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最有名的一句话
1、王夫之的名诗
(1)、然則,天地萬物從何生化,“道”作爲規則依何運作?王夫之歸於“一氣”。他的宇宙論爲“氣化”宇宙論。他稱道:
(2)、1假如顾客不断地提到价钱问题,表示你没有把产品真正的价值告诉顾客。记住,一定要不断教育顾客为什么你的产品特超所值。
(3)、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讲这个题目。1982年我刚进北大历史系读书的时候,老师建议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很大的书,三百万字,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顶峰之作。当时老师说你要是想搞历史,早晚得读《资治通鉴》。我就真的读了一遍《资治通鉴》,那个时候比较年轻,其实好多内容读不懂,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一年左右就把《资治通鉴》读完了。读的时候想起来有一部《读通鉴论》,就拿来对着看,看它都“论”了一些什么,可基本上一句也没有看懂。读《读通鉴论》和读《资治通鉴》不一样,《资治通鉴》懂的地方多,不懂的地方少,跳着看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读通鉴论》几乎完全不懂,没有办法跳着看,结果就放弃不看了。
(4)、 《沅湘耆旧集》中有龙孔蒸传:字季霞,湘乡人,崇祯壬午举人。流寇破长沙,籍捕绅士授伪职,走匿万山中。或携瓢酒登绝岳,悲歌竟日,与同县洪伯修业嘉、湘潭王山长岱友善,自号笔樵,作《悠悠笔樵夫》四首以见志。丁亥(1647年),溃兵掠湘乡,携家避石板桥,以护母故,遂及于难。
(5)、王夫之简介: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全书》16册。
(6)、 王夫之到访湘乡的时间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28岁。年谱有云:
(7)、他们对一件事的知识来源于意见领袖,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来自于意见领袖,甚至他们要决定爱不爱自己的男/女朋友也要先看看那些情感博主怎么说。
(8)、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d,不激不随。以学问为志业,营道同术,合志同方。
(9)、(译文)君主,善于任用将。大将,既善于用兵也善于任用将。
(10)、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完成两大积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资本与信誉的积累。当你自认已完成这两大积累时,那你想要做什么都会成功。
(11)、仁義禮智爲“理”的内容,仁義禮智便具形上本體意義,而具足遍在性與永恆性。朱子是以此把儒學的價值意識推向極致的。
(12)、王夫之這是從“用”講“體”:所“用”者必爲“有”,則可以“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王夫之這就是從經驗知識的立場認肯世界萬有的存在性;經驗知識講求確定性,“桐非梓,梓非桐,狐非狸,狸非狐”,這即是經驗之理路;“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道不離器”和“不與生(有)爲體者,無體也,夫無體者,惟 死爲近之”等提法,均指以“無”爲“ 體”是荒唐的。
(13)、虽然时活动四肢但是心思已经僵化,就是不“兴”的缘故。圣人用诗教他们来清洁自己的心灵,震动他们颓暮的浩然之气,先成为豪杰一流再向圣贤看齐,这是在乱世拯救人道的大举措。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这个断句就错了是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就是别人都说是就跟着说是别人都说不是就跟着说不是。
(14)、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王夫之
(15)、 浮湘亭,曾是湘乡城外的一处古迹,它的大体位置,在今湘乡啤酒厂附近。
(16)、康熙皇帝甚至引发感叹,认为整个三国时代都“以谲诈相尚,鄙哉”。
(17)、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陶行知
(19)、曰:“非也。道者,天地精粹之用,與天地並行而未有先後者也。使先天地以生,則有有道而無天地之日矣,彼何寓哉?而誰得字之曰道?⋯⋯若夫‘混成’之云,見其合而不知其合之妙也。故曰‘无極而太極’,无極而必太極矣。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陰,動静各有其時,一動一静,各有其紀,如是者乃謂之道⋯⋯道有留滯於陰陽未判之先而混成者,則道病矣,而惡乎其生天地也!
(20)、 反陆王心学,反异端思想。在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之争中,王夫之站在程朱一方。他对朱熹很尊敬,提到朱熹不会直呼其名,而称之为朱子。对于几位北宋的理学先驱,也称之为周子、张子、程子。对于张子即张载,尤其崇拜一些。对于陆九渊、王阳明就会直呼其名,并且经常点名批判。陆王心学具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蔑视经典,蔑视权威,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在明末清初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陆王心学把社会风气搞坏了,对明朝衰亡负有很大责任,王夫之也是这么认为的。特别是明朝后期的王学左派,以及相关的一些异端学者,对基本价值观颠覆得更加厉害,王夫之对他们也就更为痛恨。比如代表“思想解放”潮流的李贽,就被他骂得很惨,而且不光是他,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等都骂李贽。咱们的中学课本总是把李贽挨着顾、黄、王一起写,说都是先进思想家。将来中学生再看一些书就会糊涂了,同样是先进思想家,为什么顾、王会痛骂李贽?当然中学也没办法讲这么具体。
2、王夫之典故
(1)、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不过没有那么复杂,刘备与诸葛亮相识相知十多年,对诸葛亮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这一点勿庸置疑,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就不会任命他为丞相,甚至可以不考虑设置丞相。
(3)、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4)、听起来很简单,但这种认知框架的影响,几乎左右着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5)、主持人:钱先生说的就是“周礼借口论”。众所周知王安石在儒学经典中最重《周礼》,认为其中凝聚了先王之道,并将它作为新法的理论乃至精神支柱。王安石前无古人地将《周礼》解读为理财(经济学原理)之书,因此如钱先生一般认为王安石只是以《周礼》为变法的借口的说法,很早以前便有。
(6)、确保你的产品品质是同等级同价格当中最好的。
(7)、1812年,贝多芬永远的爱人收到了来自这位作曲家雪花般的来信,不过收信人的身份却依然无人知晓。不过,历史学家认为收信人是安东妮布伦塔诺。安东妮布伦塔诺是一位外交家的女儿,贝多芬将他创作的《迪亚贝利变奏曲》献给了她。贝多芬去世后人们找到了他生前的书信,在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
(8)、
(9)、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王夫之
(10)、 一是经世思想。王夫之主张研究历史应当服务于现实,认为历史与现实存在着切不断的关联,历史学家应该以史为鉴,注意总结和归纳,关注历代治国的“大略”,不能只做死问题、小问题。但他对历史也不是完全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只是强调只要认真学习历史,自然会得到有益的经验。讨论古代历史,很多时候他的结论是有现实指向的,但是不一定明说,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对于明朝统治的种种弊端,以及明朝的覆亡,他有很多感慨,往往借评论前朝历史表达出来。总之,他是比较关注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价值的。
(11)、道之流行于人也,始于合,中于分,以始终为同时同撰者也——王夫之
(12)、1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13)、总而言之,黄宗羲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不仅痛骂皇帝自私,而且明确指出皇帝可以自私的根源,就在于不许百姓有私。天下人都被禁了“自私”,那皇帝就可以在“大公”的名义下放肆一己的“大私”了。反之,百姓的个人权利都能得到保障,皇上的私欲才能受到制约,那才可以指望出现圣人式的“古之人君”。
(14)、 虽然杜甫在《读通鉴论》里并未出现,但王夫之在其他书里评价过杜甫,可以看出他评价历史人物过于苛刻的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杜甫非常了不起,包括我自己。王夫之对杜甫评价比较低,按说不应该。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他应该对杜甫有相当高的同情才对,但是没有。他对杜甫的批评一方面集中在诗歌美学上,他对诗歌美学理解比较窄,认为诗就是诗,给诗承载太多的功能没有必要。你要写诗就写诗,为什么要用诗来写史?另一方面,他觉得杜甫精神境界不高,经常唉声叹气,抱怨生活太苦,对此王夫之瞧不上。总之,他对前人的评价比较苛刻。
(15)、1成功者不是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的运动。
(16)、 明末清初的湘乡文人中,刘象贤等人也有关于浮湘亭的相关诗文。值得一提的是,刘象贤与龙孔蒸系表亲,他与王夫之又是亲家(其女配王夫之子王敔)。
(17)、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王夫之
(18)、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
(19)、 第一条,演绎为主,归纳不足。严格说来这条不算缺陷,只是一个特点。《读通鉴论》的讨论基本都是演绎式的,归纳式的讨论比较少。谁擅长归纳式讨论呢?就是与王夫之同时代的顾炎武。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研究问题时一条一条地摆证据,多的时候连摆十几条几十条,然后通过归纳得出结论,一下就把读者给震住了。那时还没有电子文献检索,所以顾炎武找证据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有些证据来自很偏僻的书,充分说明顾炎武读书广博,读了还能记住,很不容易。王夫之不是这样的学者。他图书资料没有那么多,从小看书以基本典籍为主,十三经、诸子、通鉴等等看得很熟,野史、杂书之类看得不算多。因此他一般不会像顾炎武那种旁征博引地研究问题,只能就基本典籍、基本材料进行讨论。而且他写书的时候,基本典籍手上也不一定都有,不见得能随时查找资料。他主要只能靠演绎、推进的方法进行写作,有时也会用归纳法,但场合较少。比方说他讨论唐高宗一朝的宰相,基本结论是当时的宰相权力、地位都很有限。主要证据就是每个宰相任期都很短。在这里他使用了归纳法,把每个宰相的在任时间都列出来,谁干了几个月,谁半年,一共20多人,一目了然。可以看到当时每个宰相都干不长,大都无所作为,上台刚想干一点什么就下台了,这样宰相的权威肯定下降。这就是典型的归纳法,但是书里面像这样的条目比较少。
(20)、 就这样,不止一批人,甚至是政治立场差别很大的人,都吹捧王夫之,使他的地位不断升高,远远超过他活着的时候,甚至也超过了比他更晚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直到今天,对王夫之的研究仍然是思想史的热点,他的著作一再出版、重印。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相当于王夫之全集,一共收了他的48种著作。并不是全收,因为王夫之传世著作中有一些是内容重复的,后期著作可以覆盖前期。而且,王夫之的重要著作,大都很早就由中华书局出过单行本。像《读通鉴论》,在文革后期还出过大字本,是专门给毛主席看的。
3、王夫之写了什么书
(1)、为你的任务列表设定优先级,并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仅此一步即可以让你在0年内将你的生产力提高1000%。
(2)、痰者,津液所化。盖由风伤肺,肺气不清而生痰,湿伤脾,脾气凝浊而生痰。——叶天士《医效秘传》
(3)、去年见她,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直给我说,和老公感情淡了,除了孩子无话可聊;想出去工作,但是孩子没人看,而且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4)、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王夫之
(5)、曲折往复的路线,如一幅镶嵌在大地的图腾,它们一点点剥落,化成烟灰洒在心间,铸成老旧的江山城墙。----《小江山》
(6)、王夫之记载南明永历政权史事的著作《永历实录》
(7)、王弼《老子注》與王夫之《老子衍》的比較與評述
(8)、“公主,遗憾放在心里,一辈子都是遗憾。若能尽力去成全,哪怕破灭,也是无悔。到那时,想想世间还有三千世界,还有天大地大,心底那个朝生暮死的梦,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念三千》
(9)、 先讲一条有对比的,有助于说明《读通鉴论》的风格。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放弃首都长安逃往四川,半路上皇太子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擅自和他爸爸分道扬镳,跑到了了今天宁夏的灵武,在那里称帝,把玄宗尊为太上皇。这件事情,实质上就是肃宗在混乱局面下强行接班。虽然后来在肃宗领导下平叛取得成效,唐朝的局面逐渐有所挽回,但强行接班这件事还是受到后人批评。典型例子是北宋范祖禹《唐鉴》。范祖禹是司马光编写《通鉴》的助手之所写《唐鉴》是一部专门针对唐朝的史论。《唐鉴》怎么评论这件事呢?上来就开骂,定性为“太子叛父”。紧接着把骂的对象扩大到整个唐朝,说唐朝“三纲不立,无父子君臣之义,见利而动,不顾其亲,是以上无教化,下无廉耻”。都是从传统伦理道德角度作的价值评判。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史论的风格。
(10)、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陶行知郑成功名言左元臣名言史美尔斯名言沉筱之名言大全又是一年春。江南的水畔,有乌篷船拓水而过。远处不知是哪户人家有这般风情,宅子旁种了桃花垂柳。桃花开得灼艳,仿佛谁的面庞。于桓之站在乌篷船上摇橹。轻舟畔,有小孩咯咯的笑声。他抬目望去,则见桃树后绕出个半大的孩子,见了他不由惊奇地睁大眼。小团子般的孩子,肉呼呼的脸,漂亮的五官。一色春光笼在他的身上,他忽然欣喜地,奶声奶气地叫道:“娘,是爹爹,他长得好像爹爹!”水岸旁,捣衣声蓦地顿住。于桓之侧头望,岸旁的女子直起身,扶住朝她扑来的儿子,终是对他笑了起来。桃色如春,而春日静好,人也团圆。“回来了?”她问。“回来了。”他笑答。----《一色春》只当那些入我眼的,尽我意的,都做自己心里所珍爱之物,只砖片瓦般地堆砌起来,修成我的小小江山。----《小江山》
(11)、前面已經説及,王夫之是不同意朱子以“理”本,而主以“氣”爲源的。他力主“氣”的生化宇宙論的流動性,特見於他的“性”學中。他指出,“性”不是天命之理一次性給定,而是“日生則日成”的。他寫道:
(12)、在这种社会,谁都不能强迫别人为他人奉献什么,要做慈善,只能自愿。而尽管每个人都可以考虑自己,但还是有一些人,他们不考虑自己,愿意奉献自己而利他、利公。而且这种克己奉公不是被迫,黄宗羲认为利己是个人权利,奉公是不能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13)、《读通鉴论•汉光武》: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 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 用史为!”
(14)、蓋性中所有道理,只是仁義禮智,便是實理。吾儒以性爲實。
(15)、这些人是什么人呢?那就是圣人,由于这些人只考虑别人,不考虑自己,所以大家就推举他,他就成了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小共同体”或封邑中是克己奉公为百姓服务的,但对外他还是要考虑自己的封邑,没人能强迫他牺牲封邑去造福天下(可以理解为“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的放大版),但仍然会有某个诸侯是圣人中的圣人,自觉地愿意这样做。于是诸侯们就推举他做了天子。
(16)、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17)、 与上面所说的相联系,《读通鉴论》这部书也可以总结出三大优点。
(18)、 第查相关评论。王夫之发议论的地方,有些是独家的,其他人都没注意到,但大部分是别人也注意过的。那就要查查,王夫之评论的每件事,其他人评论过没有,是怎么评论的。这个比较难,会牵涉到古代其他史论著作、史书论赞,以及单篇的史论文章,可能还有近人的论述。不一定求全,查到多少算多少。个别的书可以重点对照,比如南宋胡寅《读史管见》,也是对《资治通鉴》史事的评论,也是30卷,而且王夫之明确说过这部书是他的超越目标,就应该重点对照。还有汇辑理学家语录的《性理大全》,其中讨论历史的部分也可以重点对照。
(19)、黄宗羲不仅是抨击的辗转思想家,而且实际上也是论证每个公民个人权利的思想先驱。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整部《明夷待访录》把秦制的方方面面,从科举制度、赋税制度、官吏制度到郡县制度都骂了一遍。
(20)、《读通鉴论》是清代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
4、王夫之说过的话
(1)、乱天下者,非乱法乱之,乱人乱之也。——出自《宋论·徽宗》。
(2)、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
(3)、梁启超:全先生之所以赞赏王安石先生的经学研究,是因为其研究是建立在扎实的训诂基础上的。然而王先生经学研究的最伟大处,是他在训诂之上强调要恢复经典之大义。从这个意义上,《周礼新义》在经学研究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4)、至于历史叙事,明清之际第一手记载如档案、方志、当事人记述浩如烟海,不像汉时去今已远,吉光片羽,只有班马数家之言存世。今人应该有能力兼听则明,从史料中考出可信之南明史,而不必期待黄宗羲或其他一二名家如汉代的司马迁那样充当“太史公”也。
(5)、 王夫之一生写了很多书。据统计,有100种398卷(这里面有20种书卷数不详),留到今天的有74种,373卷,大约800多万字。据他的儿子说,王夫之非常能写,但很多时候缺乏写作条件,没有参考书,甚至没有纸笔文具,条件特别艰苦。没有怎么办?找人借,或者找人要,找朋友,找学生。谁借给我书,提供纸和笔,写完的书稿就送给他。这样,他有一些书写完后可能就逐渐失传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时代不远,他大部分著作还是留了下来。
(6)、我发现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想法越是固执、偏见越深,他对这个问题就越是容易养成思考惰性,因为他已经对这种思考方式和想法产生路径依赖了。而且他会因为反复的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认知,越走越深。
(7)、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8)、李绂:我们往往有这么一种简单的想法,认为王安石先生的青苗法是恶法,朱熹先生的社仓法是良法。实际上这两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朱熹先生是参考了王安石先生的青苗法才制定出社仓法的。
(9)、今天仍有朋友以为法家是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缺点只是立法过程不闵煮而已。其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与“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只是民间的期望之语,从来不是秦制下的现实,法家也从未讲过这句话。法家确实主张皇上杀人不受任何身份限制,杀个宰相跟杀个乞丐一样,王子与庶民自然也可以“平等地”成为皇权的刀下鬼。但这绝不是“在法律(包括所谓的恶法)面前人人平等”,而只是在皇上的意志和淫威面前人人“平等”。法家的确不讲道德而只热衷于编织“法网”,但问题是:他们治理国家的标准固然不是道德,却也不是法律条文本身,而只是皇帝的眼色——因为法律不就是皇上的意志吗?
(10)、14: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1)、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12)、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王夫之
(13)、1只向最顶端的人学习,只和最棒的人交往,只做最棒的人做的事
(14)、尤其是黄宗羲。他死前最能体现他思想的一部书——《明夷待访录》,从书名就知道这在当时是不能出版的,所谓“待访录”。“明夷”系出自《易经》“明夷于飞垂其翼”,“明夷”是“光明隐没,黑暗”之义。“明夷待访”意思是说“如今政治黑暗无法发表,等待有朝一日到了政治清明以后,这本书就会被人重视。《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古代儒家”崇周仇秦“思想的一个代表,对秦制和帝制进行了深刻而强有力的批评。
(15)、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16)、这句话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说的,后世称他为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顾炎武为寡母王氏抚养长大,母亲常教育他要以岳飞、文天祥、如方孝孺等忠勇英雄为榜样,做人要忠义有气节。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14岁便考取秀才,加入了晚明著名的士人团体复社,后来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成功,又因为感叹时世变乱、八股文摧残人才,于是退而读书修身。他遍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等文献典籍,后通过捐纳,成为国子监监生。
(17)、年华似水,且看水中落花几许,烟波几处,而不是任其索然地长流。因而当两者之择其一时,生命的意义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加引人入胜。----《一色春》
(18)、可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么?经常是根本不知道。
(19)、也不知是哪一个戏本子里,说过这样话,说倘若两个人是青梅竹马,往后如若不能长相厮守,那便定然会相隔天涯。因为他们早在年少无知之时,就将缘分用尽了。----《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