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谚语
1、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语是什么
(1)、9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2)、“偏”字是故意的意思,表明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是凤姐故意为之,意在为下面捉弄刘姥姥做铺垫。
(3)、师:一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曹雪芹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你从这些回目,觉得刘姥姥和大观园这些高贵的人能平起平坐吗?
(4)、到了贾府,她先找到周瑞家的,这个周瑞家的就是从小就服侍王夫人的丫鬟。只有先找到她,得到她的信任和允许,才可以向上报信,再找到王夫人。这个周瑞家的自然知道王狗儿家祖上和夫人家连宗的事,也见过以前两家人的走动。而且周瑞夫妻买地时还曾欠过狗儿家一个人情,得到过狗儿父亲的帮助,才买到那块地。所以她一方面动了恻隐之心,另一方面又想当着姥姥的面,显摆显摆自己。就把姥姥先带到了管事的王熙凤那里。
(5)、比读笑态,分析笑因,探讨刘姥姥的辛酸泪。。
(6)、15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7)、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8)、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谈创造性思维》预习+教案+课件
(9)、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曹雪芹的世界观里有一种更为善良的东西,而它又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感恩和因果报应。这可能也是曹雪芹要写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原因。一进是走投无路,获得了二十两银子的馈赠;二进是知恩图报,给贾府回送了不少时蔬瓜果;三进是搭救巧姐,使王熙凤的扶贫济困的善举,在女儿贾巧姐的身上得到回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恐怕也是作者通过描写刘姥姥,来规劝世人的意思。
(10)、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是凤姐与鸳鸯,二人一唱一和,言语动作中暗藏“玄机”,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品析细节之处,如“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配合可谓默契。再如“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鸳鸯于此“重操旧业”,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后文捉弄刘姥姥埋下伏笔。
(11)、都说眼界决定格局,大户人家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宽容、大度、豁达、有大局观,我所谓的大户人家不是有钱的暴发户,而是有规矩有素质有书香气的世家门第,虽然说家里条件很好,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候不会任其挥霍浪费,依旧是节俭的。条件好的大户人家不仅会对孩子的教育抓的很严,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是很注重的,这种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加有爱心,见过世面不攀比,不斤斤计较,也不拘于小节,将这样的“大小姐”娶回家,就是大气,有范儿。
(12)、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回 柳氏)
(13)、从文本独特的叙述角度出发,以底层人物的眼光窥视贾府的生活,是本文叙述的魅力所在。利用思维导图,借助于情境的创设与想象、语言的转述,既能让学生感知叙述角度的巧妙,也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14)、12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15)、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回 王熙凤)
(16)、在模仿感知的基础上,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悟解读“笑”中所蕴藏的人物性格与身份的“基因密码”。赏析与借鉴作者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善于琢磨人物笑的特征,总是在寻求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上下功夫,仔细寻找人物之间笑的差异,于细微处将人物区别的如此鲜明的高妙手法。
(17)、就这样,姥姥带着板儿去荣国府,这是她行事的第一步,然后在贾府门口打听,并在后门处见到周瑞家的,这是她行事的第二步。由周瑞家的做牵引,领她见到掌事的王熙凤,这是她行事的第三步。刘姥姥这次虽没见到王夫人,但她最终得到了王熙凤送给她的二十两银子。用她的话说:”富贵人家发发好心,随便拔个汗毛,都比我们老百姓的腰粗。“这二十两银子,可是庄户人家能抵一年的花销啊!可见,刘姥姥虽为乡下人,但却懂得做事规则,人情事故练达。
(18)、(8)贾母是一家之主,高高在上,众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讨她的欢心。贾母的笑骂体现的她的慈爱,也可看出她对刘姥姥的“惜老怜贫”。
(19)、活动二:读读那一场闹剧。指向:品读经典段落。
(20)、赏析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2、刘姥姥进大观园有关谚语
(1)、刘姥姥是个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她的自轻自贱、含辛茹苦的表演,让贾母满足了自尊,开阔了眼界。大观园的主子和丫头们都享受到了快乐,她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给单调的贵族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2)、俗人刘姥姥眼中的贾府,时时生雅韵,处处皆雅景,此为整体而观。
(3)、(例)憨老汉下了火车,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看着天津卫劝业场马路两边红红绿绿的霓虹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了。
(4)、课文主要讲述了刘姥姥感慨贾府房屋家具之大,在秋爽斋晓翠堂内与贾母等人宴饮,刘姥姥配合王熙凤故意出丑逗乐众人的情形,以及饭后王熙凤、鸳鸯对刘姥姥赔不是的内容。学习本文,要从“芥豆之微”的刘姥姥角度出发,跟随她的眼睛,去看贾府“比一间房子还大、还高的柜子”,“满屋里都只好看,却不知叫什么”的东西;去看贾府用膳的气派场景,特别是筷子的区别:众人用的是“乌金三镶银箸”,为了捉弄刘姥姥,王熙凤拿了“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她,非金即银,一双筷子尚且如此讲究,那么别的呢?去看食物,文中只写了“鸽子蛋”,“鸽子蛋”放到今天并不稀奇,可是站在刘姥姥的角度,却是她从未见过的一两银子一个的奢侈品;去看那排场,贾母身后向来有小丫鬟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侍候……借由姥姥之眼,看到贾府奢华享乐的生活常态。
(5)、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看。首先是王熙凤、鸳鸯等捉弄刘姥姥,借此来给大观园带来一点活力,带来一点野趣,其营造欢笑的过程,对刘姥姥确实有不够尊重、把她视为笑料的因素。也由于此,有学者认为,捉弄刘姥姥固然是让刘姥姥出了丑,但同时,也是让那些制造笑话、看笑话的人,暴露了自身不够光彩的一面。这一点,毋庸讳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王熙凤和鸳鸯是跟刘姥姥有过事先约定,似乎把她当作一个喜剧演员来处理的。这样,刘姥姥的言行,可理解为是在配合王熙凤等人的“导演”,卖力表演一出戏。其做人的本色与其需要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的间离感。这里,我们或许并不能把生活中对人的尊重要求全然挪用于进入角色时的人的状态。
(6)、从文中看,刘姥姥出了几次洋相?进行了几次表演?
(7)、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
(8)、用一课时指导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对本文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因此,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课堂上,对学生又给予了点拨与指导。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抓住了细节描写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由于学生对原著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理解刘姥姥人物形象在全书中的作用;同时,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难以解读全文的深刻内涵。课后,还要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及拓展阅读,进一步消化文章内容。
(9)、这一笑,有先有后,先爽直的后稳重的,先年轻的后年长的。有点有面,小姐夫人是点,佣人奴仆是面。有雅有俗,夫人小姐笑得雅,佣人奴婢笑得俗。有对比映衬,众人笑作一团,凤姐鸳鸯刘姥姥就是不笑。
(10)、今天也是一样,单纯地去比较社会上的所谓富贵和穷困,其实是很世俗的价值。有些人在简单朴素的物质条件下过着非常丰富的生活,有的人却在极高的权力和大量的财富当中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富有不只是物质的问题,更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富有。
(11)、滑稽,大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现象罢。东方朔偷来王母桃,仅仅是传说里的一种噱头,而在《汉书》留下的只言片语里,究其智量深沉,非现在电视里蹦来蹦去的几个小丑可以相比。而刘伶的精赤着身子,行虽放荡,实属愤激,就象后来的圣叹先生,在哭庙案发后,在狱中曾寄家人数语云:“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嬉笑怒骂中,却是不一样的冷隽。但是在这里我要问,作为一个普通村妪的刘姥姥,非上面的奇人狂人可以比拟,而她鼻子上的白灰,却又是在什么时候给抹上去的呢?
(12)、 茶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有呜咽对泣而已。
(13)、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14)、大观园里的姑娘奶奶们只要张开嘴还有饭吃,是很难想起“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琐碎的事来。而常言说得好,“酒肉朋友,柴米夫妻”,其中的“柴米”,就我的意思来看,也就是饱暖的意思。王狗儿两口子在家拌嘴,刘姥姥“舍出老脸”到城里“闯运气”,也就是因为“柴米”的缘故啊。
(15)、师:整本书关于刘姥姥的情节,你知道吗?我们来温习章回体回目。
(1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17)、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第60回 芳官)
(18)、 情景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9)、班里准备举办名著《红楼梦》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帮助大家解决下面的问题。
(20)、课文中对刘姥姥朴实憨直,恢谐逗趣,引得众人发笑的场面写得尤为精彩,不同的笑的方式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请你模仿这种写法,也来写一写“笑”。
3、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名人名言
(1)、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搜索(第68回王熙凤)
(2)、(2)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3)、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预习+教案+课件
(4)、 分析讨论法。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5)、结合“基础训练”的自主预习,搜集关于《红楼梦》及曹雪芹的相关资料。
(6)、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7)、九年级上册语文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预习+教案+课件
(8)、贾母吃饭,旁边有拿巾帕、麈尘、漱盂多人伺候,
(9)、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10)、感受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一路惩恶扬善,把取经的过程,当作体恤民情,感受民难,帮民之需,还民之愿,一路艰险,一路民心相助,为取真经奠定了社会基础。
(11)、(9)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12)、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回 尤三姐)
(13)、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回 贾珍)
(14)、即以课文节录的描写用餐论,刘姥姥从头至尾所发的感叹,其一言一语,不时地将其乡野底层生活方式召唤到眼前,来跟大观园的生活互相叠加,互相对照,不是在隔离开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入乡随俗般暂时适应一种贵族生活,恰恰相反,她是在当下的大观园中不断强调、凸显自己以往的生活,把尖锐的冲突感呈现到众人面前,来营造一种喜剧效果。这样,精致的象牙镶金筷子,在她眼中成了乡下人使用的农具叉巴子或者铁锨,而自己也成了一个能够吞下老母猪的大牛。当她把这样的感觉有意无意大声说出来时,才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15)、而小家小户的人家,不能说这样的人家教育出来的女儿都是小气巴拉,但是小家子气可能就会有一点了。遇到事比较爱计较爱算计,你多点我少点心里都盘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吃亏,虽说“小家秀”也是比较小家碧玉,美丽内秀,但是可能在为人处事上不如大家门户的人大气、有远见。
(16)、学作者是如何借助“笑”这一动作描写来展现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
(17)、第一个泥瓦匠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正在辛苦地砌墙呢!第二个人心平气和地答道,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人则眉飞色舞地说,啊,我们正在创造美好生活呢!
(18)、唐明皇的一生功过情事暂不细论,光凭这一点的魄力,的的是让后人大书而特书的。至于“丑”呢,由于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比如说劳动人民各行各业也只能在“茶衣丑”里找到位置,还有其它的“方巾丑”和“袍带丑”等,在戏台上自由发挥的时候也很多,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句明白的真话,虽然最后到底还是在人们的一片哄笑声中给湮没了,但那种对世相的剪裁和切入,对生活的呈现和颠覆,比起在恋爱中咿咿呀呀唱来唱去的才子佳人,也要真实彻底得许多。
(19)、第二部分(4~10):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写刘姥姥在酒宴上说笑话、夹蛋等,上演了一场“笑剧”。
(20)、因为秦可卿没有“尤三姐”的火性,没有抵抗诱惑的能力,乖乖就犯,也不是不可能。
4、刘姥姥进大观园对应的歇后语
(1)、贾府的富贵,在贾府众人眼中是稀疏平常的,他们能准确说出“乌金三镶银箸”,“老年四楞象牙镶金”;“鸽子蛋”;“漱盂、麈尾、巾帕”……而庄稼人刘姥姥会怎样向村里人转述呢?
(2)、刘姥姥为了答谢当年凤姐送她的二十两银子,带着田地里种的青菜、果实一大堆,第二次来到荣国府。这次,她直接到了王熙凤那里,而且还得以见到了贾母。贾母正好想找个老人家说说话,就留她住下来,并带她游大观园,和大家一起共进宴席。
(3)、没药性的炮仗一一只好装幌子罢了(77回,灯姑娘)。
(4)、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5)、就像清代点评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说的那样:
(6)、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链接,需要教师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自读课文而言,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链接点的建立更多地指向学生自己的选择与文本的助读系统,而教师当站在学生身后,适时点拨,有效激发,深入引导。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教师可帮助学生利用好助读系统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
(7)、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一一就只你大(88回)贾母以人拟物,戏慎宝玉。
(8)、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9)、(2)黛玉文静而有节制,因身体娇弱而又克制,笑岔了气。
(10)、(5)薛姨妈是客人,所以稍为节制些,但也忍俊不禁,一口茶喷在探春裙子上,因为她是长辈,在晚辈面前自可随便点。
(11)、比如:邻居们是闻风而至或早已蜂拥?是看一看富贵人家的物品,还是摸一摸那绫罗绸缎?更有甚者,是不是对那从未见过的内造点心垂涎欲滴呢?而刘姥姥,应该也很享受这份另眼相待,心中甚是得意吧。一个是艳羡垂涎,一个是得意骄傲,下面会发生什么?不外乎是众人催促刘姥姥讲述她在富贵人家的经历吧。
(12)、教师总结:总之,众人各具形态的笑,折射出不同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特征。作者精炼传神语言下的“笑态”则如GPS般给每个人的性格进行了一次精准定位,是我们在万千纷杂中一眼就认出了她。
(13)、总体看,程乙本的艺术感要弱于庚辰本,而教材编者选程乙本作底本的1964年版《红楼梦》作依据,不知是否考虑了程乙本的文字更书面化一些,注释也比较精当些?但不把红学界校点整理的最新版本编入教材,总令人感到有些遗憾。
(14)、以《红楼梦》全书而观,刘姥姥自然不是主要人物;以此文而言,刘姥姥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而其他人则暂为配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对于刘姥姥的描写极尽各种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正面与侧面描写而品析,对于刘姥姥的正面描写极多,根据阅读提示“阅读时,画出描写其语言、动作的语句,把握其性格特点”,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应是比较轻松。
(15)、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6)、此部分内容重在品析语言,分析手法,理解人物形象。
(17)、比如老祖宗带刘姥姥坐船去探春住所时,正赶上开早饭时间,王夫人问在那里摆放早饭,老祖宗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但是在程乙本,删除“就”字,改为“你三妹妹那里好。”把本来是基于去探春屋里的前提而需要的一个“就”字抹去了,这样,选择在探春屋里开早饭,成为一个泛泛的“好”的判断,显然失去了老祖宗说话应有的那种稳重和妥帖。
(18)、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尝试写诗》预习+教案+课件
(19)、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20)、怎么理解和赏析这一片段?虽然相关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能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而分析得靠谱的,还是少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析,失误甚多,对此我另有文章讨论,这里不拟展开,仅就这一节选,梳理红学界的研究成果,并斟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供语文界参考。
5、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谚语是什么
(1)、2018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电子课本)
(2)、如何“长文短教”,确定教学内容?四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均抓住了“笑”这一线索,以“笑”体会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地位,直接而准确地触及文本的核心内容。
(3)、《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为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六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我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的精彩片段。教学这一单元时自然离不开“小说”这一文体特征和要素,但所选的每篇小说都有其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如《智取生辰纲》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双线结构”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则是其最值得称道和品位之处。《三顾茅庐》中情节的曲折则是本文最有意思的地方所在。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初一观览自然在于刘姥姥这一滑稽搞笑,粗俗机敏的人物形象上,但这一形象学生稍加留意便可得知。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曾说过:“在语文课堂上不要去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既然刘姥姥可“一望而知”,除此之外,文本还有哪些有价值的独特之处值得学生去探寻其妙的呢?《刘姥姥进大观园》可谓笑声不断,“笑”应是本文最具看点和极富匠心之举。
(4)、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真正的目的是“举一反三”,我更是希望这堂课如此。
(5)、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6)、我觉得,“行万里路”的意思应该是,常走出家门,多走,多看,多听,多做,也就是社会实践;所以,旅游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7)、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刘姥姥二进贾府”得到的丰厚礼物,想象“荣归”村里的刘姥姥会面对怎样的场面,进入情境。
(8)、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9)、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0)、课文没有集中写富贵,却又处处写富贵。利用思维导图,从刘姥姥的角度出发,以贾府的“富贵与奢侈”为关键词,梳理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前提是从刘姥姥角度出发,关键在于思维导图的绘制既条理清晰,又准确概括贾府的富贵与奢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因而需要关注房屋之大、筷子之奢、食物之精、排场之足等。
(11)、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12)、九年级上册语文8课《论教养》预习+教案+课件
(13)、刘姥姥:《红楼梦》中的人物,农村老太太,女婿是贾府的远亲,家境贫寒。她替女婿去贾府乞求资助,进了贾府的花园大观园后,目不暇接,处处感到新鲜。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色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14)、其是各人笑态的个性化问题,这里可借助比较来稍加分析。比如林黛玉体弱多病,经不起大喜大悲的折腾,所以容易笑岔气。而长辈贾母和王夫人都知道是王熙凤等在搞鬼,本来都可以来数落她,只不过贾母首先顾及的是滚到她怀里的宝玉,当然自己也处在笑神经的剧烈震荡中,还来不及数落王熙凤,等缓过一阵后,才来笑骂凤丫头这个“促狭鬼”。王夫人则是笑得想说而说不出来,所以一边笑一边用手指着王熙凤。再比如,同样是依靠老人,贾宝玉是滚到贾母的怀里,而惜春是离开座位拉着奶母叫揉揉肠子,两人动作幅度、闹出动静的差异,还是跟各自的习性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在此时,只有宝玉最有资格也最习惯到贾母怀里去撒娇。薛姨妈的茶喷到了探春身上,探春把手中的碗扣到了迎春身上,这样,既有因刘姥姥而大笑的指向一致性,也在彼此间,形成大笑导致失礼行为的连锁反应。
(15)、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因为见到了贾母,情况就和第一次不一样了,她就变成了尊贵的座上客,陪贾母一桌吃饭。贾母旁边一侧是薛姨妈,一侧是刘姥姥,刘姥姥的旁边是王夫人。刘姥姥竟然坐在了王夫人之上。这当然都是贾母的安排允许的,贾母慧眼识人,她觉得刘姥姥为人随和,虽说浑身都是乡下人的土气,但人还是蛮机灵的,而且质朴宽厚,不讨人厌烦。再加上两个人年龄也差不多,也有很多共同话题。贾母这个人,对刘姥姥还是很有怜惜之情的。
(16)、我怀第三个孩子时,孕吐反应比较严重,吃什么吐什么,婆婆还叫我白天去地里干活,早上五六点就叫起床,说是对孩子好。小姑子怀老三时,婆婆千叮咛万嘱咐,说是怀孕了,别什么事都去做,当要当心身体和肚子里的孩子。这还是区别。
(17)、A.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18)、刘姥姥的女婿姓王,小名狗儿,祖上曾在京做小官,与王夫人之父连宗,此事只有“王夫人与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知有此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狗儿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已故。狗儿的父亲也只有狗儿一个儿子,因家业萧条,搬回原乡住。狗儿与嫡妻刘氏生有一子一女,刘氏便是刘姥姥的女儿了。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有一女,女婿将刘姥姥接了来一起住,帮带带孩子。刘姥姥老来有所依靠,“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19)、“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句中“偏”字有什么作用?
(20)、11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1)、意思: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2)、在舅舅家娶媳妇那天,子末拿着借来的一两文银兴冲冲地赶到舅舅家贺喜。谁知刚到舅舅家门口,正好碰到舅舅。子末刚张开口给舅舅道喜,便立马被舅舅的话打断。舅舅说,今天是我们家大喜的日子,所有宾客都穿戴一新。但你却穿着破衣烂衫前来我家,你这不是大煞风景吗?是不是成心来扫我们家的幸啊!赶紧走!别来我家丢人现眼!
(3)、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鸳鸯)
(4)、(3)示例一:林黛玉——黛玉葬花。示例二:贾宝玉——宝玉挨打。
(5)、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倒忙的紧。"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李氏便令素云接了钥匙,又令婆子出去把二门上的小厮叫几个来。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张下来。李纨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仔细碰了牙子。"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然后锁上门,一齐才下来。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众人答应,复又开了,色色的搬了下来。令小厮传驾娘们到舡坞里撑出两只船来。正乱着安排,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6)、走着走着,刘姥姥突然觉得肚子痛,急忙去找茅房。可是,刘姥姥从茅房出来后却迷路了。她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穿着漂亮的姑娘,连忙走过去问路。谁知,她伸手一碰,发现这活灵活现的人竟然是画上的。
(7)、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4分)
(8)、刘姥姥坐席——出洋相(m.taiks.com)
(9)、(解析)选文开篇交代王熙凤的出场,极具个性,这和她在贾家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10)、17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12)、16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13)、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笑儿。"
(14)、九年级上册语文21课《智取生辰纲》预习+教案+课件
(15)、凤姐、鸳鸯导演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课文节选的最后部分,写刘姥姥和作为笑剧观众的众人吃饭完毕,有这样一段:
(17)、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柳氏)
(18)、 首先表现在客家人崇尚读书,兴学育才,具有中原文化气质和“诗礼传家”的遗风。客家童谣:“蟾蜍婆,咯咯咯,晤读书,无老婆。”又谚语:“不读诗书,有目无珠”。反映了客家人崇尚读书的风气。
(19)、(3)第三小组组织了“我最喜爱的红楼人物”评选活动。请写出你最喜爱的一位,并介绍一个与其相关的故事。
(20)、“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