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佛经(文案精选11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0 10:52:31 浏览59

佛教经典佛经

1、佛教经典总集

(1)、经文中有很多智慧,不只是对于出家修行人有帮助,对我们在家人一样有帮助,这些我接着讲。

(2)、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西归直指》

(3)、行由品第一。主要介绍了惠能求法的背景和过程,本文前面讲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品来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故事,也来自这里。

(4)、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

(5)、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禅师

(6)、吉藏大师 。吉藏大师,是中国隋代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他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先世避仇移居南海,住在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而生吉藏。

(7)、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8)、9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

(9)、不可恶语伤人,不可花言巧语骗人,不可大话欺人,要说真话,善言。——佛陀

(10)、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11)、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12)、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1卷,共260字。“心”,喻核心、精要。《心经》被认为是般若经典的提要与精华。该经称观自在菩萨为舍利子(舍利弗)说五蕴皆空,观诸法实相,以无所得而证无上菩提。此经言简意赅,在佛教界广为传诵。有多种异译本。

(13)、佛曰,笑着去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有那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极乐世界莲花化身)

(14)、现在敬录奉上佛法偈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曰,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15)、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

(16)、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7)、《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18)、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楞严经》

(19)、5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20)、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草自靑,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经典 佛经

(1)、佛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

(2)、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3)、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序》

(5)、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

(6)、近代比较完整的,为《大正新脩大藏经》(亦称《大正藏》),於1934年印行。

(7)、6心若有尘天地窄,眼中无物众生亲。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8)、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西归直指》

(9)、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10)、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11)、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

(12)、现存三大大藏经体系经藏部分的内容差异非常大。汉文大藏经经藏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藏文次之,南传巴利语内容最少。巴利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人说是古印度语言,但现在学术界有争议。南传佛教各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巴利语,形成了各自的大藏经系统。

(13)、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1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15)、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16)、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17)、“佛经到底说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归零也只能浅浅的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指正,谢谢。

(18)、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19)、护法品第九。记叙了两任皇帝邀请惠能到京城修养,都被惠能以有病为由推脱。惠能回答了一些使者带过来的一些问题,类似于记者采访。指出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20)、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诫酒肉慈慧法门》

3、佛家经典佛经

(1)、汉文大藏经中,乾隆版大藏经(亦称《龙藏》),於1738年完成全部雕印经版。

(2)、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3)、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4)、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四十二章经》

(5)、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

(6)、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7)、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徐恒志

(8)、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论》

(9)、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中,孙猴子拜菩提老祖学艺的场景吧?那就是从这里借鉴过去的。

(10)、地藏菩萨有很多传奇故事流传民间,但最可信的要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它宣扬孝道,劝诫人们自律,改恶从善,弘扬大愿地藏精神。

(11)、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苏东坡

(1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蕅益大师

(13)、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14)、“咱们一定有缘。我给你十两银子,你安顿好老母亲,然后去求法吧。”

(15)、《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16)、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1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8)、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19)、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楞严经》等。唐般剌蜜帝译。10卷。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之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皆言其境界之高深广大。该经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缘、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此经是一部开示修禅、二十五圆通、五蕴魔事等禅法要义的经典,是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

(20)、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4、佛教经典经书

(1)、达摩祖师。了解他,是因为少林武功。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另说5528)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2)、故事先讲到这里。我奶奶以前经常给我讲类似的故事,有个小孩,他爸爸早死了,和老妈相依为命,砍柴为生。一天遇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

(3)、《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  

(4)、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5)、《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6)、未诵前,已诵后,俱要对圣像前合掌三礼。如无佛像,对经、对空礼拜亦可。

(7)、《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8)、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

(9)、《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1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11)、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即: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对禅宗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12)、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进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3)、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好玩了,五祖半夜给惠能传法,然后连夜把惠能送走了。惠能南下,很多和尚为了衣钵去追杀惠能,惠能找了个地方躲了十五年,才出来弘法。很快惠能名声大振,有不少修行人觉得自己修行很高,就过来踢场子,但一个个都被惠能三下五除二给撂倒了,众人对他服服贴贴的!

(14)、未诵前,漱口,澡手。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15)、大藏经,广义说为三藏十二部,狭义说“经”(指契经,即佛所说的教法)。

(16)、《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17)、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许昌)。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18)、当时某个和尚把佛像劈了当柴烧。有人指责他不恭敬佛祖。他说:“人人皆是佛,我是真佛,木头是假佛,烧假佛供真佛,有何不可?”说得多有道理,对方也只好无语。

(19)、21存平常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0)、(未完待续。下篇会重点介绍我读经的一些体会,以及有一些对我们生活很有帮助的经文部分)

5、佛教最经典的经文

(1)、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2)、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3)、又作《宝积经》。唐菩提流志等译。120卷。分49会(部),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有多种异译本。宝积,即积聚法宝之意。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每一会相当于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其中,第四十三会《普明菩萨会》是《大宝积经》中最为原始的部分,狭义的《宝积经》即指这一会。又如,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即是《文殊般若经》的异译本,第四十八会《胜鬘夫人会》,即是《胜鬘经》的异译本,等等。虽然全经的每一会各有特色,但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

(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

(5)、23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磐。

(6)、15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不闻是清净,不看是自在。

(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说四十二章经》

(8)、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

(9)、“来来来,我要传衣钵了啊。你们每个人写一首偈诗,谁写得明心见性了,我就把衣钵传给他,我是五祖他就是六祖啦!”

(10)、法藏大师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

(11)、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蕅益大师

(12)、众人一看:我滴个神啊,真不能以相貌取人啊,这个家伙什么时候成了肉身菩萨啊?

(13)、“哟,你来自南方蛮夷之地,獦獠之人,居然也想做佛啊!”

(14)、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15)、所有大乘经典中,《般若经》最先结集成文字,时间约在公元前二世纪间,而现在南传《阿含经》,也在同时形成文字。东汉时代,《八千颂般若经》已经由支娄迦谶翻译成汉语。《般若经》在印度佛教史上一直是大乘佛教最显要的经典,直到现在,西藏还有很多从古印度取得的梵文贝叶本《般若经》,比如西藏博物馆的《八千颂般若经》不但完好,而且极精美。很好的证明了《般若经》在古印度佛教史的崇高地位。

(16)、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

(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佛曰,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儿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身。

(19)、如果把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和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放在一起来说道教的创立的时间是不对的。

(20)、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1)、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或《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该经称佛对须菩提说诸法无相,菩萨应以无所住心,修布施等六度及一切善法,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并极言持诵解说此经的功德。在北传佛教界流传甚广,被禅宗奉为根本经典。有多种异译本。

(2)、《冲虚经》即《列子》这个算是道教最著名排在第三绝对没问题,因为你看完庄子,就会对书里面被庄周批的狗屎淋头但又会御风飞行的奇人——列御寇产生兴趣,有机会的话,你当然会去看看他写的书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真的有《御风》奇术藏于其中。《文始真经》即《关伊子》就是那个强留老子在函谷关,求其传道的关令伊喜写的书,这个之所以叫《文始真经》,是因为他从《老子》中悟到了“道”的密秘,并把它们记述下来,将“文明”传著后世而得名《文始》的。

(3)、慧远大师,法名释慧远,俗姓贾氏,男,(334年-416年),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是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经》

(6)、按照相关资料,具查为中国八大宗派各位祖师创始人如下: 唯识宗—玄奘大师 三论宗—吉藏大师 天台宗—智顗大师 华严宗—法藏大师 禅 宗—达摩大师 净土宗—慧远大师 律 宗—道宣大师 密 宗—一行大师。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本愿经》

(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9)、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10)、《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11)、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2)、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3)、“湖北蕲州黄梅东禅寺请的,其方丈是五祖宏忍大师,门下有一千多人呢。我上次去听法,忍大师说经常诵《金刚经》能当下开悟,立马成佛呢!”

(14)、《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15)、《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