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句经典语录(文案精选13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7 09:11:43 浏览59

道德经经典名句5o句

1、道德经经典名句10句

(1)、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之声,互相听得见,而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道德经》

(3)、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4)、德为道之用,依道行德,百事可通,否则忤逆,失道寡助。

(5)、(译文)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妄执,所以不会被抛弃。

(6)、我曾经写过一专栏《道德经不是读的而是实践的》,这就是正确打开《道德经》的方式。当然关于《道德经》的专栏不止这些。

(7)、(释义)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比如韩信被刘邦用计从楚王位置上抓下来才明白“功遂身退,天之道。”

(10)、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12)、第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3)、(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14)、(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弄。

(15)、(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6)、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7)、(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18)、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19)、(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20)、军队是不详的器具,不是君子就不要使用该器具,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它。

2、道德经名句经典语录

(1)、(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2)、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道德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4)、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5)、解悟:“道”,永远都是自然无为,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每一件事情,又和它摆脱不了关系,其实都是它所为。比如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看起来自然而然,其实都在“道”的作用之下,没有人可以超越。

(6)、(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7)、(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0)、《道德经》全文——数数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11)、这句话我相信你能读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读懂,但你翻开历史,那些能青史留名的厉害人物,有几个真正读懂了呢?

(12)、不过很可惜,现代人大多将其当作古诗词一般诵读。这样只会将《道德经》知识化,知识化的《道德经》就只是废话和糟粕。读一万遍,无非是理解《道德经》中的字面意思,真的理解了吗?

(13)、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14)、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15)、(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16)、(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7)、(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18)、(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9)、(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2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3、道德经经典名句20句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3)、(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4)、(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 《道德经》

(6)、(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7)、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8)、(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9)、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10)、(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11)、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12)、(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13)、(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14)、(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5)、桓公大怒,因为哪有人如此捣毁圣人的,所以对老木匠说你要不说出一个道道来,我就杀了你。

(16)、(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7)、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1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耳 《江海能为百谷王》

(19)、“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即使是在最古老的郭店楚简《老子》也存在。郭店楚简《老子》乙组第2章中写到,“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于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20)、(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4、道德经经典名句50句

(1)、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老子

(2)、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3)、(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5)、(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6)、(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7)、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8)、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言,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9)、这一认识预设的前提又不同了:《老子》面世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成度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成品,而不是半成品。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2)、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3)、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15)、(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16)、1973年12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帛书,约有十多万字,包括了先秦著作多种。其中的《老子》有两种抄本,其中,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抄本,被称作甲本。不避刘邦的讳,据此可以证明它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前。另一隶书抄本,被称作乙本。乙本独避刘邦的讳,而不避刘盈(惠帝)、刘恒(文帝)的讳,据此可以证明它是在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称帝以前的抄写的。

(17)、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9)、(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0)、(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5、道德经经典名段

(1)、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 《道德经》

(4)、(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8)、你说“兵仙”韩信、霍光、张居正他们不懂这句“功遂身退,天之道”吗?他们肯定十分清楚,只是在权力和富贵等干扰之下,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或者已经忘记这句话。

(9)、据说当在国外翻译成版本的就大概有150多种,道德经的版本。

(10)、狂风骤雨往往都不会长久,做事、学习、修行都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做事,结果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注定做不好事情,只有持续地努力,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1)、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12)、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4)、(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16)、译文为: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17)、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18)、——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19)、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0)、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1)、(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老子 《道德经》

(3)、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老子》

(4)、恒也。——第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王阳明说何谓知?知即行,行即知,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为不知也。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老子》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老子《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道德经》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 《道德经》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译文)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14)、(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5)、(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6)、(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1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18)、(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9)、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1)、(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2)、(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

(3)、对郭店楚简《老子》,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存。

(4)、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5)、但是,郭店楚简《老子》却写成“子孙以祭祀不屯”。屯指困难,“子孙以祭祀不屯”表明的含义,是子孙通过不断的祭祀来告慰自家的先祖,子孙后代生活得很好,不用担心。

(6)、(译文)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

(7)、通过”无为而无以为“,我们就可以知道,上德是通过为道来达成的,就把德、仁、义、礼跟为道联系了起来。

(8)、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0)、《卖油翁》相信所有人都读过,欧阳修写这一篇文章也是想表达知识就是糟粕这个观点,不过入选课文时,编者将最关键的一句话删除了。

(1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2)、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3)、第49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15)、——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16)、(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1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道德经》

(1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