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1、爱情诗二首致橡树重点笔记
(1)、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3)、《致橡树》既是深情的爱情宣言,也是女性独立人格的宣告。“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个“我”不是攀附的、依靠的,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爱情中的“君当如磐石,妾身如蒲草”。“我”更是反对女性在爱情里的曲意逢迎和绝对奉献,“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提倡爱情中的独立个性和人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态沟通,作为彼此的心灵慰藉和灵魂伴侣,“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因为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追求,作为女性的“木棉”和作为男性的“橡树”生长出各自的精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那么,如此独立的木棉和橡树,他们之间的爱情依靠什么来维系,是否牢固呢?在全诗的最后,舒婷解答了这个疑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建立在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舒婷笔下坚贞不移的理想爱情。
(4)、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5)、forgreen shade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Orbea spring
(6)、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7)、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8)、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9)、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
(10)、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11)、Toincreaseyouraltitudeor
(12)、“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个“我”不是攀附的、依靠的,不是中国古代传统爱情中的“君当如磐石,妾身如蒲草”。
(13)、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14)、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15)、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6)、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17)、而《致橡树》的诞生,也与蔡其矫有关。舒婷在其散文《都是木棉惹的祸》中记述了这首名作产生的原委:“1977年3月,我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话题散漫。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年轻的我气盛,与他争执不休。天下男人(不是乌鸦)都一样,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当天夜里两点,一口气写完《橡树》,次日送行,将匆就的草稿给了其矫老师。他带到北京,给艾青看。”艾青读了这首诗后很是欣赏。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诗的题目也在艾青的建议下由《橡树》改成了《致橡树》。
(18)、《致橡树》发表以后,当时的评论家们将它所歌颂的爱情与大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刘登翰写道:“诚然,在许多爱情和婚姻都遭到污染的十年浩劫之后,这种独立平等的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爱情的观念和追求是不同凡响的;但是,这首诗更广阔的寓意还在于作者透过橡树和木棉这两个饱和着主观情感的客体形象,表达了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准则的一种认识和追求。人也必须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尊重又相互支持的。同样也可以把这当作作者对艺术的一种理解: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必须独立地表现出他‘自己’,他的思考,他的个性,他的独创。首先是作为一株独立的树——哪怕是一棵很小的树,然后才有可能进入文学艺术之林,为之增添风采。”陈良运则称之为“一首有强烈时代感的爱情诗”,认为“舒婷发现并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间为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志同道合去奋斗的新型爱情,她赋予‘坚贞’崭新的意义”。石河将《致橡树》作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爱情诗”的代表,认为它“反映了一代青年面对爱情和婚姻被污染的抗争和独立人格的觉醒”。
(19)、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20)、Tobringyoucoolconsolationperennially;
2、爱情诗二首致橡树作者简介
(1)、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2)、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3)、《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4)、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5)、“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6)、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7)、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8)、Increasing your stature
(9)、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10)、Toflauntmyselfbyyourhighbranches.
(1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12)、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13)、温锁林:“分离“是外在,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本质的。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像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拉起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这就是舒婷《致橡树》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14)、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15)、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16)、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17)、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18)、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今天的付出不会白费,将来我们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为未来想想吧:我们到底愿要“这稍纵即逝的.闲暇”,还是要一生的充实与幸福!
(19)、在全诗的最后,舒婷解答了这个疑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20)、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重新给语文课程进行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2003版教科书里,对于《致橡树》的教学转为关注文本的情感性、人文性,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一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解读《致橡树》:“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显然,《致橡树》摆脱了作为语文教学样本的工具化命运,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学感觉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思想上不再刻意“拔高”,强调反抗精神,在主题上也不再刻意“回避”,而是重新回归了爱情主题。
3、爱情诗二首致橡树课件
(1)、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2)、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I love not only your strapping stature
(4)、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5)、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6)、林之亭先生赞曰:”《致橡树》立意新颖,形象鲜明,在青年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显然是有旺盛的生命力。“
(7)、《致橡树》是一篇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8)、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9)、(作者简介)杜味珍,网名花瓣雨,喜爱阅读。有书让阅读不孤单,有书伴我成长。喜欢用简单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10)、木棉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
(11)、《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12)、建立在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舒婷笔下坚贞不移的理想爱情。
(13)、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14)、《致橡树》真正公开发表要等到两年以后。1979年,当时全国最为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在第4期上将《致橡树》作为《爱情诗(九首)》之一刊登。1980年前后,正值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人民群众读诗、写诗的热情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作为官方权威诗歌刊物的《诗刊》,高峰时发行量多达54万册。借助《诗刊》这一水准高、发行广的平台,《致橡树》在刊发后轰动一时,广为传颂。《致橡树》在《诗刊》发表后,舒婷的父亲也很高兴,时值舒婷生日,便送给女儿一支钢笔,并在钢笔上刻了字:纪念瑜儿生日暨题名诗刊。关于钢笔,另有一则舒婷在散文《笔下囚投诉》中自述的趣事:她曾有一首诗《致大海》,是用圆珠笔誊写出来的,但是“字迹肥头胖脑,市侩气十足,真是恶心。从此恨极圆珠笔”。诗人因此“魂不守舍”,她的老姨妈便将自己的一支老式派克笔赠给她。这是一支价格昂贵的笔,因为笔尖含有黄金。“那时的我全无价值观念,只知道那金笔尖一试,果然倾城倾国。”舒婷就是用这支老式派克金笔完成了《致橡树》的写作。
(15)、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6)、《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17)、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18)、Butalsothepositionyouuphold,
(19)、舒婷抄写的《致橡树》,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20)、《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4、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朗读
(1)、有“破”当然就有“立”。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2)、河北省朗诵协会会员,喜欢朗诵、唱歌,希望一直这样痴迷着沐浴在诗歌里,让灵魂与真善美相伴。
(3)、(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Like knives,like swords,like halberds,too
(5)、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6)、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7)、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8)、 setoffyourdignifiedmanner.
(9)、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10)、中国传统爱情诗,从女性角度抒写爱情的并不鲜见。比如,诗经里的《氓》,乐府诗《上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朱淑真的《秋日偶成》、《清平乐》(恼烟撩露,留我须臾往。)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作品皆以女性口吻,或曲折委婉地讲述痴迷于爱情的不幸,或大胆直白地诉说对爱情的忠贞,或深切执着地表达美好的爱恋、无尽的相思??。然而,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是失去自我的,女性的主体意识是缺失的,爱情和婚姻几乎是全部内涵,甚至决定女性一生的命运。因为在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力被男权社会吞噬,她们丧失自主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英国著名作家、女权主义运动领袖波伏娃也因此把女性称为“第二性”。
(11)、女诗人舒婷,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12)、我如果爱你,绝不止像耀眼的阳光,照亮你的世界。
(13)、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更多的人提倡女性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进而与男性在地位上取得平等。是的,相夫教子的女性固然值得尊重,但却不应成为女性的全部生活。于我看来,一份独立的工作是女性自信的资本,是女性经济独立的前提。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才有更大的话语权,才能得到更好的尊重。当然,并不是说女性必须在工作上有多出色的成绩,但至少你要能独立生活。你可以在爱人面前有软弱的一面,但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可以潇洒快活的过。
(14)、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15)、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16)、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17)、 clamberingtrumpetcreeper,
(18)、凌霄花纵然攀上高枝,不过是炫耀过后的虚荣,终会凋落在风尘中;鸟儿痴情确实让人怜惜,可那不变的歌调何以填补生活的那片空白;泉源的清凉常年相伴,可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险峰用自己的身体成就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日光、春雨促进你的成长……可这些在木棉的爱情面前显得那般苍白。
(19)、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20)、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5、爱情诗二首致橡树翻译
(1)、在后来的文学史上,也有论者赋予了《致橡树》更深层的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洪子诚认为,“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情感的那一线索……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回归……这一写作路线,使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这样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与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种看起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正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们的自我意识生成于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中,当一切都从个体生存中剥离之后,他们唯有依持自我的独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2)、《当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3年创作的一首诗歌,是叶芝献给友人茅德·冈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诗歌语言简明,但情感丰富真切。诗人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3)、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4)、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5)、 butinterdependentalllifelong.
(6)、①炫、藉、戟、雳、霭、岚、霓(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7)、(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8)、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9)、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10)、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11)、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12)、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13)、“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14)、因为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追求,作为女性的“木棉”和作为男性的“橡树”生长出各自的精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15)、Iwillnotonlyresemble
(16)、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17)、在理解这首诗时,必须牢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自己也是一棵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极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流于一般的爱情告白,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深度,领会不到那源自灵魂深处爱的最强音。对此,舒婷自己也说:“花与碟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18)、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19)、Faithfulnesslieshere:
(20)、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1)、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骄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2)、Likeaheavysighandaheroictorchaswell.
(3)、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4)、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5)、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6)、《致橡树》既是深情的爱情宣言,也是女性独立人格的宣告。
(7)、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中所体现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更是感受至深。近几天,我在看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相思树》,当这首诗被男女主人公深情朗诵的时候,让我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往事不可追,但却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还有往事中的他伴我在记忆的空间里飞呀飞。
(8)、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9)、这场讨论涉及舒婷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诗歌的主题之争。主题论争的背后,是在创作和评论中如何看待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问题。其二是对舒婷诗歌美学风格的探讨。支持一方认为“朦胧”正是一种风格和美学特色,“看不懂”的偏见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群众也应该适时提高鉴赏能力;反对一方则认为舒婷诗歌晦涩难懂,意象支离破碎,不能成为新的追求目标。其三是学习借鉴外国诗歌与民族化大众化的关系问题。支持者鼓励舒婷大胆向西方学习,突破古典诗歌的局限;反对者则认为新诗应该立足于本国传统,应该多向古典诗歌和民歌学习。其四是新诗的传统之争。支持的意见认为舒婷的诗歌继承了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五四传统;反对方则认为新诗应当继承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10)、《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11)、爱你就是爱你,你是棵橡树,那我就是棵木棉。你高大伟岸,像刀,像剑,像戟。而我,有我春天里红硕的花朵,我有这些,不是因为要配上你才有这些,而是我本来就有这些。
(12)、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13)、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14)、“我”更是反对女性在爱情里的曲意逢迎和绝对奉献,“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提倡爱情中的独立个性和人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态沟通,作为彼此的心灵慰藉和灵魂伴侣,“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15)、那么,如此独立的木棉和橡树,他们之间的爱情依靠什么来维系,是否牢固呢?
(16)、投稿者请同时附个人简介(个人联系方式、职业和爱好、人生格言,不超过50字)及音频文件到524754484@qq.com。
(17)、(一般投稿开场白要求:hi,大家好,这里是红旗渠畔晨读,清晨与你有约,我是主播xx,后面自由发挥)。
(18)、《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9)、“我”更是反对女性在爱情里的曲意逢迎和绝对奉献,“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提倡爱情中的独立个性和人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态沟通,作为彼此的心灵慰藉和灵魂伴侣,“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20)、Iwillneverimitatespoonybirds,
(1)、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2)、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3)、监制/夏 主编/橙子 副主编/茉莉 播音/从容
(4)、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5)、1990年版的高中教科书,服务于199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追求实用和效果,具体到《致橡树》,是希望带给学生关于诗歌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诗歌的语言特色、字词、结构和修辞。
(6)、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7)、flowinghazesandrainbows,
(8)、如果讲到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试想,“像刀、像剑,也像戟”,诗人亮出这许多兵器究竟为何?“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缘何叹息,点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其实,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伟大而又平凡,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9)、《致橡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把这首诗写在了日记里,对诗中的每一句都曾仔细的斟酌和品味,后来常常把它默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