪遍地,⾼洁罕⻅。时间,绝⾮历史的可信之物,也不是希望之所在,却恍若幻象,令困境绝境⼀再延伸。这“哀朕时之不当”,古今合⼀、⽆穷⽆尽,始于当下⼜归于当下。诗⼈感⽽慨之,感慨不⾜,唯有视今如古,返回⾃身,迎逆境之“危死”⽽上,反证余⼼之“犹未悔”。以⾳乐⽐喻之,本篇可视为第⼆乐章展开部(上)。以同⼼圆思维观想之,这是⾃我经历在现实冲突之后的第⼆重遭遇。
(5)、品赏曲赋,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南楚大地神妙的烟雨雾岚,奔泻着湍激的瀑布涧流,喷射出奇幻的云霓霞彩,回荡着狂野的巫风傩韵。
(6)、此后的百年间,溆浦应运而生了众多的伟人奇士,更奇的是,中国第一任《辞海》主编舒新城、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王跃文就诞生在鹿鸣山附近。原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孙健忠也是从溆浦走出去的。
(7)、屈原曾经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楚怀王让屈原“造宪令”,工作性质比较类似于今天领导的秘书班子给领导起草重要文件。20世纪七十年代说法家好,有人说屈原造宪令就是变法,是法家。20世纪八十年代说要改革,有人说屈原造宪令就是设计改革方案,这些说法似乎都缺乏事实的支撑,属于过度阐释,甚至是臆测。用网络流行语说“你们想多了”。
(8)、自2021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一套古典文化普及丛书——“人文传统经典”。本套丛书萃取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精华,选书皆为全本,并加以完备的注释和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阅读版本。经典作品百读不厌,常读常新。2022年新春之际,我们特别开启“人文传统经典”荐读专栏,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亲近经典,汲取智慧,并从中获益。
(9)、 那么,《天问》之问,精彩在哪⾥?
(10)、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1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12)、溆浦的巫风傩韵孕育和催生了光耀千古的艺术奇葩《楚辞》,更成就了作为伟大诗人的屈原。
(13)、⑬杨炼:韩退之中元节,或从四⾯⼋⽅坍塌到我们头上的时光》、《倒退的历史诗》
(14)、屈原在《离骚》中浓墨重彩描绘了自已三次西天巡游,拜见尧舜禹三位贤君明帝的壮丽情形,创造了一个幻美浪漫的奇异世界。
(15)、 我们⽣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存,突破了古⽼的地域界限和单⼀语种的⽂化偏狭,⼀种全新的视野,刺激着当代诗学深化⾃身。换句话说,我们唯⼀的参照系,是“共时的古今中外”——屈原诗、杜甫诗、但丁诗、庞德诗,都在其中,不分先后地参与判断。作品有没有、有什么价值?⽤这个纵横交错的⽹络审视⼀下,能⽴刻清楚看出。这是个绝对意义的竞技场,不让诗⼈藏身于语种、传统背后⾃欺欺⼈。说“我们还没到那个阶段”,你们就哪个阶段也不在。
(16)、(《离骚》)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17)、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著名屈学专家汤炳正先生来到溆浦,深情说道:“我对溆浦是有特殊感情的,进入溆浦地域,在思想意识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仿佛时时都能看到屈原彷徨的伟大身影。”
(18)、所问的意思非常明白:一个淫荡诡诈的人,为什么却子孙昌盛绵延?无疑,屈原的这样提问,是对当时所谓上帝最公平、“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等的迷信说法,持了怀疑态度。其他如他还问到鲧的遭遇:
(19)、“安知鄜山溆水间不有伟人奇士应运而生?展雄略,宏远谟,为天壤间建不朽功业,无负山川钟毓之灵者乎!”
(20)、在远古社会,部落首领和帝王重臣往往都是最大的巫司,屈原就是楚国的大巫司,曾一度担任过楚怀王的巫祝官。对巫傩文化情有独钟的屈原,来到溆浦后,正是溆浦浓郁的巫风傩韵深深吸引了屈原,使他郁闷愁沸的内心得以排遣,从而能够长时间的定居下来。在弥漫着浓厚巫风傩韵的溆浦,屈原“度过了十几年文学生活”(梁启超语)。
5、屈原写过哪些诗
(1)、 《天问》⼏乎彻底反其道⽽⾏之。
(2)、(本文根据2022年3月1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166文学讲座——屈原的诗与屈原的忧愁)
(3)、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4)、 这两个案例,不该局限“实验性”,事实上,当代中⽂诗的实验性,朝所有可能敞开。例如,汉字动词⽆⼈称、⾮时态、⽆单复数之别,它的“共时”性质,内含⼀种罕⻅的抽象性,⼏乎和我们的历史感(或⽆历史感)先天吻合,甚⾄难说孰为因果。由是,我们经历的每个历时“事件”,只要写下,就都成了根本的“处境”和“命运”。再进⼀步,汉字视觉上的具象,加语⾔内的抽象,形成了世所仅⻅的语⾔学怪现象,令⼈眼花缭乱如科幻电影,中⽂的乔伊斯(倘若有),难道不能从中获得灵感?此外,从古诗的固定韵律,改造出当代独特设计的韵律;把形⾳义同体的汉字,拆解开来,重新拼贴;⽤汉语纯声⾳的层次(声⾳、声调),创作“⾳响诗”;逆反两千年的书写⼤⼀统,重新发明各地的⽅⾔书写;通过翻译的深度交流,发掘“本地中的世界” ⑰;甚⾄直⾯政治题材但决不空喊⼝号的“政治诗”;刻意写得⾊情⽆⽐⼜优雅⽆⽐的“⾊情诗”等等等等,都是全新的、⽆⼈涉⾜的领域,倘若⼤规模开采,可以想象今⽇之“诗家”多么五彩斑斓!
(5)、关于“天问”的意思,《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王逸认为天尊贵因此不好意思向他直接发出责问,屈原改变方式,把诗起名为《天问》。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从这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看,屈原不仅不是“尊天”,而是相反的,要对“天”和当时尊天的许多学说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批判和责问。《天问》这首诗作于何时何地,向无定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屈原放逐在外时所作。这首诗确乎是通过质问的方式流露出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其感情与屈原流放后写的大多数作品基本上是一致的。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他往往自己并没有做出回答,或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在问题的提出和在问题的提法上,却显然表现了他对一些凿空旧说、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一精神,构成了这首气势磅礴、奇气逼人的长诗。亦从此可见,屈原的《天问》,并不是“天尊不可问”,而正是设难相问,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道德,统统扫清。而在他提问的时候,态度又是那么执着,抓住不放,问的又是那么理直气壮,无畏无惧,这就形成了这首长诗的伟大思想和充沛气势。
(6)、 早期诗,以《橘颂》、《招魂》、《九歌》等为前导,以《天问》为压轴。此时的诗⼈,尚出道未久,⻘春豪迈,《橘颂》咏志,《招魂》代⾔,《九歌》⼤祭,激情抱负,溢于⾔表。这阶段的诗歌形式,仍可看出源于《诗经》的影响,四⾔为主,⻓短参差,和历史⾎缘藕断丝连。但内容上,到了《天问》,诗⼈必已经历过贬疏之苦,故⽽深深的哀愁已渗透了⾔辞。可再细思⼀步,如此浩浩⻓篇,⼜绝不可能写在流离漂泊途中,⻓篇巨制之诗,没有相对安定之处,让诗⼈沉静深思,怎能完成?就是想想那⼤堆沉重的⽵简,如何让背井离乡者背负保存?也知道这需要⼀个定居处了吧。此外,《天问》⼀⾯把“提问者”的质疑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则⼜以满怀期待的“悟过改更,我⼜何⾔?”作结,所以我推测,它应作于早期阶段的结尾。
(7)、 古今学者,对《天问》(以及其他屈原诗)的语⾔出处多所考证,这当然重要,但对我来说,通过分析⽂本结构,把握屈原诗的整体精神,才是体悟屈原诗价值的第⼀义。⽆纲则⽬不张,思想理解没到位,仅埋头经营训诂考据功夫,不免窥⼀斑⽽失全豹也。
(8)、(《九歌·湘夫人》)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大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9)、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
(10)、夏日的明月洞更是别有洞天,一到洞门口,只觉阴凉水汽迎面扑来,暑气顿消。清末民初,洞里有厢房数间,成为县城达官贵人的避暑佳地。
(11)、 《离骚》提出了若⼲屈原诗的关键词,它们像⼀把把钥匙,引领着我们追踪屈原诗的思想:
(12)、②杨炼:《YI》:《》:杨炼⾃造字,合⼩篆体⽇、⼈于⼀;古意:天⼈合⼀,今意:内外合⼀。读⾳“YI”。此“字”为杨炼1985——1989完成的⻓诗之标题。
(13)、所以,我认为,屈原诗与诸家思想元素之关系,不是简单融合,或拼凑鳞⽚⽖。屈原诗对它们是包容,是统摄,是在⾼境界上完成超越。⼀⾔以蔽之,诗家并⾮百家中之⼀家,⽽是唯⼀⼀家——集⼤成之家。
(14)、 ⽆独有偶。在此,请容我稍许离题,借中⽂⽂学史上另⼀部旷世杰作的命运,给屈原诗做⼀佐证。这部杰作,就是被称为“天下第⼀奇书”的《⾦瓶梅》。
(15)、 内美:美,是屈原诗的核⼼。⽽诗美之源⽆他,必基于⼈格。所以,这个美的同⼼圆,必从诗⼈内⼼中漾出,推及⼈品、思想、⾏为、遭遇,直⾄作品。每⼀外在的命运之圆,都是内美的逻辑性推衍,⼜反过来对其验证。秉持内美,⼀如秉持⼈性之诗意,已经内含了做⼈的准则、政治的选择、毕⽣的遭遇。性格决定命运,诚⾮虚⾔。屈原诗,为整个⼈类的诗歌命运,奠定了⼀个模式:追随内美,诗⼈将不得不付出痛苦的代价,孤独和死亡,都是这没有铠甲的躯体上,历历在⽬的伤⼝。可希腊⼤诗⼈埃利蒂斯说什么来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16)、 屈原诗的内在层次中,包容了先秦诸家众多思想元素:
(17)、 ⼀个古今中外“共时的”参照系,也苛刻地审视着我们,谁也不能回避。
(18)、屈原就是想看看,吸引天下高士善卷宁肯舍弃王位、放弃天下,也要隐居的溆浦到底是怎样一个迷人之地!
(19)、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20)、 但,综合诸家元素,是否等于简单的“融合”?我的回答是:不。例如,何为诗⾔志之“志”?古籍并未明⾔。⽽孔⼦在“不学诗,⽆以⾔”后⾯衔接的,是“不学礼,⽆以⽴”,就是说,孔⼦之“诗”的潜台词是“礼”。那么孔⼦之“志”,和他的“诗教”理想也相同,⽈“思⽆邪”。这个“志”,显然不指向思想独⽴,却已埋下了后代独尊儒术⽂化⼤⼀统的种⼦。司⻢迁所云“悲其志”,或更贴近屈原诗本意,但也没说清究竟“志”为何物?此外,屈原的⾃沉,虽然表⾯上与孔⼦的“成仁”社会理想颇为相近,但本质上,屈原之死,乃殉美政、美道——诗家之道,⽽孔⼦的“成仁”内涵,局限于忠君爱国,⼆者境界,天差地别。
(1)、尧舜的行为多么高尚啊,远远超出世俗直薄云宵。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3)、那些谗人们对他们嫉妒,还说尧舜行为不慈不孝。
(4)、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5)、屈原《九歌》(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 看起来,我们⼿上的资源不可谓不丰富:诗经、屈原诗,汉朝以来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世纪迄今⼤量的外⽂诗(翻译)等等,但,量⼤不等于质⾼。从⽩话(经常是有“话”⽆“⽂”)对⽂⾔⽂的简单化反叛起,我们的“实验”,就在极低的⽔准上进⾏。所谓“现、当代诗”,⼤多是政治⼤旗阴影下的分⾏⼝号。更惨的是,这些极低的起点,还不停被荒诞的历史归零,我们只得⼀次次从那零点开始。⼀个世纪“实验”下来,成果呢?⾜够原创且完成到位的,聊聊⽆⼏!⽐较⼀下⼀⾸⾸屈原诗的完成度,当代诗⼈能不汗颜?!
(7)、 这⾼原,就是先秦诸⼦百家——中国思想的⻩⾦时代。
(8)、啊,你巨大的声音和灿烂的颜色,鼓舞起人们的欢欣,四方的人抬起头来瞻望着你,他们感到舒适,忘记了归去。听!瑟声那么急促,我们相对擂鼓,鼓声咚咚,排箫和悬在美玉上的钟声交响,我们吹着篪呀,竿呀,多么响亮。
(9)、神奇的溆浦山水激发了屈原浪漫奔放的文思
(10)、 流亡:我曾震惊的发现,如今泛滥于世的“流亡”⼀词,最初竟出现于2300年前的屈原诗!诗⼈四次⽤到“流亡”,三次都以“宁溘死”(以流亡兮)开头,足见在他那⾥,流亡和死亡,简直就是同⼀回事。这和当代对流亡的理解,⼏乎相同。但我必须承认,屈原诗⾥的“流亡”,含义严酷得多。因为今天国际化的⽣活⽅式,已经给当代流亡⼤⼤减轻了压⼒。回到屈原诗,我以为,“流亡”在他那⾥,⽐英语中的“Exile”(基本意为“出⾛”)深刻许多。基于中⽂的字、词组合,是在不同层次上,所以“流——亡”之间,每个字、整个词的含义,更加多变⽽丰富:流即亡?流向(死)亡?抑或甚⾄从死亡开始流动?这像不像诗歌的形⽽上寓意?亡命出⾛,当然不假,但“宁溘死”更点明了那出⾛的⽆望。所以,“亡”这个字,在出⾛⼀层之外,绝不能忽略深层的“毁灭”之意。再追问⼀句,谁最先选择“流亡”⼀词,来翻译外语的“Exile”?我找不到出处,是不是⼜来⾃⼀个双重转⼝的⽇本译⽂?⽆论如何,那位译者,绝对是⼀个⼤天才!
(11)、 从“帝⾼阳之苗裔兮,朕皇考⽈伯庸”,⾄“世并举⽽好朋兮,夫何茕独⽽不予听?”(因为⽂本较⻓,《离骚》解析不再列出⾏数)。不少评论,都把这⼀节的⾃传体开篇,称为“序”⑤。我当然不反对,因为这⾥第⼋⾏,已经出现了我最为珍视的命名:“灵均”。如前所述,我认为这个名称,对屈原诗来说,最有实质意义,因⽽最为重要。但同时,紧接着的第九⾏,出现了另⼀个关键词:“内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重之以修能”)。“内美”得⾃先天,⼀种从⾎统传承的⾼贵品质,令作者对⾃身⽆⽐骄傲,同时“内美”⼜不⽌于先天,“⼜重之以修能”的后天,更加强了它。由此开始,诗⼈已踏上⼀条⾃我和现实冲突搏⽃的漫漫⻓途,内美与落寞,热诚与孤寂,洁癖与污秽,忠贞与背弃,彭咸之遗则与溘死以流亡……诸般种种。⾼贵⾎统⽽来的美质,与对偷乐“d⼈”的蔑视密不可分,虽然明知同流合污可以荣华富贵,但终于“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段的作⽤,远超出“序”,它紧紧抓住⾃身悲剧的根源,且已洞晓了,“性格决定命运”的结局——⼀种由内向外的必然,⼀种⾎液构成的宿命。若把《离骚》看作⼀部协奏曲,这⾃我/现实——内美/外污篇,就是它的呈示部和第⼀乐章,⾳乐的诸般动机,都已陈列于此,性格和命运的种种冲突,已全然展开。若把《离骚》看做⼀个同⼼圆,这⾃我定位就是它的圆⼼,由此漾开的第⼀轮困境,直接来⾃身边的现实。草⽊之描绘、爱情之⽐喻,⼀⾔以蔽之:美,在悲哀地陨落。
(12)、 屈原诗那个源头,从未隐没,谁“发出⾃⼰的天问”⑳,它就在谁⼼⾥醒来,把他(或她)变成2300年前创始的“诗家”成员。灵均,你能听到穿越时空说出的这些话吗?但愿这⼀丝理解的温暖,抵达你深深沉溺的孤独,不算太晚。
(13)、《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14)、对于其中很多历史的提问,往往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当时历史的一种总结,对于自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知识的一些探索精神和对于一些传说的怀疑。
(15)、《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16)、 因⽽,连汉代王逸也太⼩家⼦⽓了。他理解《天问》,仅达到“何不⾔问天,天尊不可问,故⽈天问也”的程度,殊不知,《天问》中提问者的姿态,⽐“天不变,道亦不变”之“天”⾼得多,并⾮天尊“不可问”,⽽是提问之⼈与天并肩,盖因⼈是⼀命名,“天”亦⼀命名,所有命名⽆⾮传说矣。“谁传道之?”醍醐灌顶,彻底颠覆古今因袭的⼈云亦云。《天问》之“天”,并⾮仅指⼀物,必须作万物解。由是,问天即问万物,问万物须通过问万物之名,最终,万物之名皆备于我——煌煌《天问》,曲曲折折,其实通篇都在追问⾃我!这⾥的哲学深度(注意:不是形⽽上的⽞学,⽽是对现实真正的哲学反思)及充分之表达,2300多年后,才在⻄哲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施坦那⾥获得迴响。
(17)、为了迎接你,我拍了一下我的马,轻快地前进,夜色里渐渐泛出了曙光。东君--太阳之神啊!你驾着龙车,雷声在你脚下发出巨响,云采的旗子,飘动着:那么长,那么长--你禁不住长长地叹息,当你将要升向太空,你的心迟疑,你依恋地顾念着你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