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思想
1、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意义
(1)、第二个阶段是发生在45岁到50岁左右,叫做致良知。就是当王阳明经过了前面那么多的修炼以后,他时时刻刻能够分辨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的时候,致良知就是把他一贯下去。致就是推至和扩充的意思,就是你能够用良知把它放在时时刻刻的每一件事当中去处理,也就是一行禅师做到最后能够做到时时都处在正念当中的那个时候。
(2)、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3)、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4)、要学习先生的“心学”你必看的肯定就是传习录了,但是《传习录》他的起点很高。一般人去看都会看的是懂非懂,所以建议看《传习录》那做准备功课的,不是胡乱什么人都能看的。我又出过修习《传习录》的必备功课这篇文章,你可以去看看。
(5)、在1阶段,他“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开始了穷理工夫。但是格竹子失败,他很伤心,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于是泛滥与词章,成了文青。但是在诗词歌赋中,他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追求,如果不能把这个世界弄明白,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6)、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8)、此处,王阳明重点区分了“一体”与“间形骸而分”的差别,“一体”强调人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共通之处,寻找人与对象之间的公共性;而“间形骸而分”强调的是人与对象的差异,并以此为“私欲”做辩护。王阳明认为,由于“心体之仁”是无分对象而展现的,对人、鸟兽、草木、瓦石都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是否同类、是否有生命、是否有知觉等而有区分,因而“心体之仁”具有“公共性”的特质,是人们以“仁爱之心”面对世界并与世界一体的根据,这是人的“天命之性”,也是人内在的“明德”。正是因为人具有“公共性”的“仁爱明德”,故而人能够将外在对象与自己视作一体,也就是说人与外在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与他人、鸟兽、草木、瓦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就为世界秩序奠定了一种形而上意义的基础。由于人心具有超越时空、超越物种的公共“良知”,能够将他人、鸟兽、草木、瓦石等外在的事物与自己关联起来,以“一体之仁”去应对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理想的世界秩序是没有人我之分、人禽之别、人物之异的,而是在“一体之仁”里实现了“世界大同”的秩序。故而,王阳明说:“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在王阳明看来,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秩序,不是外界对于人的要求,而是人的本性的内在要求,是人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也是内在心体的“公共性”诉求的完成。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将“心体之仁”的“公共性”揭示出来,认为“仁爱之心”不只是满足个体心性修养,而是有着外在秩序关怀,其理想是建构一个自我、他人、宇宙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世界秩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其出发点在于“心体”具有公共性的“一体之仁”,其目的也在于描绘“公共性”的“一体世界”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9)、无论是“心体”“良知”的“公共性”前提,还是“万物一体”“三代之治”的“公共性”设想,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公共性”维度的展开,还很大程度的体现在他的讲学和为政等公共性事业上。王阳明曾对聂豹(文蔚)说:“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这是王阳明个人心迹的表露,是他个人治学的动机的展现。也就是说,“良知”之学不是个体理论兴趣的满足,而是要用来“救世”并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这也鲜明地表现了王阳明心学“公共性思想”的实践维度。
(10)、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答人问良知》,《全集》卷第870-871页)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11)、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2)、 上节我们曾经指出,当阳明谈到心之本体时说“本体上用不得功”时,表明本体不是一个意识现象,即不是一个“作用”层次上的概念,相对于现成的意识现象,心之本体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在这里我们很可能有一种疑问,即心之本体如果是内心的先验的结构,它与“性”有何区别?阳明既称“心之本体即是性”,表示对于他来说,“心之本体”与“性”是等同的,这个说法是否具有能涵盖整个体系的普遍性?更具体地说,当阳明说心之本体与性没有差别的时候,他究竟是把一般哲学家所使用的“性”的概念了解为他自己的心之本体的概念,还是他所说的心之本体等同于一般哲学家所了解的“性”的意义?这些分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13)、王陽明龍場悟道,本就是從生活經歷中悟出,來源生活,實踐於工作!教化民眾,平百年之久之頑之匪患,籌劃十餘年叛亂的寧王在陽明先生前傾刻灰飛煙滅!
(14)、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语录三》,《全集》卷第109-110页)
(15)、 本书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16)、致的意思就是贯通,首先是觉醒,然后是依靠。
(17)、王阳明的这句话,曾被批判为唯心主义,也许现在对这句话还是有争论。人的主观性与事物的客观存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存在、互为影响的?
(1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9)、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20)、《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2、王阳明哲学思想大学问还是心体本
(1)、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2)、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明白致良知的概念。
(3)、 一般认为,心学的主要理论特点一是主张心即是理,二是不重心性之分。这两点原则上是可以成立的,但其中有许多细节须加以认真分疏。特别是阳明哲学已经受过朱子哲学的洗礼,他所使用的许多概念与朱学有交叉,但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些都要在详细的讨论中才能展示出来。
(4)、王阳明哲学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还受到佛、道的影响,这是肯定的。
(5)、《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6)、总之,我认为,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7)、其所厚着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王阳明说爱的有等差,这是一个天理,天理当中注定了是有差别的。你对你的父亲就是要比其他人好一点,你对其他的人就要比其他的动物要好一点,你对动物就要比对植物可能要好一点,你对自己人就比对敌人要好一点。这个东西是天理,所以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秩序的话,这个社会就乱了。所以儒家特别讲究的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厚薄才会有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以后,你才会发现这个社会能够结合在一起。
(8)、在宋明理学话语体系中,“理”具有本体论意味,是万事万物的普遍性本质、公共性根据,如朱熹认为,“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曰:‘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又说,“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在朱熹看来,世界虽然表现为多样的丰富性,每一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个公共的东西在支撑,这就是“理”。万事万物秉承具有同一性的公共之“理”,而后又依据自己的特性来呈现这一公共之“理”。这是程朱理学对世界普遍统一性、伦理原则普遍统一性的论证基础,对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宋明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9)、有了学习地图,能学习修炼吗?试试吧,在开始实践之前,还有些基本概念要厘清,否则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10)、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
(11)、王阳明为“万物一体”的世界秩序建构了一个形而上的基础,他还进一步认为,这种理想秩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就是儒家念兹在兹的“三代之治”。“三代之治”是王阳明对于公共社会的理想和期待,体现了他的公共性关怀。在著名的“拔本塞源”论里,王阳明阐述了其对于公共秩序的根本设想:“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理想的秩序不是建立在“有我之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万物一体”的“大公”情怀之上,理想的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以血亲伦理对待天下之人,也就是将私人性的情感转化为公共性的关怀,视人如己,视人如亲。在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这样的理想社会难以建立?王阳明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公共性”的情怀,而任由“私人性”的欲望滋长,他指出:
(12)、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13)、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14)、另外市场上还有很多关于写先生的书,但都是写的观点,有点主导的意思,但不排除写的也有好的。但是我对这些可能有点排斥,真正的文学功底感受到的极低,更多地是心灵鸡汤类的。久而久之可取的地方并不到。
(15)、你只要秉持着你的良知,去对待家里的老人,那就一定是孝。
(16)、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17)、>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
(18)、经过了一代三次的迭变,阳明的心学体系框架基本完成,于是进入0版本,开始实践提升。
(19)、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阳明心学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20)、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3、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明德十三年
(1)、陆象山:六经皆我注脚,这不是一句诳话,而是一句老实话。本心人体多方印证而已,就是六经说了那么多话,其实就是对本心人体的一个多方的印证,所有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主体就是心。
(2)、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3)、所以,王阳明教人的,是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高尚的人。
(4)、在“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的论述里,王阳明都清晰地阐述了“公共性”思想,一是要从公共的“心体”出发来将世界看成是“一体”;二是发挥“一体之心”目的是为了克服个体的私欲建设良好的公共生活;三是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其本质都是从个人的满足转向公共之善的实现。在“心体”和“良知”为人所公共具有的理论信仰下,王阳明进而构筑了一个公共的理想秩序,这个理想秩序,反映在认识世界的层面,就是“万物一体”的相关思想,反映在改造世界的层面,就是恢复“三代之治”的理想蓝图。总之,王阳明的“公共性”思想,既有本体论层面的预设和论证,又有社会政治建设的动机和目的,换言之,王阳明“公共性”思想的落实,是人类生活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一个逻辑进程。从合规律性来说,王阳明认为,既然“心体”具有公共之同,那么世界的多样性就能统一于“一体之仁”,故而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可以实现人类生活的“大同”;从合目的性来说,王阳明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只满足一己之私的生活,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从而也会损害一己之私,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公共”的认知,从而消弭那些客观的差异,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良性循环。就此而言,“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一致,表达了从“个体”转向“公共”的心学路向。
(5)、王阳明一生非常重视讲学,曾认为“讲学”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王阳明弟子邹守益曾记述:“当时有称先师者曰:‘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克兼之,独除却讲学一节,便是全人。’先师笑曰:‘某愿从事讲学一节,尽除却四者,亦是全人。’”可见,虽然王阳明所立事功甚多,但在其个人心目中,“讲学”“传道”还是最具有意义的事情。宽泛来讲,“讲学”事业正是“公共性”的具体体现之一。思想家的“讲学”是一件公共事务,密室里私相授受的学问不能算是“讲学”,“讲学”应该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公众的一种学术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以启发和影响公众为目的。事实上,王阳明的“讲学”正是面对社会公开进行的,在其后半生履职和居家的生涯里,随处讲学,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上至耆叟,下至弱冠,各地、各年龄段的人都慕名来听其讲学,甚至王阳明还能对聋哑人进行讲学,《王阳明全集》收有一篇《谕泰和杨茂》,就是王阳明对泰和聋哑人杨茂的一番围绕“良知”的“讲学”记录。关于王阳明公开讲学的事迹,《传习录》曾记载:“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王阳明年谱》又载“天泉证道”时的盛况:“中秋月白如昼,先生命侍者设席于碧霞池上,门人在侍者百余人。”如此大规模的士人公开聚集在王阳明周围来学习心学思想,是当时思想界的盛景,这种学术思想的盛况也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秘而不宣、个体参修的秘笈,而是要面向大众进行公开传播并冀望因此而改变社会的思想学说。质言之,阳明心学是面向“公共生活”的思想,而不是满足个人心性的“私人性”学说。清人焦循在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时曾说,“余谓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君子,王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小人。……行其所当然,复穷其所以然,通习乎经史之文,讲求乎性命之本,此惟一二读书之士能之,未可执颛愚顽梗者而强之也。良知者,良心之谓也。虽愚不肖不能读书之人,有以感化之,无不动者。”焦循认为,王阳明心学由于直接触及每个个体的道德感受,门槛相对较低,能够为一般人所能理解,故而较之朱子学,就更具有公共性和广泛性。王阳明的讲学事业,是心学从一种个人感悟变成公共思想的重要环节,对于当时士人的思想乃至中晚明后期社会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不习不虑的良知,并不是习气中的直觉本能,而是随时当下的真实呈现。此时,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良知真宰,融入化境,圣人气象显。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私欲早已消失殆尽,良知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不管他随意做什么,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7)、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dc7e4cab609
(8)、那么如何做到致良知呢?在这个阶段,阳明先生用了三个层次:
(9)、知与行合二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
(10)、王阳明说如果一个人在吾身和亲亲之间,再去分薄厚便是不仁。中庸之道很难把握因为一方面要有薄厚,一方面要有同体。
(11)、王阳明更进一步认为,既然普遍、公共之“理”内在地居于“心”中,那么“心”也因而具有了公共的特性。王阳明提出,“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心”虽然与个体的“身”相关联,但由于其“管乎天下之理”,故而,“心”不再是个体身上的一团血肉,而具有了普遍、公共的特性,虽然从表现上看是“一人之心”,但其本质并不是“个人之心”,而是蕴含了普遍之道的“天心”,“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心之本体失了。”“人心”本来就是蕴含普遍和公共之理的,以实现公共之善为自己的追求,之所以人们在伦理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公”,而是“私”,是因为“私欲”将“心体”所蕴含的公共之善遮蔽了,才导致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丧失。就此而言,社会生活中出现自私自利的消极现象,不是因为“心体”缺乏“公”的维度,而是因为“私欲”遮蔽了具有公共性意味的“心体”,公共之善、公共之理被个人的私人欲望压倒了,人们的道德努力就是要恢复被“私欲”遮蔽了的“心体”,让人心中的公共之善凸显出来,重新展现“心体”公共、普遍的特性。
(12)、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闬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13)、虽无法解决认识冲突的问题,但为个人自觉自省、实事求是、发奋图强指出了光明大道,对当下思虑过多、选择过剩却困于行动的我们是最好的一剂良药。
(14)、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15)、 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16)、那么怎么做到呢?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究竟有什么方法呢?于是到了宋朝就分出了两派(为什么到了宋朝分出两派呢?之前有那几派呢?这个就要看儒学的发展史了哈哈)
(17)、道家与道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道教往往将道家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所以,讨论道教哲学与道家哲学时,也不可能分得太清。有人攻击朱熹近道,其实,王阳明也与道教关系密切。
(18)、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19)、王阳明对公共秩序的设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他的“万物一体”论以及对“三代之治”的理想里。具体来看,如果说,“万物一体”是他在形上层面建构的世界秩序的话,那么“三代之治”就是他延续传统儒家理想为伦理和政治社会所构想的现实秩序。无论是“万物一体”还是“三代之治”,都体现了他对“公共性”价值的重视以及对良好公共生活的追求。
(20)、心学与佛教的关系非常紧密,下面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4、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 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会员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3)、 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
(4)、良知即天性。所以天理并不是外在的抽象之旅,而是内在的本心之真诚恻坦,由此真诚恻坦之本心,昭明的自然地朗现出来便是天理。所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凌绝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5)、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王阳明会提出致良知这个思想呢?与之相对应的是什么呢?
(6)、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格竹子、擒宁王、平盗匪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更是为人所知,但是究竟什么是致良知、什么知行合真正弄明白的人估计不多。
(7)、《心學》淵於儒說,吸收道學,納入法家…集眾家之長!
(8)、在王阳明的哲学设计里,“良知”的公共性存在决定了其能发挥公共效用。王阳明认为,“良知”可以充当具有“公共性”意味的尺度,为社会伦理事务提供公共的裁判标准,他说:“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伦理事务的境遇不断变化,但其中有“公共”的准则存在,这个“公共”准则就是“良知”,“良知”可以在任何处境下发挥效用,为伦理事务提供最终裁判的依据。王阳明认为,作为“公共性”的准则和依据,“良知”具有“妙用”,“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在王阳明看来,“良知”的普遍功用为天下之事所公共分享,“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之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正是因为“良知”在效能上具有“公共性”意义,故而能成为伦理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裁判者,为伦理生活提供依据,是社会生活中公共之善的源头。
(9)、>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11)、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佣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盖其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
(12)、阳明心学中有儒、释、道三种成份,但不等于是三家的混合。就像物质,水是由氢氧组成,但它不是氢氧。金刚石、石墨烯的元素都是炭,然而其性质完全不同。
(13)、無善無惡是心之跟本,近乎於《人之初,性本善》!有心才有思,而《心》作為人之器官豈不是物?唯心論者是先有思惟後有物質,而陽明先生是知行合知需在人成長過程學而認識,繼而行與知統一!人之出生成長豈不是先有人而學識知?有善惡是人之德行,善德即為道德乃君子之行!惡為乃小人之為!格物有物才以格,格物而致知!即為研究剖析,也稱科學探究!
(14)、这就是儒家讲的“薄厚”与佛家的“同体”,在薄厚的分别心与世间万物平等中,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就是他悟道的前端。因为很快他就进入了3阶段,龙场悟道。
(15)、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16)、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7)、从微观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如“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来自禅宗,这在学术界已得到公认。又比如,王阳明的“良知”,从我个人的观点看,与慧能的“佛性”,非常相像。在读《坛经》时,每每读到关于“佛性”的论述,总是感觉与王阳明的“良知”很像。
(18)、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那么“闻见之知”是否可以统摄“德性之知”呢?这是我们了解王阳明哲学的一大疑问。
(19)、为了实践心中良知,王阳明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他说:“我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王阳明哲学思想属于何种主义
(1)、曹一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沙理工大学d委副书记、校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规划、“双一流”建设、审计工作,兼任“十一五”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国际大学电气工程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
(2)、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承先启后的大儒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郭沫若曾盛赞:“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宣称:王阳明是近代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
(3)、https://zhibo.chaoxing.com/4000148256277755
(4)、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5)、他说的良知不是针对某个阶层说的,这就肯定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并且肯定了人主观能动性的意义,并且正是阳明这种向内寻找的思路,肯定了我们作为个人存在于集体中的意义。所以他的哲学是关注存在状态中具体的每个个人的哲学(内圣学)。
(6)、陈来,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氏、中华朱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种。
(7)、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8)、首先是朱熹,他强调”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9)、>就是静坐,慢慢地去清除内心的杂念,然后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
(10)、我们可以从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体会其当代意义:
(11)、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2)、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13)、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14)、这一大段论述,基本上阐明了王阳明“公共性”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的模型是儒家心心念念的“三代之治”。王阳明认为,之所以有“三代之治”,是因为人们能够有着公共性的“心体”,由于公共性“心体”的存在,私欲被克制,人们按照公共的情怀对待他人,社会上也能形成公共的共识,“人无异见,家无异习”,没有“人己之分、物我之间”,故而能“相视如一家之亲”,公共之善由此实现,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社会。从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里的论述来看,要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发挥人性中的“公共性”维度至关重要。按照王阳明的理解,在建设理想社会的过程中,首先,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公共的“心体”,具有成就公共之善的道德意志,在“心体”上没有人与人的差别;第基于这个共同“心体”,人们可以以“公共之心”来看待世界,将世界万物当作“一体”,因此就会克制自己的私欲来成全“一体之心”;第既然人与人是一体的,所以虽然有分工不同、血亲不同,但一样可以用“公共”的情怀看待这些差异,实现一种“大同”;最后,正是由于共同的“心体”存在、“一体”地看待世界、以“公共”来看待差异,这样,人们就会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家事一样对待公共事务,所以能够实现“一家之亲”式的理想公共生活,甚至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最终实现公共之善。
(15)、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16)、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7)、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18)、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19)、 在本书解读之前,为了让大家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有个基本了解,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LOKTKFzpJui7-xFV6zE0w提取码:58zv书名:有无之境
(1)、致良知里面, 首先主客体不再分裂,默不假坐心不待澄,就是说如果我希望本心安静不需要坐,走路也能安静,说话也能安静,因为我的心时刻都在静中;我的心也不需要我做在那里才能慢慢的沉淀,我的心永远都是定的。
(2)、 第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3)、如果不是王阳明有一个坚定的成圣信念,也许,他就皈依了道教。
(4)、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5)、古人求学,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在追求一个字”道“。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对于这个道,好像又不是用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但是基本意思就是万物之至理,德性之知。”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然后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道德,如果你去问一个人,究竟是道德,能解释出来的没几个,真正能讲明白的人,也就是圣人了,或者至少也是个贤人。儒家思想更是强调,明明德,如果你能明明德了,你就可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了。
(6)、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7)、而佛家倡导的是无分别,不但人和人无分别,人和动物也无分别。无分别心是一个特别高的境界,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心无挂碍,特别轻松。但是你这这个社会上,很难在这么一个明明有着等级,明明有着秩序的一个社会上去生活去生存。
(8)、 当阳明用诚、乐、定规定心之本体的时候,这些范畴显然是指本然的心境或心的本然状态,而不是指心的内在本质。因此,诚、乐、定只能用以表征“心”,而不能用来表征“性”。因此上节所述阳明对心之本体的说法,都不能换位为传统意义的作为本质概念的“性”。在阳明哲学中,心之本体虽然是“本体”,但既然叫做本心,就仍然保有心的性格;心之本体作为“能视听言动”的,仍有“灵”的性格,就是说本心至少逻辑上有思维的功能,而“性”的规定无论如何也不包括这一点。心之本体可以是明觉、良知,就是说它可以有知觉的功能,可以直接现实为“见父知孝”“见兄知弟”。当一切私欲去除净尽之后,心之本体就朗现为全部意识。用理学的话来说,在这些方面,心之本体是可以为已发的,而“性”在传统的理解中,作为本质的范畴,只能是作为自身不呈现的未发,无论如何是不能变为已发的。
(9)、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10)、 由此我们可知,从象山到阳明,心学中的“本心”或“心之本体”的概念是不能等同于本质主义者(essentialist)如朱子哲学意义上的“性”的概念的。所以,当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的时候,并不表示他把心之本体理解为朱子哲学的性。比较合乎逻辑的是,他所说的“性”,就是心之本体,而不是古典的人性观念或宋儒的性理观念。
(11)、第一段:37-45岁之间,不断地默坐澄心----每天静静的打坐,分辨真我和假我。真我是本心真体,假我是习气和私欲。例如当你上台演讲紧张就是你私意泛滥,就是你心中充满着对于自己的关心,充满着我讲的好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当你私意泛滥的时候你不是凭借着本有应该的表现去做这件事,而是想歪了,脑子里在想的是跟此刻当下本该具足的实体无关的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心不在焉。
(12)、另外,要学先生的“心学”还是要先去了解先生这个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这里推荐一本,也是现在唯一写出的一本“《千古圣雄王阳明之悟道》、《千古圣雄王阳明之行道》”后续还有《千古圣雄王阳明之弘道》,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出的这俩本写的也相对深奥,他里面蕴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在里面,我之所以认可这本书,是因为先生对“儒、释、道”三家都很精通,而作者可也站在这个角度去写出来,可见是有真才实学的。
(13)、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4)、个人观点,阳明心学,包含了儒、释、道的成份,但不是其混合,而是以儒、释、道为基础,独立构建的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15)、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6)、第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我曾经策划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研讨会”,将会议论文集题目定为《从民本走向民主》。我们应当承认,儒学的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主体),君为客卿(客体)”的民主启蒙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作用,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道路。毫无疑问,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仁政爱民、发展民主的政治改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我在当代儒学创新问题上提出了“民主仁学”论,主张建立“以民主仁爱为体,礼法科技为用”的新体用论,其思想的源头之一就是从孔孟的仁学仁政、王阳明的“致良知”、黄宗羲的“行良知”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而来的。
(17)、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8)、那么王阳明为什么改了心学之后就悟道了?他从格竹子到龙场悟道,这中间都学习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学习路径成就了他呢?
(19)、以上三变是性质的变化,就是每一次都调整了一个巨大的方向。
(20)、第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认识到王阳明致良知的现代意义,重新加以解说。有人批评中国是重商主义,我看多少有点道理。比如,某些地方政府无节制地发放汽车牌照和发展房地产业,作为他们的政绩,而不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后果。政府官员们却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一味地追求高速发展。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表现。还有就是以GDP作为衡量我们发展的唯一标准,而不顾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的弊端丛生,这也是重商主义的表现。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强调“适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实当前社会发展的更重要问题是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我们现在要多提倡一点“含文量”,而不是含金量,因为一提含金量就是GDP多高。GDP不是不要,但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重商主义冲击自然经济,是进步的。可是在现代社会而言,可能就会产生很多弊病。因此我们对重商主义要辩证全面地看,在一定条件下要抵制重商主义。我们要提倡有节制地适度发展,提倡“多元和谐”发展观,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发展观。尤其是当今人欲横流、良知被障蔽的社会现状下,作为弘道之士,更有责任去彰显人人自具的良知,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以求澄清吏治,净化风俗。
(1)、王阳明哲学强调人自身具有的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阳明心学具有明显的“个体性”色彩。但从本质上看,心学也是具有“公共性”内涵的哲学思想。王阳明认为“心体”“良知”并非“个人独有”而是“人人皆有”,就此而言,“良知”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的“公共性”禀赋。“良知”对每个个体都具有规约意义,而不只是少数人的道德天赋,故而能够发挥广泛而长久的伦理效应。另外,心学之思的根本目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觉民行道”,心学的发明和传播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具有鲜明的公共关怀。故而,我们可以从“公共性”的维度来分析和解读王阳明哲学思想。王阳明哲学关注人的内在心性对于社会道德、公共秩序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个体心性的公共转化,认为“良知”是普遍的、公共的,人们必须将“公共”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落实出来,也就是努力落实“致良知”的工夫,便可对形成有序、良善的公共生活秩序产生积极作用,实现儒家所称道的“三代之治”,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人类生活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王阳明哲学虽然从口号上倡导个体“发明心体”“致良知”,但从其思想的根基与目的来看,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的维度。
(2)、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3)、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他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好,你凉了几件衣服你觉得很好,你出去散了一圈步你觉得内心很好,不是那杯茶好,不是那个衣服好,也不是出去走一圈散步好,而是你心中无挂碍,只有心中无挂碍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些都好,那么怎样做到心中无挂碍呢?凭良知而行。
(4)、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与佛教结缘的中国士大夫,恐怕是极少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但最后,韩愈与大巅和尚往来甚密。也就是说,儒家精英,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5)、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我曾经在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探讨王阳明与道家文化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王畿,说其“四无”说很大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我觉得很有道理。尽管王阳明折衷朱陆、会通佛老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我觉得这种折衷会通的精神却是应当发扬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6)、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就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
(7)、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
(8)、《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9)、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的真切,知的笃实便是行;行的明觉,行的省察,便是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一件事,他的表现就是你真的能做到。如果你能够真的把一件事做好,前提是你必须真知。
(10)、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